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帶上七本好書去旅行

世界讀書日,一個可以輕易撥動我心絃的日子。

當我獨自旅行的時候,我的雙肩包裡,一定會放上一本厚厚的書。

這七本好書,適合在旅途中閱讀。

世界讀書日,帶上七本好書去旅行


1《白夜行》

原版的《白夜行》封面上,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牽手的剪紙作品,熟悉東野奎吾的書友,對這個場景不會陌生。

而這個場景也是眾多電影版《白夜行》都不會錯過的經典鏡頭。

一男一女,男孩是桐原亮司,女孩是雪穗。

《白夜行》的故事並不複雜,講的是雪穗被亮司的父親侵害,這個時候,亮司選擇殺死父親。這兩個還在讀小學的孩子掩蓋了自己的罪行。19年後,亮司發現還有警察在追查這個案件,他選擇在警察即將破案之時,承擔所有罪行,然後自殺。雪穗經過已經死去的亮司,頭都沒有回一下。

翻開《白夜行》的時候,我吹著海南三亞的海風,在溫暖陽光下眯縫著眼睛,而隨著劇情的深入,心臟跳動很快,那種手不釋卷的感覺回來了。

那個是公司組織的一次旅行,我的室友晨昱大哥已經下樓去和同事打牌了,我卻在20多度的室內,明顯感覺背心冒冷汗。

這是《白夜行》的文字魅力。

世界讀書日,帶上七本好書去旅行


2《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大學畢業後,我在湖南湘潭這座小城市出發,因為大學是新聞專業,我也沒想過要在畢業後在從事記者之外的工作。

而工作一陣子後,我發現自己已經對新聞理想有所懷疑,我第一次請了年假,獨自一人去上海,去上海的車程很長,我打開了這本《不要因為走得太遠而忘記為什麼出發》。

這是新聞學的學生的必讀書之一,我卻遲遲沒有時間將它打開,趁著假期車程漫長,央視製片人陳虻的故事在眼前展開。

陳虻陪伴或者說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主持人,他們是崔永元、白巖松、柴靜,如果說前兩位主持人和陳虻是互相成就的話,那柴靜則是陳虻一手挖掘的璞玉。

陳虻將湖南主持人柴靜帶到北京,透過柴靜的眼光,我們發現了伯樂這個角色生動的一面。

新聞之路其實很孤單,尤其是那些喜歡追求極致的新聞人,他們在遇到同類之前,要走很孤獨的路。

而陳虻遇到了柴靜,兩個人的孤勇和執著,讓相遇變得特別美妙,這是一本讓我找回初心的好書。

盡全力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不計代價地為理想努力,這是我合上書本後內心的堅定之聲。

世界讀書日,帶上七本好書去旅行


3《看見》

加入新聞記者這個大家庭後,我的老師跟我說過,記者一定要有悲天憫人的心懷。

我試著去理解她這句話,在一次次的採訪中,在和弱勢群體打交道的過程中,我發現當我懂得悲天憫人,自己就不再畏懼。

我不會害怕暴力,甚至不擔心死亡,我既然來到新聞現場,就一定會追索到真相。

而柴靜這本《看見》正式出版後,我們這群一同入職的小夥伴很快就人手一本,大家趁著採訪的間隙看,在睡覺之前看,彷彿它就是一本為我們注入內心源動力的神奇物件。

而這本書確實很神奇,濃縮的十多個小故事都很有代表性,講述了柴靜採訪之外的一些感想,這些感想未能在媒體上公開,算是一種私密版的記者手記吧。你沒辦法一口氣看完,看完一篇便要回味一天。好好的消化一番,再打開新篇章。

透過這些散文式的自述表達,我們明白了記者在職業性之外,也有非常柔軟的一面。

《看見》橫跨十年,從非典報道開始,期間穿插了許許多多和弱勢群體交流的內容,如實地反映了中國社會十年的變遷。

十年是一個很好的樣本,回看十年走過的路,更明白接下來怎麼走。

值得玩味的是,《看見》也是柴靜的新聞欄目之一,新聞欄目沒能堅持太久,而隨著新聞欄目消亡,柴靜也沉寂了兩年,兩年後她推出空氣汙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現在復歸平靜。

