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一個朋友聊起最近的兩個收穫,一個是健身,每天早上去跑個步,神清氣爽,還能緩解壓力;另一個是研究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被其中所蘊含的智慧所震撼。隨後我們就聊起來關於佛學、信仰、人生的點滴。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這些內容大都沒逃開一個問題,作為現代人,我們該如何去理解佛學的經典,該如何看待佛教的信仰?

筆者不才,無法解釋清楚佛家那些真理,但從世俗的角度,還是能看到一二。那個被我們稱作心經的經典,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流傳最廣的版本是唐代三藏法師玄奘所翻譯的,全文僅二百六十字,是大乘佛教六百卷般若經中最短的一篇。全文如下: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般若是什麼?在梵語裡,是智慧,而波羅蜜多就是度,是到達彼岸的意思。所以心經核心就講的是我們如何運用智慧達到彼岸或者說“度”的智慧。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從世俗的角度來講,彼岸在哪兒,在我們這一世裡面,生死之間,彼岸是什麼?一定不是死亡,如果在這一世去界定,那可能是一種心靈的彼岸,是一種心境的提升,是遠離恐怖、顛倒、煩惱的一種狀態。

現代人是怎樣理解這一點的呢,我們能看到大年初一早早排隊在雍和宮上香的虔誠信徒,也能看到遇到事情碎碎念大慈大悲的老人,以及輾轉於各個寺廟磕頭的善男信女,還有那些每天誦經抄經書的白領。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這些是我們應該有的樣子麼?他們都錯了,也都對,暫且不談這個。從現代人的角度來說,我們可能從經典中,應該找尋這幾個問題——“生死、我他、對錯”。要做到了生死、明我他,辨對錯。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生死之外,再無大事。人生在世,頭等的威脅可能就是死亡了。這個懸在我們頭上的劍,那麼明顯,但我們卻從來不知道會何時落下。都說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誰先到來,其實就是說,每天睡覺之後我們都會面臨一個二選一的狀況,生或死,而且並不是我們主動選擇的。

所以死亡的焦慮,是支配每個人一生的恐怖。如何看待死亡,如何理解死亡,如何接受死亡,是任何一種宗教、哲學都邁不過去的門檻。所以現代人讀經,先找到古人對於生死的認知,這是關鍵的鑰匙。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他人就是地獄,薩特曾經這麼說。人生如果去除了生死大事,我們接下來要面臨的就是,我是誰,外界都有什麼,我跟外界有什麼關係。也就是笛卡爾說的主體客體,或者用現代語言將我者與他者。

雖然不像死亡那般恐怖,但每天給我們帶來煩惱更多的,就是在這一點上。我感受到的東西,受想行識等等,這些既證明了我的存在,又構成了我。同時我們跟外界物的關係,以及跟他人的關係,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主題。

但讓人煩惱的是,我們就連身邊的物都不能完全控制,更不用說跟他人的關係了。於是產生了大量的認知、情感上的摩擦,也就是煩惱。如何看待我和TA,以及我和TA之間的關係,是生死之後的第二大智慧。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是非對錯,一念之間。在跟他人相處的時候,很多的矛盾爭執,都源自於我們對於是非的執著——明明是我對,他錯,為什麼還怪罪我,不僅僅是別人的錯誤我們會糾結,自己的錯誤更不放過,比如我早到兩分鐘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我無法原諒自己等等。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馬克思曾經告訴我們,世界是辯證的,是非同樣也是辯證的。我們要想跳出對錯的執著,可能就要在經典中去體會對錯的辯證性,瞭解對錯的發端,以及他們的走向,知道一切無常,並不是定數,哪兒有什麼絕對的對錯。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萬法歸一,滴水藏海,一葉菩提。佛法也好,聖經也罷,從亞里士多德到佛洛依德,他們用不同的故事,講述了一些同樣的道理,人活在世,別太糾結,別太計較,生亦何歡,死亦何苦。人心是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心是滴水,卻能藏下一個大海。人心是樹葉,搖曳中依然能成菩提正果。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回過頭來,那些燒香拜佛,對還是錯?

就智慧來說,燒香拜佛對智慧的提升無益,更對到達彼岸無益。但就人心來說,燒香之後,獲得一種寧靜,活得一種暫時的解脫,獲得一種依靠以及獲得一些失敗之後的藉口,也可以說,這就是一種彼岸了。

六祖不是講,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拘泥於形式,不拘泥於經典,燒香也罷,心經也罷,一切都回到自己的內心,是否獲得寧靜與平衡,是否獲得一種啟發的智慧,是否能夠更好的走完這一生,才是佛的根本吧。

現代人應該怎樣去理解佛經?

最後跟朋友聊到一個“覺”的問題,其實沒有真正的覺,也許只有悟。在某一個瞬間,也許我們會悟到什麼,豁然開朗,但人生在世,一事接一事,事事無常,事事不重。不可能有一勞永逸的覺醒,只有不斷的參悟,不自滿,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懂了,保持自己無知的警覺,不斷的去體驗人生,沒有永恆智慧的佛,只有不斷精進的智慧,這樣佛就在心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