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黃奕歡:新加坡南洋大學“功臣”,戰後拍華語片的第一人

作為革命老區村,羅東鎮霞山村正在全力打造省級特色旅遊村。這裡擁有一座近200年曆史的五代同堂牌坊,包括220年曆史的霞山大厝在內的11座連片古大厝,始建於唐代的廣峰寺,晉南永霞山村華僑革命紀念館……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偏隅南安北部鄉鎮的小村,曾誕生一個大人物——黃奕歡。他跟陳嘉庚等愛國僑領有過交集,是新加坡南洋大學的“功臣”。辭世時,時任新加坡總統黃金輝、總理李光耀均對他予以高度評價。

遺憾的是,3年前的“莫蘭蒂”颱風,給原本保存完好的黃奕歡故居一記重創,部分房屋坍塌。“黃奕歡故居很有歷史價值,是早期南安人下南洋艱苦拼搏的縮影。我們很希望它能夠得到修繕。”現年61歲的黃種順告訴記者,他的爺爺黃奕會跟黃奕歡是兄弟,黃奕歡排行老二。儘管黃種順很少跟遠在新加坡的黃奕歡後人聯繫,但他希望讓更多人瞭解黃奕歡跌宕起伏的一生。

南安黃奕歡:新加坡南洋大學“功臣”,戰後拍華語片的第一人

黃奕歡肖像

賒船票遠渡新加坡謀生

“勤耕金埔眼放寰球,遠營星洲胸懷祖國。”黃奕歡故居位於羅東霞山村草埔76號,推開故居大門,這副經過重新上漆的對聯格外醒目,也是他一生的寫照。

黃奕歡是如何遠渡新加坡,白手起家的?村裡很少人能夠說得清楚,從霞山村黨支部書記黃春水珍藏的《黃奕歡先生紀念集》,或許能找到答案。“這本書由新加坡南安會館於1989年11月12日出版,裡面詳細記錄了黃奕歡的生平與事蹟,發行人黃柏森,也就是黃奕歡的弟弟。”黃春水告訴記者。

從書中不難看出,黃奕歡生於1908年,育有兩個兒子、10個女兒,卒於1985年6月21日,享年78歲。“15歲時,黃奕歡賒了船票輾轉到新加坡,當學徒工時就很有想法,他認為,一輩子做苦力很難有出頭日,想到家鄉窮苦,更需要他貼補家用,他毅然辭去工作,開始做小販,沿街賣過冰激淋。”黃種順介紹道。機緣巧合黃奕歡跑到了馬來西亞麻坡,這裡商販很少人做,更是樹膠園、椰園密集區。

“做橡膠生意的話,考慮到資金問題,本錢不夠。”黃奕歡靈機一動,何不做食雜類生意,賣塑膠品、兒童玩具、零食等,競爭也少,範圍也廣。他二話不說,第二天就挑著一擔子貨品,從麻坡出發,一路乘火車到芭裡峇狗(音譯),東西也差不多賣完了,次日早晨再搭船返回新加坡補貨。這一干就是6個月,攢到了本錢,便創辦了源泰京果行。

黃奕歡發跡可謂一波三折。經營到第三年,因堂叔愛玩管理不當,加上當時資金有限,沒辦法擴大經營,不得已宣佈收盤。黃奕歡又折回了麻坡,做起了最初的小販生意。這一次他遇到黃禮申,兩人集資創辦振興號,主營日用品及樹膠、榔幹、豆蔻等土產。後來也是因其親人,連本錢都拿去花掉,不得已,黃奕歡再次關掉振興號。

這一次,黃奕歡來到新加坡大坡陳聖王后菲莎街,遇到了開咖啡店的黃烏堪,邀請他入店管理。“起初薪酬一個月25元,因勤勞肯幹,管理有方,到後來的35元,加年底花紅,前後待了3年。”在紀念集收錄的這篇《黃奕歡先生口述歷史訪談錄》中,黃奕歡說,當時他還跟華人招會入會賺息,累積了不少資金,並邀請族弟黃奕根合資,共建協隆源酒店,專售中國和歐美各國名酒。那個時期的黃奕歡就已經開始參加社會活動,投入慈善醫院建設活動。