當這片土壤重新適合柴靜,調查報道的春天或許會再次到來。

世界讀書日,帶上七本好書去旅行


4 《陸犯焉識》

張藝謀和嚴歌苓是讓我印象深刻的搭檔。

看完張藝謀的《歸來》後,我果斷購買了它的原著:《陸犯焉識》。

這是嚴歌苓創作的長篇小說之一,講述了陸焉識悲劇的人生故事,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接受馴化,雖然保有抗爭之心,但是為了和家人重逢,不得不曲意逢迎。

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但更是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

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驕傲地追逐理想,當我們進入職場,很多時候我們會將自己限定在一個空間裡。

人們需要逢迎,委屈求全,但是千萬不要像陸焉識那樣,把那些讓自己不快樂的事情,變成自己的習慣。更不要以為那些不快樂的事情,就是人生的全部。

世界讀書日,帶上七本好書去旅行


5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在我的發小之中,劉哥是最早接觸日本文學的,他和後來成為銀行家的小夥伴趙大哥成立了社區晨跑隊,還硬要拉著我一起加入。

被我婉拒後,他遞來了這本《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都說書非借不能讀也,我拿到這本被成為跑步聖經的書以後,硬著頭皮開始翻閱,我發現,這還真是一本有力量的洗腦書籍,在看這本書沒幾天後,天放晴,我也成為了社區晨跑隊的一員。

這本書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寫的,他在跑步過程中有很多的心得體會,他說跑步不僅讓他的身體得到放鬆,也打開了他的眼界,因為跑馬拉松他去不同的城市體驗了跑者文化,也在跑步過程中更明白人何而為人。

有趣的是,在職場起步階段遇到這本書,我並沒有像其他跑步愛好者一樣把跑步堅持下去。

直到三年後,我採訪了一個62歲的馬拉松狂熱愛好者,聽聞了他的跑步故事後,我才真正開始追逐馬拉松夢想。

現在跑步已經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每隔幾天來一段那樣的半小時獨處時光,感覺非常愜意。

跑步於我而言,是一種優雅的迂迴,跑步讓我慢下來,我在另一個維度感知生活精彩。

世界讀書日,帶上七本好書去旅行


6 《白鹿原》

陳忠實是一名生長在北方的優秀作家,他的作品,最讓人深刻的就是《白鹿原》。

可如果不是段奕宏和張豐毅把這部作品搬上熒幕,或許這樣一部作品驚豔世人的時間還會要晚一些。

《白鹿原》講述的是白家和鹿家兩個家族的故事,初看白鹿原,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黑娃和小娥,他們是整個白鹿原第一個對包辦婚姻說“不”的人,但是他們又觸碰了最基本的倫理道德。

和朋友交流這個作品的時候,很多人都說他們走出第一步的時候,就註定了悲慘結局。

此話不假,也符合人們因果報應的期待。但是在白鹿原那個封閉的地帶,每一個人聽從自己內心的抉擇,何嘗不是足夠真實的有力量的表達。

這人世間當然分對錯,可白鹿原這樣一個族群文化根深蒂固的地帶,族規和親情也能夠讓看似剛硬的人發生改變,讓看似穩固的關係發生質變。

人們的想法各不相同,白鹿原的所有人邁出了改變的第一步,但是他們受限於自身能力和思想的侷限性,最終選擇回到家鄉,終究無法為家族所容。

我們在抨擊小娥還有白鹿兩家第二代的行為的同時,不得不承認,他們的不認命,間接加快了這個地方的改變。

世界讀書日,帶上七本好書去旅行


7 《巨流河》

齊邦媛的一生很傳奇,但是當她想要起筆寫這篇關乎自己命運和家族變遷的傳記時,已經是80歲高齡。

這是我第一次閱讀臺灣作家的作品,跟隨齊邦媛的照片和文字,能夠感受到那一段戰火歲月其實和我,沒有想象中那般遙遠。

看齊邦媛這本小說的時候,我想到了以前在湘潭採訪的一個抗戰老兵,老兵是國民黨人,他本有機會去臺灣開始自己的第二段人生經歷,但是他最後選擇了留在大陸。

一次抉擇,讓人生走向另一種可能。

齊邦媛選擇了赴臺灣繼續自己的文學事業,晚年再回到大陸,而也有不少老兵選擇留在大陸,他們的抉擇不同,但是他們都收穫了讓自己不後悔的人生。

就像無問東西所說的,如果你提前預知要過的一生,你是否還有勇氣前來?

留守大陸的老兵眉飛色舞地和我分享自己的故事,

齊邦媛年過八旬寫書動情分享。

他們用行動回答了《無問西東》中的這驚天一問。


shiji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