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團開發酒”到底是個什麼酒?

—分享—

近日,記者在山西太原、汾陽等地調查發現,汾酒集團出品的產品存在價格、產品信息混亂,“集團開發酒”暗藏私自灌裝等現象。此後,汾酒集團發佈聲明稱,“將大力進行整治、整改,保障廣大消費者的權益。”山西省汾陽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公安部門介入調查,對杏花村鎮的白酒銷售商進行檢查。(4月23日《新京報》)

都掛著“汾酒”的牌子,卻賣著良莠參差的貨。要不是好事媒體的科普,大概很多人對下面這個事實是傻傻分不清的:股份酒才是指山西杏花村汾酒廠股份有限公生產的汾酒,這是汾酒老廠;而集團酒則是由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其他子公司生產的酒水,它們由各個開發商自行設計包裝品名銷售,所以也稱為“開發酒”。

一言蔽之,股份酒是原廠的,開發酒是貼牌的。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白酒這件事,各有流派,各有偏好。杏花鎮酒廠林立,大概就跟茅臺鎮差不多,理論上說也不是稀奇的事。開發酒當然有開發酒的好處,比如1998年山西朔州假酒案後,汾酒受到波及,省外市場快速流失。受益於合作開發模式,汾酒在2004年之後迅速崛起。業內的說法是,汾酒的品牌最多的時候在1000多個左右。後來戰線收縮,數百品牌依然叫人眼花繚亂。

蘿蔔快了不洗泥,林子大了鳥就多。開發酒的問題集中在兩個層面:一是弄虛作假。比如汾酒集團規定,所有開發商的酒水必須來自汾酒集團公司,不能私自灌裝。但事實上,用三無散酒冒充汾酒的惡例恐怕並不是一兩起。酒企集團再大,顯然也管不了下面成百上千的貼牌商。對於酒企集團來說,開發商既是客戶又是合作商;對於消費者而言,開發商顯然既可代表汾酒集團,抑或是“灰色地帶”的造假者。二是價格混亂。股份酒的價格體系基本是順暢而有序的,但是開發酒的舞臺就妖嬈詭譎多了。比如一款汾酒“集團開發酒”掃碼顯示零售價為588元/瓶,但其在開發商處進價僅30元。真假莫辨、標識不清,生產廠址和批號欄甚至都是可以“留白”的——如此操作,亂象紛呈。

《產品質量法》利劍高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醍醐灌頂,但仍是管不好這個混亂的貼牌酒市場。這當然不是一個白酒品牌面臨的尷尬,而理解了股份酒和開發酒之間的“微妙差別”,自然就理解了媒體廣告裡、騷擾電話裡低價轟炸的“名牌酒”真相了。此前有消息稱,有名酒企業停止貼牌定製,一年清理163個品牌。走過粗放競爭的白酒,恐怕也要主動洗牌,在鋪攤子的歷史問題上拿出解決問題的誠意,這既是珍惜自己的“羽毛”,亦是在品控上尊重市場規律。

當然,既然授權了、收錢了,開發酒出事,股份酒怕也難以獨善其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