南安黃奕歡:新加坡南洋大學“功臣”,戰後拍華語片的第一人

黃奕歡故居

陳嘉庚推薦踏入金融保險業

在這份紀念集裡,更是披露了黃奕歡與陳嘉庚兩人的交集。“當時新加坡羅敏申路新國民日報需要一個經理,祖籍南安碼頭鎮劉林村的侯西反,推薦介紹黃奕歡過去。因為從事文化行業,覺得文字功底不行拒絕了邀請。”黃種順說。然而,黃奕歡經不住再三邀請,不得已就任,主要負責收賬、推廣及招廣告。

眼看著新國民日報營收困難,日出也就2000餘份,看報紙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加上當時信息不發達,交通不便,報份少,廣告自然也少,儘管當時酬勞一個月只有120元,黃奕歡毅然把自己的私存拿出貼補進去。他認為,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讓中華文化一息尚存,使它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不會斷絕。

黃奕歡之所以後來會涉足保險業,得益於陳嘉庚的舉薦。“當時盧溝橋發生戰事,和日本全面戰爭,所有的華文報銷路增加,每間報館經濟都有好轉,在談合併到南洋商報的新國民日報營收也達到一定的基礎。”黃種順補充道,此時碰巧李亮琪、李振殿等人創辦的亞洲保險有限公司缺人,陳嘉庚跟侯西反厲勉黃奕歡:亞洲保險公司是華人的資本,目前它就像一個孤兒,沒有政治、經濟保護,在國外信用口碑也不如其他當地企業。那時候的華人也不知道保險為何物,黃奕歡認為,這是一份有意義事業,事在人為,先人後己,利人利己,於是開始涉足金融保險業。

在陳嘉庚推薦下,在亞洲保險公司,黃奕歡成為侯西反經理的得力助手。中日戰爭爆發後,黃奕歡跟陳嘉庚第五個兒子陳國慶兩人,經常在陳嘉庚主持的籌賑委員會的大本營“怡和軒”工作。黃種順說,黃奕歡是個活躍的演說家,他和侯西反一起,經常在街頭巷尾宣傳抗日,積極參加各種抵制日本人的活動。熱忱的演講,喚醒了許多民眾,紛紛捐款給籌賑會,做為救濟傷兵難民之費用。

1939年,侯西反因參加抗日救國活動被殖民政府遣送回國,黃奕歡被推薦接任侯西反職務。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他的銳志經營下,亞洲保險公司宏圖大展。

1942年,新加坡淪陷已成定局,黃奕歡與周獻瑞等人乘船逃到蘇門答臘。因有個朋友走漏風聲,不得已入荒山野林,3年多後戰爭結束,黃奕歡才得以走出森林,重見天日。

1948年,亞洲保險公司成立姐妹機構——亞洲人壽保險有限公司,黃奕歡又任該公司經理。隨著業務的擴大,1971年,亞洲保險公司和亞洲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合併為亞洲聯合企業有限公司,黃奕歡出任公司董事會主席,企業的發展轟動東南亞各國,因而成為東南亞各國的知名人物。

南安黃奕歡:新加坡南洋大學“功臣”,戰後拍華語片的第一人

黃奕歡先生紀念集

熱心公益成“超級演說家”

關於黃奕歡與陳嘉庚、侯西反的淵源,還要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初。“當時中國一些地方水災嚴重,災民數以百萬計,陳嘉庚登高一呼,八方響應,展開了一場籌款運動。”黃種順說,彼時年僅20歲的黃奕歡以小坡善濟醫社主席身份參加。在陳嘉庚發言後,黃奕歡當即第一個站起來發言,呼籲大家響應陳嘉庚號召。這是他們三人第一次會面,給兩位前輩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在侯西反的引薦下,會後又進行了交談。

“這是黃奕歡一生中最大的轉折點。”在黃種順看來,兩位前輩對黃奕歡的影響重大。黃奕歡所走的道路以及人生目標處事原則,都與陳嘉庚、侯西反二人的提攜和教誨分不開。

黃奕歡的一生大部分為社會服務。“作為新加坡籌賑會委員,在以陳嘉庚為主席的南僑籌賑總會領導下,黃奕歡積極到全島各角落進行演講,協助各區成立籌賑會分會與聯絡站。”黃種順說,黃奕歡、侯西反是當時的“南安四位健將”中的兩位。每天晚上,他們都會出去做宣傳組織工作,經常一個晚上跑三四個地方,發表幾個小時演講,協助主辦各種文娛表演。有一回,在黃奕歡主持的一項義賣會中,檯面有個花籃叫了價,他買下後又獻了出去,再讓其他人競投,一來二次反覆累計越來越多,一直到25萬元,在當時也是一段佳話。後來在同樣的義演中,更是有一次達到了30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黃奕歡是戰後拍華語片的第一人,參與投資了新加坡自制的第一部華語紀錄片《馬來亞之光》。他拍這部紀錄片志不在賺錢,目的是借這部影片,記錄戰士的精神。

