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電商獲客成本居高不下,二類電商迎新機遇


傳統電商獲客成本居高不下,二類電商迎新機遇

傳統電商發展了幾十年,也是淘寶、京東兩大巨頭爭強稱霸多年,這幾年的各種電商app的上線,雖然誕生了很多垂直人群和品類,但基於線上人口紅利已逝,獲客成本居高不下。​

電商的最後一波人口,二類電商貨到付款

總結二類電商的痛點:

1、入門難,聽說二類電商很火,很賺錢,自己有貨源,有資金卻不知道怎麼入門?

2、難運營,網上太多說能做二類電商,但深入瞭解便答非所問,如何找到靠譜的運營公司?

3、賺錢難,信息流投放門檻越來越高,廣告成本居高不下,如何在二類電商市場裡面賺錢?

4、選品難,自有商品是否適合二類電商市場,盡享三四線城市移動新用戶的流量紅利?

5、操作難,對信息流渠道如廣點通等不懂如何操作,沒有專業人才,很難開展起來。

6、成本高,沒有好的訂單系統,沒有好的快遞,成本巨大,利潤空間更小!

二類電商機會點在哪裡?

1、電商最後一波人口紅利,這兩年智能手機激活的三四線中青年老年用戶開始有電商購物的需求,但是他們不用以及不信任淘寶天貓等線上支付app。他們用微信、今日頭條,他們的購物習慣是被微信和頭條的單品營銷激活的。

2、截至2018年6月支付寶月活5.38億,而微信月活10.5億。支付寶用戶代表著中國在線支付的主流群體,5.38億月活用戶養活了淘寶、天貓、京東、唯品會等多個電商在線支付平臺。微信月活10.5億,他們是隨著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被激活的一群全新的網購目標群體。他們看新聞、聊微信,但不會在線支付,也不信任在線支付,他們他們購物意願強烈且數量龐大。他們便是二類電商的目標用戶群體。

3、傳統電商的紅利已逝。推廣和運營成本高,忙來忙去盈利少。

4、二類電商流量平臺的快速崛起。微信、頭條、百度、鳳凰以及一些新聞資訊平臺的崛起,激活了一批新用戶,有用戶的地方就有做生意的機會。

5、針對用戶找爆款,爆品的參考,打造爆款的週期短,盈利大。

2017 年 11 月 30 號,在“創投風向標”創新工場的投資趨勢分享會上,中國11 億買家群體被精準劃分為 3 波:

第一波買家,是 PC 互聯網 3 億原住民,也是最早買蘋果與小米手機的那波人, 他們能熟練使用互聯網,生活在一線城市,男性偏多。開淘寶店、開京東店、 做百度競價因為這波人群暴富。(2013-2014 年爆發)

第二波買家,是二三四線城市年輕人群,他們因為 OPPO、VIVO 等國產手機的 普及,移動互聯網從一線城市往下級城市下沉而崛起。這波人成就了微商賣貨 月流水過億的時代。(2015-2016 年爆發)

第三波買家,是二三四五線城市 40 歲以上以及一線城市年紀更大的用戶,數量 5-6 億,他們以前是輕度用戶,因為微信逐漸養成使用習慣,即將成為重度 用戶,是二類電商、直營電商的重大機會。(2017-2019 年爆發)

對於二類電商的2019有以下預判:

1、從今年開始,二類電商將開始走向集群化和專業化,以後還會是一些大玩家的牌桌,中小玩家想有很大的空間,就必須要真正融入到圈子裡來,不再像早期的悶聲發大財的做法,需要更多的掌握到更多行業一手的信息,數據各方面的核心資源才能玩得轉。

2、同時商需要更加註重產品質量和用戶的復購率,最好是能夠自己去代理某一品牌或建立某一品牌,做一個有粘性的電商。建立品牌的或企業的客戶流量池,給老客戶拉個微信群時不時發點優惠券或者打個折什麼的。

3、2019已經註定了大環境的困難,加上行業內開始的整合轉變,各企業可以收收心,少冒進,避免沒有必要的嘗試和消耗。更應該利用今年,好好的將企業內部完善、加強。特別是重要的崗位上,運營自然不用說了,而美工要更加專業要有更高要求,客服提升服務質量,要特別關注和嚴管售後!

4、落地頁要進化,頁面的內容不能再是低價、便宜、限量這些”優質內容“了,更多的需要一些走心的文案,有內容有看點,賣點等有價值的內容吸引用戶購買。

5、完善優化商品的供應鏈,既然要準備做好帶有自己品牌屬性的商品,公司更加註重產品質量以及供應鏈的管理。

6、繼續不斷的探索、尋找低價流量,這個是永遠不能停的,我們就是靠這吃飯的,比如即將興起的短視頻模式,其實都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今年可以重點放在這,探索出能最佳的轉化方式。

7、關注出口方面,海外的渠道可以花時間關注一下,再考慮未來有沒有切入的時機。

2019年二類電商不在是什麼積累大數據,人群包啊,用戶數據啊什麼的,我們要積累的真正財富是我們的粉絲,喜歡我們商品的粉絲,喜歡我們品牌的粉絲!為了喜歡我們商品的粉絲,我們的商品需要跟隨著消費升級而升級,適應消費思維的變化而變化,不再是為了賣貨而賣貨,2019年將是一個轉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