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茶技巧有哪些

想要買到好的茶葉

首先要知道“四忌”原則

1

忌買“茶名”

因為很多名茶的名號太過響亮,大家看到市面上很多打著名茶旗號的茶葉,卻賣著很低的價格。結果很多買回去之後發現“茶不對板”:“鐵觀音”都是香精、“龍井”居然條索肥碩、“大紅袍”半袋都是茶梗... ...

其實名茶也有優劣品質之分,畢竟“茶名”只是代表一類品種、工藝或者單隻某一地方的茶,所以對於名茶,購茶時心裡也應有預期的價位,切勿貪小便宜,不然浪費了錢還喝不到好茶。

購茶技巧有哪些

2

忌買“包裝”

實實在在喝茶的人,往往會更關心包裝內茶葉的品質,而不是包裝的華麗程度。很多“金碧燦爛”“古色古香”的大禮盒,裡面的茶葉其實還不如外面的盒子值錢,只是滿足了人們送禮時“有面子”而已,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購茶技巧有哪些

3

忌買“地名”

到茶鄉景點旅遊,如黃山、廬山、武夷山等,沿路也有可能遇到一些散攤在賣茶葉,但你在這些地方購茶時要謹慎,這些茶有可能以次充好、價格不實或者衛生情況擔憂。

如果你的“識茶術”還未熟練到可以肉眼辨好壞,還是建議你通過正規渠道購買茶葉;如果有值得信賴的當地人“指路”,也是有可能品味到原生態好茶的。

購茶技巧有哪些

4

忌買“等級”

國家對茶葉等級有明確的劃定標準,不同的茶類標準不一、等級的高低也有不同的要求,購買前可以稍作了解。

但遇到一些標著“極品”“神級”“神品”等這類過於誇張的茶葉等級時,一定要多留個心眼,可以先上網查查這些“名號”的來歷是否官方。

購茶技巧有哪些

如何用“望、聞、問、切”挑選好茶?

識別幹茶

將茶葉倒入茶荷中觀察,沒有茶荷的話可用白瓷盤子代替,觀察茶葉的顏色、形狀、整碎等。幹茶包含了茶的原始信息,茶葉的原料、茶葉的加工情況、茶葉的保存情況一覽無餘。

看茶葉是否外形均勻一致,色澤油潤,含碎茶和枝梗等雜質多少來評定其品質的優次。也可以從不同茶獨特的外形去辨別它們的品質。

購茶技巧有哪些

比如龍井是細嫩的芽葉製成的,如果出現了粗老的茶梗,就不太正常,暴露了原料的問題。

比如茶葉上有焦斑、爆點,或是茶葉已經偏離了原本正常的色澤,很有可能是加工有問題。

比如茶葉有明顯黴斑、幹聞也有發黴的味道,肯定就是儲存的問題了,不能再喝。

乾溼聞味

聞茶葉的香氣可以分為幹聞、溼聞兩種:幹聞時,好的茶葉均應無青草氣、異雜氣味;開泡後溼聞茶湯時,好茶香氣鮮靈、濃厚、無異味。

每一泡皆可聞蓋香、湯香,茶涼之後,可聞杯底香和葉底香。細細辨別香氣純度、香氣高低、香氣長短、香氣類型。

純度是指香氣是否純淨,有無異雜氣。異雜氣是指茶香中不屬於茶本身氣味的東西,即外來的,主要是加工和儲存過程中產生的不愉快氣味,比如煙氣、焦氣、悶氣、陳氣、黴氣味。

高低指茶香的高揚與低沉,高揚的香氣撲鼻而來,而低沉的香氣則偏淡,香氣不明顯。

長短指香氣的持久度,通過對比前後幾泡的香氣,就可以明顯看出茶香是快速減弱消散,還是比較持久耐聞。

類型是由於產地、茶樹原料、茶樹品種、製茶工藝和產地共同決定的,每種茶各有風味。

購茶技巧有哪些

瞭解信息

選購茶葉,還應看其正宗產地及對應品種。比如西湖區的“獅峰、龍井村、五雲山、虎跑、梅家塢”產出的龍井茶,為傳統核心產區認定的“精品西湖龍井”。一些名茶的產地,也應該有所瞭解。

西湖龍井——浙江杭州西湖區;

碧螺春——江蘇吳縣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

信陽毛尖——河南信陽車雲山;

君山銀針——湖南嶽陽君山;

黃山毛峰——安徽歙縣黃山;

武夷巖茶——福建崇安;

祁門紅茶——安徽祁門;

都勻毛尖——貴州都勻;

鐵觀音——福建安溪;

六安瓜片——安徽六安、金寨的齊雲山。

品滋味、看葉底

茶葉的口感要注意把握有無異雜味、鮮度、強度、粗細、厚度、層次、回甘,另需要對比幾泡茶的濃度,判斷是否耐泡。

異雜味主要指黴味、焦味和由於殺青或揉捻沒處理好形成的青味。

鮮度是茶的新鮮爽口感,與原料、存儲有關。

強度又叫刺激性,是茶湯內含物質濃度的表現。

粗細指茶湯的口感是粗糙還是細滑。

厚度指茶湯的稠厚感,沒厚度的茶喝起來寡薄,如水一般。

層次指品茶的時候滋味在口腔中呈現的變化。

回甘指茶的苦後回甘,苦澀化得快,苦後生津回甘快,也是好茶的特點。

在品滋味的同時還要觀察葉底,完整、柔軟、厚實、鮮嫩顯芽為好,葉底單薄、粗硬、色澤暗為差。

購茶技巧有哪些

茶湯顏色

也是茶葉品質的重要因素

不管茶湯是紅、綠、黑、白、黃,關鍵要“透亮”,湯色透亮除了讓人賞心悅目外,還說明:

1.製茶工藝優良,發酵控制合理、無炒焦等現象。

2.茶葉製作、儲運得當,茶葉斷碎少。

3.儲存條件良好,沒有灰塵,也沒黴變。

4.茶的內含物質豐富,並得到很好的釋放。

對於非專業人員來說,辨別茶葉的好壞不是件容易的情,所以一些茶友買茶葉,總擔心要掉進坑,也是人之常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