東音股份態度“大反轉” 羅欣藥業75億借殼啟動回A路

從信誓旦旦要“邁向世界級水泵製造商”,到4月24日晚間發佈將賣殼港股藥企,主業、實控人變更的消息,不到一個月裡東音股份(002793)前後表態反轉。而擬借殼方羅欣藥業也是來頭不小:昔日曾在香港三度轉主板未果,2017年完成私有化,開啟了回A股之路。

東音股份表態“反轉”

自4月11日開市起停牌,東音股份4月24日晚間披露了重組方案。整體包括:重大資產置換、股份轉讓、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互為前提、共同實施。

具體來看,除保留貨幣現金、可轉債以及2018年度現金分紅後,上市公司將不超過10億元的其餘資產及負債作為擬置出資產,與交易對方持有的羅欣藥業99.65476%股權中的等值部分進行資產置換,擬置出資產最終承接主體為方秀寶指定的主體。如有出售資產,則由資產承接方以貨幣現金方式向東音股份支付購買。

截至本預案簽署日,評估工作尚未完成,擬置出資產的預估值為8.9億元,擬置入資產的預估值為75.43億元。上述差額部分的資產由上市公司以發行股份的方式向交易對方購買,發行價格確定為10.48元/股。

同時,東音股份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方秀寶及其一致行動人李雪琴、方東暉、方潔音合計轉讓上市公司29.9999%股份,受讓方為克拉瑪依欣華、克拉瑪依恆佳、成都欣華,轉讓價格約14.27元/股,交易對價合計為8.6億元。

從體量來看,羅欣藥業截至2018年淨資產規模幾乎是同期上市公司的3倍以上,交易完成後,市公司的控股股東為羅欣控股,實際控制人從方秀寶變更為劉保起、劉振騰父子,本次交易構成重組上市。

同時,上市公司主業也將發生變更,從生產井用潛水泵轉型進入醫藥製造行業,主營業務為醫藥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這一轉變相當迅速。e公司記者注意到,在3月29日披露的機構調研中,上市公司並未透露任何放棄主業的計劃,相反,公司高管表示未來將繼續向節能化、智能化的方向發展,願意在能協同效應領域實現併購整合,未來的目標是成為世界級的綜合性水泵製造商,並披露了公司去年所有廠區都是滿負荷生產狀態,規劃年產200萬臺潛水泵項目正在建設中。

但年報顯示,2018年上市公司出現增收不增利,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2.97%,但淨利潤同比下降3.89%,出現了近三年來首次下滑。

羅欣藥業回A股

羅欣藥業於2005年12月在港交所創業板上市,此後三度申請轉入香港主板,均遭否決。到了2017年3月13日,Giant Star和Ally Bridge作為聯合要約人以17港元/股發起私有化要約,斥資約合23億港元,當年6月份,撤銷了H股上市地位。

對於私有化原因,羅欣藥業彼時表示,上市以來從事製造及分銷藥物產品,且已錄得令人滿意的盈利能力,但由於投標價格持續下降、藥品比例、醫療保險費用控制以及仿製藥質量一致性評價、化學藥品註冊分類改革及藥品審評審批改革等政策的推出,製藥企業的經營環境自2015年以來變艱難,並正面臨不斷上升的銷售及盈利能力壓力。

憑藉在仿製藥領域的優勢,羅欣藥業也是多年實現業務增長,但2016年財報顯示,羅欣藥業增收不增利,經審核股東應占溢利3.79億元,同比下降約23%。而當年私有化方案拋出後,羅欣藥業股價上漲,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機構仍在著手增持。

在本次交易方案中,羅欣藥業承諾2019年度、2020年度和2021年度實現的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5.5億元、6.5億元和7.5億元;根據估值,本次擬置入的羅欣藥業相關資產的預估值增值率為137.65%;相比,擬置出資產預估值約為8.9億元,增值率為13.38%。

據統計,樣本醫院抗消化性潰瘍及胃動力藥前十大生產企業市場份額佔比中,羅欣藥業在2017年以7.71%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羅欣藥業生產的注射用雷貝拉唑鈉(商品名稱為“卡佩萊”),截至2017年市場份額佔比為8.24%,排在市場第五名,且連續三年保持快速增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