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評呼和浩特“本科生半價購房”政策:非長 遠之計

近日,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政府信息公開發布平臺發佈《呼和浩特市大學畢業生安居工程(試點)實施辦法》。符合辦法規定條件的大學畢業生在試點區域呼和浩特科技城範圍內購買住宅,價格僅為項目所在區域市場價格的50%。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是杜甫從心底發出的時代吶喊。如今,呼和浩特市對杜甫的“訴求”進行了一次跨時空的滿足——出臺大學畢業生安居工程。

呼市的“安居工程”以住房為抓手,但其並非是住房政策,而是人才政策。相關部門希望通過解決大學畢業生的住房需求,吸引更多的人才來本市工作。在市政府的規劃中,“住房”是促進人才流動的重要槓桿。細看政策,50%的優惠力度不可謂不大,“跟蹤監管機制”不可謂不嚴格,政府“招才引智”的決心不可謂不強,誠意不可謂不足。“安居工程”理應獲得一聲“贊”。

“築巢引鳳”的設想雖好,但“巢”築好了,“鳳”就一定會來嗎?或者說,來的就一定是需要的“鳳”嗎?

首先,這種政策有“唯學歷論”之嫌。“本科學歷”並不必然與“人才”畫等號,特別許多職業技工、旅遊酒店服務人員往往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重要支撐力量,而他們的學歷不少是“大中專”,不屬於“安居工程”的受惠對象。

其次,吸引人才不能盲目隨大流,不能“什麼菜都往籃子裡裝”。特別是吸引人才必須要與地方本身的發展定位相結合。具體而言,未來地方要以何種產業“立市”,是原材料、先進製造、生物醫藥、金融服務還是旅遊業?什麼樣的產業定位決定了需要什麼類型的產業人才。產業定位不清,很難吸引到那些“事業目標明確”的人才,即使吸引到了也可能造成“人才浪費”。

最後,安居工程只集中於“住房”,沒有衍生到“安居”的其他生活鏈條上去。吸引人才大體要滿足“生產”“生活”兩方面的條件。“生產條件”此處按下不表。但就“生活”裡的“安居”而言,價格並非是“安居”的唯一因素。如居住區域、交通、周邊學校和醫院等基礎設施的規劃情況,政策中都未明確。僅此而言,“半價買房”對高質量人才的吸引力也未必有想得那麼大。

還有一點需要額外說明的是,安居工程中對於“申購住房”有“戶籍”的限定。此條規定是為了確保“半價買房”者真正留在呼市發展,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目前的大背景卻是政府在放鬆戶籍管制,特別是在逐漸剝離附著於戶籍之上的政策福利。有鑑於此,這樣的政策似乎有悖離大趨勢的嫌疑。

總而言之,呼市大力度“築巢引鳳”,凸顯了地方政府“招才引智”的真心實意。但吸引人才是一項系統性地工程,不僅要為人才解決生活需求,還要為人才發揮效用確定遠景目標和生產條件。脫離本市的產業定位,僅依靠“住房優惠”向“無差別”的廣大畢業生拋出橄欖枝,這樣的“築巢引鳳”恐怕象徵意義會大於實際成效。

【關注頭條號樂居買房,掌握購房好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