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這屆奧斯卡有點gay

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均與同性戀有關。

第91屆奧斯卡頒獎典禮在美國落下帷幕,作為電影藝術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獎項,奧斯卡獎可以視作影視行業的風向標。本次奧斯卡獎最佳影片由《綠皮書》奪得,可謂實至名歸。呼聲極高的導演阿方索·卡隆憑藉執導的《羅馬》拿下最佳導演獎,這是他憑藉《地心引力》之後,二度問鼎奧斯卡最佳導演獎。

然而本次奧斯卡獎也誕生了一個極為有趣的現象,就是多部反映LGBT+人群的電影集體突圍進而斬落不少獎項。首當其衝的就是最佳影片《綠皮書》(GreenBook)。


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這屆奧斯卡有點gay


這部電影目前在豆瓣評分為8.9,說明中國觀眾對此片也甚為喜愛。相對於《月光男孩》裡的美國式政治正確,《綠皮書》對於一個真實美國的刻畫極為清晰,電影靈感源於一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這本書於60年代出版,當時美國南部種族歧視非常嚴重,因此有書籍專門標註了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等,而電影也就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展開。黑人鋼琴家為前往種族歧視嚴重的南方巡演,卻因耽於無法處理種種麻煩事,而找了一個粗暴的白人混混做司機。在一路開車南下的過程裡,截然不同的兩人矛盾不斷,引發了不少爭吵和笑料。但又在彼此最需要的時候,一起共渡難關。

電影的看點之一,便是維果·莫騰森與兩位影帝同臺飆戲。除了最佳影片,二人還分別提名最佳男主角與最佳男配角。維果飾演的角色是一個只接受過6年小學教育的白人保鏢司機,阿里飾演的是一個精通多種語言,接受了精英教育的同性戀黑人鋼琴家,膚色、階層、性格和性取向截然不同的兩個男人,在歷經種種困難之後成為了朋友,也算達成了圓滿結局。馬赫沙拉·阿里也憑藉《綠皮書》當中的精彩表現獲得最佳男配角獎。

最佳女主角則頒發給了《寵兒》(The Favourite)當中的奧莉薇婭·柯爾曼。電影的故事設定在18世紀早期的英格蘭,大不列顛王國的安妮女王(奧利維婭·柯爾曼)與她的知己兼顧問同時還是同性情人的公爵夫人薩拉· 丘吉爾(瑞切爾·薇姿)的關係因一位年輕遠方親戚(艾瑪·斯通)到來而被攪得翻天地覆,在權力的霧靄下上演了一出拉拉版的《權力的遊戲》。


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這屆奧斯卡有點gay


而最佳男主角則給了另一個“gay gay的”角色,《波西米亞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當中的拉米·馬雷克,自然稱得上實至名歸。因為《波西米亞狂想曲》這部電影就是取材於皇后樂隊的真實經歷。


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這屆奧斯卡有點gay


拉米·馬雷克所扮演的弗雷迪本是一名普通的青年,卻因演唱天賦而毛遂自薦加入了泰勒和布萊恩所在的樂隊,併成為了主唱。與此同時,弗雷迪還結識了服裝店店員瑪麗,在瑪麗的撮合下,弗雷迪的樂隊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以“皇后樂隊”的名字虜獲了一大批忠實的粉絲。

作為殿堂級樂隊,皇后樂隊的影響力不亞於披頭士與滾石,1970年皇后樂隊成立於英國,他們發行的專輯累計霸佔了英國專輯銷售榜週數總計達1322周(27年),其中就有為全世界所傳唱的《weare the champion》,樂隊專輯累計銷量近3億張,成為世界上最暢銷的音樂藝術家之一。

而電影中弗雷迪的名字就是直接來自樂隊主唱弗雷迪·默丘裡(Freddie Mercury),他生於1946年的東非桑給巴爾,1964年,桑給巴爾革命爆發,17歲的弗雷迪和家人為逃避戰亂移居英國。他進入了西倫敦的艾爾沃思工藝學院(現西泰晤士學院)主修藝術。畢業後續加入了一些樂隊,並在西倫敦的肯辛頓市場和女友瑪麗·奧斯丁(Mary Austin)一起賣二手衣服維生。

隨著皇后樂隊的爆紅,很快事情起了變化,1970年代中期,弗雷迪與美國男性錄音師的親密關係而最終導致他與瑪麗分手,然而弗雷迪和瑪麗仍然保持了多年的親密友誼,他經常將她稱為他唯一真正的朋友。《Love of My Life》正是為瑪麗而寫,甚至在遺囑裡他把在倫敦的房產也留給了她。

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這屆奧斯卡有點gay

Love Of My Life Queen - Live Killers

最佳影片+最佳男主+最佳女主:這屆奧斯卡有點gay

弗雷迪成為一個公開的同性戀是在1985年與理髮師吉姆·赫頓的交往,那是他的最後一任同性戀人。弗雷迪在1990年查出HIV陽性,在生命中的最後六年中與吉姆住在一起,在他生病的時候吉姆照料他,在他去世時前吉姆陪伴在他的床邊,吉姆稱弗雷迪去世時仍戴著自己送給他的婚戒。

這並不是奧斯卡第一次青睞LGBT+主題的電影,此前中國臺灣的導演李安就憑藉《斷背山》獲得最佳導演的殊榮。像《達拉斯賣傢俱樂部》、《費城故事》等反應現實題材的電影也奪得過奧斯卡獎。奧斯卡最早的給予同志題材的電影以獎項,可以追溯到1954年電影《碼頭風雲》中扮演雙性戀拳擊手的特里的馬龍·白蘭度,他因出色的表演獲得最佳男演員獎。

作為一門以不同方式反映現實的藝術,電影當中的同志題材始終沒有缺席過。1919年拍攝的德國默片《與眾不同》是全世界第一部正面描寫同性戀的電影,和今天的同志電影一樣,它是以“鬥士”的身份登場的,電影呼籲大家理性看待不同的性取向,然而在當時宗教氛圍彌散的環境下,這部電影還是被打成禁片。

正如李銀河所言,中國的LGBT+電影發展里程,從“特殊電影的特殊角色”如《霸王別姬》、《藍宇》;過渡到“普通電影裡的特殊角色”如《非誠勿擾》;最後成為“普通電影裡的普通角色”如《闖入者》和《烈日灼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