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重天花板下的二手車“全國購”,還能給優信講多少故事?

被外資做空的優信,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基本面不過硬。針對其年報中被廣泛提及的年度重點業務—“全國購”,《出行財經》認為其在兩重天花板重壓下或難有可以想象的空間。

日前,優信發佈了2018年第四季度與全年財報,“全國購”成為財報與分析師會議中最多提及的詞。作為自2017年開始發力的重點項目,全國購如今已經成為優信的業務核心,承擔著優信挖掘未來業務發展空間的作用。然而多方面因素都在不斷證明著,面臨著車商與金融兩重天花板重壓的全國購,業務發展將始終受到牽制,難以為優信貢獻更高的股價與市場想象空間。

兩重天花板下的二手車“全國購”,還能給優信講多少故事?

賴以為生的車商,撐不起孱弱的全國購業務

正如優信在財報與分析師會議中所說,全國購已經成為優信全力投入的重點業務。自2017年開始轉戰全國購(最初稱為“全國直購”)的優信,目前2C頁面上車輛已經幾乎全部來自全國購車源。其關鍵原因之一,正是全國購相較於優信傳統業務更為豐厚的利潤空間。

兩重天花板下的二手車“全國購”,還能給優信講多少故事?

作為輕資產二手車信息平臺起家的優信,在本地交易的場景下,基於車商多層加價的二手車很難再次通過交易獲得收益。根據優信2018年Q3財報,其在B2B、B2C端交易佣金收入佔車價比例僅為4.47%與1.36%,甚至難以覆蓋成本開銷。因此優信不得不持續強化金融業務,嚴重依賴佔比達六成的金融收入作為整體營收的核心支撐。而在全國購業務中,優信不僅能夠實現金融收入,還能基於跨區域之間的價格不透明獲取差價收益,這無疑是優信擺脫資金困境、打造新的資本故事的難得場景。

然而根據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2018年二手車轉籍比例僅為26.21%,儘管這一比例仍處於緩慢提升的過程中,但將在整體二手車市場中僅佔四分之一比例的業務作為全力投入的目標,難以在本地實現交易業務增長的優信,已經將全國購的未來排除在了龐大的本地二手車交易市場之外。

兩重天花板下的二手車“全國購”,還能給優信講多少故事?

然而即使是全國購,優信面對的市場也在越來越小。在優信全國購取代了傳統跨區域流通中間環節後,缺乏門店等一線業務基礎的優信最終的交易環節仍然要依靠中小型終端零售商乃至夫妻老婆店。然而隨著二手車市場的不斷擴大、二手車新零售模式的崛起與消費者認知的逐步深入,規範化、規模化、品牌化成為二手車消費越來越重要的指標,小型二手車商群體正在逐步被侵吞蠶食,擁有自有的二手車跨區域流轉能力的大型二手車商又無需依靠優信,優信全國購的市場空間也將進一步被壓縮。

同時,被取代的中間二手車商顯然並不會樂見其成。優信全國購的異地轉售,正是傳統二手車跨區域經銷商賴以生存的業務核心;優信直接進入這一領域、跨過這一車商群體直接服務終端的行為無疑是直接搶走了他們的飯碗。不僅如此,作為跨區域經銷商上游的大型二手車資源供應商,以及下游的二手車零售商,業務都會因此受到影響。而這些車商此前正是在優信構建的賦能車商業務體系中重要的業務對象,這也是優信B端業務急轉直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優信的全國購不僅自己尚未趟平道路,反而先折損了現有的業務,不可不謂是得不償失。

無法“增肥”的金融,養不起全國購“沉重”的成本

正如上文所說,由於在交易佣金領域缺乏發言權以及對金融業務的過度依賴,優信是一家“金融”公司,已經是業內對於優信的一致認知。在2018年上市前公佈的招股書中,高達45%的金融滲透率“官宣”了這一身份——畢竟這一比例不僅將國內二手車行業8%-10%的金融滲透率遠遠拋在身後,甚至超過了傳統意義上消費金融的整體滲透率。而在最新的2018年Q4季報中,這一比例已經達到了將近50%,金融營收在整體收入中佔比達到近60%,金融的業務核心地位再次得到加強。

而在全國購業務中,優信的金融滲透率更是離譜。日前有合作車商爆料顯示,優信的全國購價格與車商收購價之間的差價,約為車價與物流費用之和的5%-7%,而金融渠道購車(頁面顯示為“金融特惠價”)則刨除了這一部分差價,僅依靠金融利息獲得收益,這也可以理解為優信在變相強制推廣全國購金融業務。優信在分析師會議中曾經表示,全國購的金融滲透率已經達到了令人乍舌的80%,這意味著幾乎全部全國購業務都基於金融渠道進行。

兩重天花板下的二手車“全國購”,還能給優信講多少故事?

但即使作為優信的“現金牛”,金融業務卻也難以支撐全國購的“沉重”的成本。優信全國購的成本包括了B端成本(車商提供車源)、C端流量、跨區域物流、物流過程中的折價等。這一系列成本很難隨著全國範圍內業務擴張而實現大幅縮減,優信必須承擔起隨著業務擴展而快速提升的業務成本。但優信全國購金融滲透率基本封頂,金融收益已經沒有更大提升空間;基於車商交易的佣金又難以提高,在已有業務的基礎上擴大收益比例幾無可能,很難為全國購這些高昂的成本提供有效的資金支持,如今對全國購的大幅投入,甚至有可能導致隨著全國購規模擴大帶來更嚴重的虧損。

優信全國購一面面對市場空間有限、客群日益萎縮的中小車商市場,另一面面對金融收入封頂、營收提升無望的金融,兩重天花板的反作用會隨著業務規模擴大越來越明顯,也會讓優信在接下來的發展中受到更多掣肘。在自身業務的左右互搏中,隨著資金缺口與債務的不斷臨近,優信也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全國購之後可講的故事也在變得越來越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