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在近期的浙江衛視《王牌對王牌》節目中,節目組為了致敬金庸重溫經典,請來了97版《天龍八部》的主演們紛紛登上舞臺,為觀眾和武俠迷們呈現了一波回憶殺!

“97版天龍八部主演重聚”的話題隨後也就登上了熱搜榜,可見網友對這部經典作品的喜愛程度,雖然已20多年過去了,但能夠將這些演員們聚在一起也是不易。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從劇照中可以看到除了喬峰、段譽、虛竹三兄弟以外,還有鳩摩智、王語嫣、阿紫、鍾靈、段正淳、段延慶等人。雖然演員們還是以前電視劇中的扮相,但網友們還是從他們臉上看到了歲月的痕跡,紛紛感嘆當真是歲月不饒人!

《天龍八部》是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小說以宋哲宗時代為背景,通過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等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從哲學的高度對人生和社會進行審視和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

其故事之離奇曲折、涉及人物之眾多、歷史背景之廣泛、武俠戰役之龐大、想象力之豐富當屬“金書”之最。全書的主旨“無人不冤,有情皆孽”,作品風格宏偉悲壯,是一部寫盡人性、悲劇色彩濃厚的史詩鉅著。

《天龍八部》也曾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搬上熒屏,其中,最經典最難忘的版本當屬1997年香港TVB版《天龍八部》。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1997年7月28日,香港無線電視臺拍攝製作的古裝武俠劇《天龍八部》在TVB翡翠臺首播,該劇由李添勝監製,黃日華、陳浩民、樊少皇、李若彤、劉錦玲、劉玉翠、張國強、趙學而、何美鈿聯袂主演。

本劇講述的是面對亂世,喬峰、虛竹、段譽三人開始了非同尋常的江湖生涯,遇見了諸如慕容復、天山童姥、大輪明王、丁春秋、遊坦之、四大惡人等各色高手,生死情仇、愛恨別離、民族大義在因緣際會中施展的故事。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1997年,TVB重拍《天龍八部》時趕上了好時候,大氣磅礴一氣合成,大部分的角色都不遜色於原著。特別是黃日華在《射鵰英雄傳》《義不容情》之後迎來第二春,他的“喬峰”再次獲得內地觀眾集體性認同。

這版《天龍八部》的武打場面較國產同類劇有一個重大突破,劇中的功夫,很多都經過了特技處理,化無形為有形,滿足了觀眾的視覺感受。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該片引進大陸時,內地省級衛視臺剛剛崛起,《天龍八部》成為眾多衛視臺相互爭奪收視的試金石,曾經創下同時5個衛視臺聯播《天龍》的景象,34家省級電視臺(其中19家是衛星電視臺)幾乎同一時間播放《天龍八部》,創中國電視史先河。並且收視連續第一,甚至影響到了當年的春晚收視率,所以引起了相關部門重視,出臺了限制引進香港劇,黃金時段不能播放港劇的措施。

