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鑑別真假讀書人

文 | 陸寒

今天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這一天,想必很多人都被讀書的文章刷屏了。

“學歷較低的用戶購買勵志與成功類的圖書佔比較高,而高學歷的用戶則對於文學類的圖書更青睞。”今天,光明日報、騰訊公司、京東集團三方共建的“思想文化大數據實驗室”,發佈了“從閱讀數據看城市氣質”(第二季)報告,其中有這麼一段描述。

怎麼看這一現象呢?或者說,讀書,是不是有一個價值上的標準呢?

一招鑑別真假讀書人


其實,每年的讀書日,輿論場上有人列推薦書目,有人反對列推薦書目;有人說勵志成功學不值得一讀,有人說讀不下去的名著不讀也罷。

這是第24個世界讀書日,也是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的辭世紀念日。在往前的23個世界讀書日裡,人們也曾反反覆覆地說著閱讀如何將人引向崇高、不閱讀如何使人面目可憎。

我們分享各類閱讀方法,試圖藉以“打通任督二脈”。可是過了這一天,只需要到4月24日,你就會發現,這些建議會不會就冷卻了?


一招鑑別真假讀書人


4月21日,讀者在青島一家書店內閱讀。新華社發(張進剛 攝)

讀書是否入門,真的有標準和方法嗎?仔細尋找,還真的能找到共同點。

中國第一女詩人李清照曾經在《金石錄後序》中講述了她和丈夫趙明誠的讀書生活,兩人吃完飯後烹上一壺茶,在一堆史書前玩猜謎遊戲,猜某一事出現在哪本書的哪一頁哪一行,夫妻倆玩得不亦樂乎,李清照覺得這樣的生活好快樂,快樂到什麼程度?“甘心老是鄉矣”,還有“樂在聲色狗馬之上”,她竟覺得這樣簡單的讀書小遊戲比聲色犬馬的生活快樂多了。


一招鑑別真假讀書人



再翻檢那些關於讀書的“名人名言”,似乎也能發現一種共同的情緒:

美國哲學家杜威說,讀書是一種探險,如探新大陸,如徵新土壤;

宗白華感慨“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維的靜遠空靈,都植根於一個活躍的、至動而有韻律的心靈,承繼這心靈,是我們深忠的喜悅”。

林語堂說得更直接——“天下讀書成名的人皆以讀書為樂”。


是的,這種共同的情緒是,他們都體會到了讀書之樂。這快樂源自和某個不同時代的偉大靈魂進行了一次深入交談,源自在書中發現有人與自己有同樣的困惑和孤單。這種快樂可以是解放思想的快感,也可以是反思自我的痛感。


一招鑑別真假讀書人


4月22日,一名學生在山東省高青縣的一家書店裡讀書。新華社發(張維堂 攝)

讀書是否入門,或許真有這樣一個標準,那就是能否體會讀書之樂。因為每每將我們引向閱讀世界的,不是別的,而是自己曾經歷過的、愉快的閱讀經驗。

而當我們在談論閱讀時,既要對閱讀祛魅、也不必“媚雅”。

有人愛讀成功學和勵志雞湯,也沒什麼。這一次,“要堅強,要努力”的話不能解決他的困惑,也許下一次,他就更能體會《老人與海》里人性的堅強和毅力。

暫時讀不下去《紅樓夢》裡世事洞明的學問沒什麼,能在讀罷《三體》後,抬起頭仰望星空也是一種收穫。


一招鑑別真假讀書人



回到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為世界讀書日的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無論年老還是年輕,無論貧窮還是富裕,無論病患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

如今看來,4月23日這一天,我們更應該做的,是回到起點,尋找自己的讀書之樂。

分享一下,哪本書讓你獲得過“讀書之樂”?


文字:陸寒

朗誦:王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