1985年6月21日,黃奕歡在新加坡離世,社會各界悲痛不已。祖籍南安、前南洋大學秘書長潘受(原名潘國渠)在《悼黃奕歡先生》中寫道:黃奕歡先生一生的大部分時間為人群社會服務,任勞任怨,不居功,不爭名;他在社會上所作所為有目共睹,不但新加坡人知道,馬來西亞人也知道,東南亞的人都知道,他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有名望的人物,因為他是實實在在地為社會工作,對社會作出很大貢獻,所以他確是一位真實的社會公僕,凡事只要對社會有益,對大家有利,不論是為教育,為慈善,為故鄉,為國家社會的任何事情,只要他看得到,做得到,或是大家向他提出意見,他就毫不猶豫切實去做,沒有一件事情不盡心盡力做到徹底圓滿,這是最令人最欽佩的認真、負責、大公無私的服務精神。

時任新加坡總統黃金輝曾在威士汀廣場酒店,出席志願特警部隊為警察少年俱樂部籌款而舉行的一個慈善晚會時發表講話,他用已故慈善家黃奕歡慣用的一句話“有錢出錢,無錢出力”的口號,來表揚新加坡人不論在經濟好壞的時期都十分熱心社會公益的精神。

南安黃奕歡:新加坡南洋大學“功臣”,戰後拍華語片的第一人

黃種順接受記者採訪

南大“功臣”不忘家鄉教育

“黃奕歡文化水平不高,但對教育極其重視。”黃種順說,1950年,黃奕歡還參與建立華文大學計劃,最後南洋大學屹立於“雲南園”,對於南洋大學作出了重大貢獻。

“回憶起先父看似平凡實不凡的一生,更多的印象是他為南洋社區服務,馬不停蹄奔波勞碌的一生。”黃奕歡長子黃一雄在一篇《懷念父親黃奕歡》中寫道,在他幼年時,二戰才結束不久,社會動盪不安,中國亦關起了大門,致使廣大南洋地區莘莘學子失去了教育的來源,同時也升學無門。此外,英殖民政府大力推行英文至上、排斥華文教育的政策,試圖割裂華人華僑的文化認同感,一直令星馬一帶華僑各界憂心忡忡。

此時,黃奕歡與陳六使、潘受、高德根等人時常聚集“怡和軒”會所,幾經議論最終決定首開先例,在星洲創辦一所中國以外全面性的華人大學。

“父親出生於舊時中國南方的一個窮鄉僻壤,成長在一個社會動盪不安的大時代,由於家中經濟並不寬裕,從小也沒讀過幾年書,但這並沒有打擊他立志出人頭地的意願。”黃一雄在書中寫到,儘管父親後來建立了自己的事業王國,但“本著對華社的生存和前途的責任,他不能只顧全小我……因此,在南大1956年開學後,父親並未因此而功成身退,相反,事無大小,父親亦躬親料理以求完善。他曾任南大各屆理事會之常務理事外,尚兼財政等職位,為南大及新馬各界培養了千百萬人才而奔走傷勞,不遺餘力……”

除了在新加坡對華人華僑教育事業所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在家鄉羅東鎮,黃奕歡亦是如此。霞山村黨支部副書記黃少彬告訴記者,霞山小學、羅東中心小學、南安二中、羅英小學等學校都得到黃奕歡的捐贈。

“儘管他在新加坡事業有成,但他心繫故里,回鄉蓋起了這棟大厝。”黃少彬說,這座完工於1976年的建築傾注了黃奕歡對家鄉的愛,從大門牌匾上潘國渠題的“汀香紹業”四個大字可見一斑。“黃奕歡的祖父叫黃奇香,父親黃則汀。”黃少彬拿出黃氏家譜解釋道,黃奕歡從祖父、父親名字中各取一字作為對聯橫批,足見對家族傳承的重視。

“黃奕歡的一生跌宕起伏,多姿多彩,他的故事在南安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黃種順說,作為黃氏宗親,他們很希望修繕黃奕歡故居,不過經費要近百萬。“雖然現在經濟條件不允許,但時機成熟之後,將對故居進行修繕”。

海絲商報記者蘇清彬 見習記者 李楊瑜 文/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