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習《易》後,思想有什麼昇華嗎?

孔子習《易》後,思想有什麼昇華嗎?

孔子周遊列國

子曰:“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夫子這句話記載在《論說·述而》裡,意思是(上天)借給我幾年時間,能讓我在五十歲之前就研讀《周易》,那麼我就不會有大者之過了。這裡強調一下,“大過”的古義並不是指特別嚴重的過失,而是指大者之過。《易·大過卦·彖傳》曰:“大過,大者過也。”所謂“大者”,應該是指涉及社會倫理道德層面的公事方面。而相對應的“小過”,則應該是指僅涉及個人的私事方面。這從《大過卦》和《小過卦》的《象辭》中就能看出來。《大過卦·象辭》曰:“澤滅木,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而《小過卦·象辭》曰:“山上有雷,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那麼“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是涉及社會矛盾和君子道德修養層面的表現,而“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則是涉及個人層面的私事。

孔子習《易》後,思想有什麼昇華嗎?

話題還是回到孔子的這句話上。從孔子的這句話中,我們可以做出如下幾點判斷:①孔子說這話時,正在專研《周易》,而且對《易》已深有體會,恨讀之遲矣;②孔子在五十歲之前是沒有下功專研過《周易》的,對《易》理知之甚少;③由於不通《易》理,孔子在五十歲之後是有大者之過的;④孔子晚年極度推崇《易》學,深感自己這種大者之過與《易》理是相違背的。那麼,孔子所謂的“大過”到底是指什麼呢?

孔子習《易》後,思想有什麼昇華嗎?

累累如喪家之犬

要弄清這個問題,先要弄清幾個時間節點。首先可以肯定,孔子習《易》是在晚年,具體講就是在周遊列國結束之後。《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孔子晚年習《易》,已自感有生之年來日不多,於是廢寢忘食,讀《易》而“韋編三絕”,實乃與時間賽跑。即使這樣,也是在深究《易》理的基礎上,已無更多時間用於著述,使《易》理大白於天下。結果也確實是這樣,孔子僅著《十翼》,粗線條地對《易》進行了概述,而沒有深入地對64卦進行詳細闡述。故孔子無奈地感嘆:“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再一個時間節點,就是孔子周遊列國的起始時間。據史料及各種記載,孔子是在55歲時開始離開魯國率弟子周遊列國的,先後經歷共計14年之久。周遊列國返魯時,孔子算來已是69歲高齡,直到73歲去世,發奮習《易》的時間滿打滿算也就是4年多。故孔子晚年常把“假我數年”掛在嘴邊,以期能“於《易》則彬彬矣”。唔呼!天不假聖人之年,萬世之憾哉!

孔子習《易》後,思想有什麼昇華嗎?

孔子講學

話至此處,我想大家應該得出一個結論,孔子所謂“大過”,就是指率弟子周遊列國這件事。周遊列國這件事,前後經歷14年之久而無什麼結果,卻耗費了孔子畢生中最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乃至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尤其是習《易》時間不足,徒增“假我數年”的嘆呼。這還是次其,更重要的是周遊列國、勸復周禮這件事本身就有問題,孔子晚年習《易》後應該是深有體會,所以才發出“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的感嘆。

孔子習《易》後,思想有什麼昇華嗎?

諸侯爭霸

孔子所處的年代,是在春秋後期,當時周室衰微,諸侯爭霸,王道盡棄,禮樂崩壞,奴隸社會已走到歷史的盡頭,新的生產關係已開始萌芽。危牆不可扶,敗果已難收。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孔子打著“恢復周禮”的旗號,周遊列國而推行王道主張,無疑是在開歷史倒車。試想,當時的大國都在忙著爭霸,小國都在忙著依附自保,周王室已衰微到力量不及一小國,並無多大影響力,又誰會奉行“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王道?孔子“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與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實質是背道而棄,白白浪費14年的大好時光,故言“大過”一點不為過矣。

孔子習《易》後,思想有什麼昇華嗎?

甘之戰(夏啟打敗有扈氏)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就是一種不適時宜,偏執一端的非中庸思想。孔子周遊列國而勸說諸侯,夢復周禮於爭霸時代,這正如夏初伯益之事。過去選賢任能的禪讓制雖然被大家所推崇,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王權世襲制必然代替禪讓制,這是由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人力不可阻擋。伯益不甘於禪讓制被破壞,極力反對夏啟世襲王位,結果被夏啟所殺。有扈氏更是起兵反對,夏啟乃以“威侮五行,怠棄三正”的罪行予以剿絕。《淮南子》說:“有扈氏為義而亡,知義而不知宜也。”有扈氏敗亡的原因就是隻知墨守舊“義”,而不能順應時“宜”。孔子夢復周禮,同樣不適時宜也。

孔子習《易》後,思想有什麼昇華嗎?

孔子困於陳蔡之間

孔子周遊列國最狼狽的時候,就是困於陳蔡之間。當時野居絕糧而不得行,隨從弟子大多對周遊列國之行產生懷疑,甚至絕望,然孔子仍不為所動,固執己見。孔子設題問於弟子曰:“《詩》雲‘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邪?吾何為於此?”當時子貢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孔子對子貢的回答很不滿意,認為子貢志向不夠遠大,說:“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顏回的回答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醜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醜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顏回的回答把孔子感動得一塌糊塗。以筆者愚見,顏回的回答雖然深得夫子之心,卻並不能解決問題,好聽而無用。惟子貢見解,既肯定夫子之道,又有一定的靈活性和可操作性,實際更符合中庸之道。夫子之道雖至大,卻已不合時宜,惟結合當時現實“少貶焉”,以求推而行之,有益於社會,豈不更好?世上從來就沒有絕對的直道,即使現在的高速路,也還是多有彎曲。我想孔子習《易》後是悟到了這一點,所謂“曲成萬物”是也。故孔子會說出“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也。”

孔子習《易》後,思想有什麼昇華嗎?

韋編三絕

《周易》講變化之道,變化是絕對的。世界萬物不可能一成不變,永遠停留在某一階段,而是不斷地變化發展的。《周易》是典型的辯證法思維。唯辯證法乃是科學的方法論,用發展、變化的方法看問題才是大智慧。孔子晚年喜《易》,讀之而“韋編三絕”,悟《易》後思想豁然開朗。這正是遭受重大挫折後才忽然發現了指路明燈的感覺。習《易》之後的孔子,思想得到了極大的昇華,由必然王國進入了自由王國的境界,這樣孔子才會自豪地說:“吾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逾矩”者,即“無大過”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