如果說83版《射鵰英雄傳》是80年代香港武俠劇的一座高峰,那麼,97版《天龍八部》則是90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97版《天龍八部》與原著出入較大但改編非常成功。演員選取和服裝造型尤其出彩,大部分演員外形氣質和精氣神都和原著角色高度融合,鍾靈和木婉清出場不多卻令人印象深刻,隔很久後再出現時帶給觀眾故人重聚的驚喜和感慨。秦紅棉、阮星竹和王夫人等人,處境命運既有差異又有共性的人物都具有極高的辨識度而不至於產生重複感。四大惡人亦是如此,同是惡人卻不雷同,在相似中尋找合理差異是這部劇塑造人物的一大特色。同胞姐妹阿朱阿紫性格截然相反,而阿紫和馬伕人雖都自私自利陰險歹毒但手段大不一樣,阿紫簡單粗暴,馬伕人則詮釋了最毒婦人心。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幾位核心主演無疑最為精彩,神韻氣質皆與人物性格品質和江湖身份高度一致。李若彤繼小龍女之後又塑造了金庸筆下最高冷美豔不食人間煙火的絕世美人王語嫣,他把王語嫣的內斂高冷以及對錶哥近乎失去自我的崇拜仰慕表現得讓觀眾既覺得不可思議又覺得合情合理,這種矛盾感在李若天精湛的表演下令人信服。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清秀英俊的陳浩民就是劇中風流倜儻、機靈善良、好管閒事的謙謙君子段譽,陳浩民的段譽瀟灑不羈、痴情的性格讓人過目不忘,而他和李若彤扮演的王語嫣這對組合,也被許多觀眾譽為“神仙眷侶”之一。看上去忠厚耿直相貌平平的樊少皇對虛竹這一人物的刻畫更像本色出演,把一個小和尚經過一連串陰差陽錯的遭遇後,蛻變成威震江湖的大俠演繹的絲絲入扣。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歷經15年,從82版《天龍》裡的虛竹到97版《天龍》裡的喬峰,在黃日華身上體現的不僅是年齡的增長,還有日益成熟的演技,年輕時帶給我們一個青澀稚嫩的小和尚,年長時帶給我們一個豪情蓋世的大英雄,如果穿越回到15年前,我很難想象斯文俊秀的黃日華有朝一日會成功演繹這樣一個粗獷豪邁的硬漢。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喬峰是黃日華繼14年前的靖哥哥之後,再度塑造出一位人戲合一的大俠。其成熟的面孔所流露出的滄桑感和身上粗布麻衣揮散的江湖氣息,使得其言行舉止自帶了一種男子漢氣度,從內而外散發出大英雄行走江湖不拘小節頂天立地的豪邁氣場。這個英雄能夠為觀眾心中注入一份安全感,而與喬峰出場相匹配的背景音樂則抬升了這一人物武功分量和江湖地位,尤其是危機時刻的出現彰顯了孤膽英雄力挽狂瀾的大氣魄。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黃日華的氣質一直有著嚴肅與憂慮,每當陷入情感糾葛和江湖仇殺中時自有那份深沉,為人光明磊落、武功蓋世、體恤民情、心懷蒼生的蕭大俠在他的演繹下已經到了他就是蕭峰蕭峰就是他的傳神境界。這樣的大俠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說服力和極深的情感觸動,草莽英雄的粗獷豪邁與蓋世豪俠的俠義情懷成為我們對江湖大俠最牢固的印象。黃日華的喬幫主早已成為許多人心目中最高標準的大俠英雄,義薄雲天捨身取義者莫過於他。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在本世紀伊始,香港TVB官方雜誌《TVB週刊》曾推出了一期大盤點,評選出了「TVB百大巨星」榜單,從藝人在TVB工作期間的代表作、影響力、親和力、對TVB的貢獻這四個標準來進行排名。其中,黃日華排名第四,僅次於周潤發、汪明荃、鄭少秋,可見黃日華在TVB的地位,古裝劇有《射鵰英雄傳》《天龍八部》,時裝劇有《義不容情》《天地豪情》等作品,黃日華絕對是港劇黃金時代的代表性人物!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97版《天龍八部》其他重要角色中,奸詐虛榮貪得無厭的吐蕃國師鳩摩智,痴情悲苦的遊坦之,自大狂妄野心勃勃的丁春秋,鬱鬱寡歡費盡心機又壯志未酬的慕容復,從外形到性格品質再到武功層次都立體鮮活,人物命運的變化也格外牽動著觀眾的心,尤其是慕容復跌宕起伏的人生遭遇,總感覺他活生生地把一副好牌徹底玩爛了,實在要讓觀眾在憎恨他卑劣陰險不擇手段時又不得不可憐他時運不濟,親手葬送了那個風度翩翩的江南才俊。97版《天龍》感覺什麼都好,唯一不足就是慕容復,張國強沒有演繹出慕容復那種天生貴族氣質,和82版《天龍》慕容復的扮演者石修相比,著實不在一個檔次上。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除了黃日華,82版《天龍》裡還有很多綠葉同樣跨越15年再次出現在97版《天龍》裡,尤其是呂有慧,在82版《天龍》裡飾演的是段正淳的情婦甘寶寶,到了97版《天龍》成為段正淳的正室刀白鳳,堪稱質的飛躍!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97版《天龍八部》之所以讓人難忘,劇中的配樂功不可沒。本劇配樂多數來自電影《宋家王朝》裡喜多郎創作的音樂,但與原片電影效果相比,壯懷激烈寓意歷史洪流翻滾人事變遷的音樂用在這版《天龍八部》中更加貼切,喜多郎的音樂本身就有種厚重的歷史感,因而這部人物命運跌宕劇變、情節波瀾壯闊的古裝武俠劇反倒能夠很好的承載那份世事滄桑的內涵。

說到音樂,不得不提該劇主題曲《難唸的經》,在武俠影視歌曲中,這首歌絕對是繞不過去的經典。此歌由林夕作詞,周華健譜曲並演唱。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難唸的經》通過從佛學的角度出發,結合小說的主旨本身,加上週華健獨特的嗓音,完美的詮釋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命運總是冥冥之中已註定的感覺,追求那完美的世界似乎只是一步之遙,現實卻是遙不可及的思想感情。

林夕為了給這版《天龍八部》寫詞,遍閱《金剛經》,最終從佛家經典中得到啟發,將很多佛經論點寫入了歌詞,因此整首歌聽起來哲理十足。但這卻難為了周華健,據說周華健錄製完這首歌之後,再沒有翻唱過此歌,急促快速的曲調加上深刻繞口的歌詞,讓這首歌成為翻唱界中眾多歌手不敢輕易觸摸的“神曲”。(這首歌小編至今也沒學會跟著唱)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香港武俠劇向來懂得營造古畫留給我們的那種古色古香的氣氛,能把簡陋的場景撘出武俠氛圍濃厚的江湖氣息。北喬峰南慕容兩位大俠相聚喝酒,野外露天客棧的荒涼冷清,夕陽西下的落寞寂寥,氣氛拍的非常逼真動人,很容易把觀眾帶入到古裝世界中。

從八十年代初期開始,香港經典武俠劇裡就有著這種一脈相承的氣韻和內涵,而97版《天龍八部》在這方面整體上做到了極致,關鍵情節的許多場景,如少室山群雄相聚時各懷心事的緊張感,中原武林高手營救蕭峰大戰遼國千軍萬馬時令人震撼的危機感,蕭峰魂斷雁門關時那份蕩氣迴腸的悲壯,雖然場景本身不開闊,但都拍出了氣勢恢宏的大場面效果。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如果83版《射鵰英雄傳》是閉塞時代下貧窮生活中難得的精神娛樂,它代表著物質條件匱乏時期非常珍貴的精神享受,啟發了我們對武俠世界最初的浪漫幻想,而97版《天龍八部》則是在社會高度開放的條件,影視娛樂蓬勃發展之際,我們從諸多影視劇中通過追劇方式篩選出來的經典作品,它能夠在我們心中激起強烈情感完全是片中營造的江湖世界和劇中深入人心的人物打動了我們,這是通過遙控器主動選擇的武俠劇,是我們對劇情和角色的迷戀,而對這部劇萌生了難以忘懷的特殊情感,這種情感造就了它在我們許多人心中的巔峰地位,處於開智時期的我們曾經都或深或淺的陷入到劇情中,為那些人物的悲歡離合而難以自拔,為那些造化弄人的悲劇,為了那些相愛不能相守仇家變成親人的愛恨情仇而唏噓感慨。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與這部武俠劇一起成為我們深刻記憶的還有與之相關的衍生品,你肯定還記得在《天龍八部》熱播重播的那些年裡,王語嫣和段譽的畫報,喬峰和阿朱的貼紙等,基本上都擺在學校門口小賣部最顯眼的位置,錄音機播放的是周華健演唱的《難唸的經》,學生們把這些貼紙貼在鋼筆圓珠筆上,貼在文具盒作業本上,尤其是會貼到自己的小包包裡面,打開即能看到熟悉的江湖人物,並在我們心中激起劇中那些悲歡離合所帶來的歡樂與哀傷。

TVB武俠劇|1997版《天龍八部》九十年代香港武俠劇的巔峰

這些天造地設般的才子佳人、大俠美女和忠肝義膽的結拜兄弟的照片在帶來了視覺美感之外,滿足了我們對劇中人物綿綿不絕的牽掛,我們知道那是虛構的但又願意相信是真實的,讓我們不知不覺中就陷入到那個江湖裡的國仇家恨家情仇恩怨,相信劇中人物的關係會一直延續下去,繼續那些愛情和兄弟情義,那便是我們對《天龍八部》最難以忘懷的原因所在。它所營造的江湖世界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持久的感動,其中,喬峰的離去成為我們心中每每想起來時都感到些微震顫和悲傷的特殊畫面,因為這個人物太好,所以我們愛得太深。

謝謝黃日華版《天龍八部》曾經帶給我們那麼多那麼美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