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跨省共融 實惠共享

今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在長三角一體化的藍圖中,南京都市圈無疑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南京都市圈八座城市中,除淮安之外,其餘城市均為長三角城市群成員,地理位置連南接北、承東啟西,是長三角帶動東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傳導區域,在國家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南京都市圈自2001年成立以來,成員城市按照“共建、共享、同城化”目標,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完善功能配套合作,區域認同感不斷提高,一體化趨勢日益明顯,都市圈融合發展成效明顯。

基礎設施先行 城際網“越織越密”

2018年12月21日,南京至句容城際鐵路開工建設;2018年12月30日,南京至滁州城際鐵路開工建設。

2018年末的最後幾天,在江蘇省道122寧句交會處和安徽滁州來安汊河新城的建設工地上,兩個城際鐵路項目低調舉行了開工儀式,簡約而不簡單,在南京都市圈中引發熱議。

“交通是區域競爭的核心元素,兩個城際項目的開工,標誌著南京都市圈同城化發展邁出關鍵性步伐”,南京市市長藍紹敏介紹說,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都市圈發展,已成為推動區域發展的主流模式。眼下,南京都市圈正在以完善基礎設施網絡為抓手,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發揮南京特大城市帶動作用,推動都市圈成員城市互聯互通取得更大進展。

攤開剛公佈不久的《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張以南京為中心的交通“蜘蛛網”緊緊地將南京、鎮江、揚州、淮安、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等蘇皖八市包裹在一起。

“南京都市圈鐵路客運專線系統已形成“一環十射三縱三橫”的網絡格局;普速鐵路系統形成“一環八射一縱兩橫”的網絡格局,快速軌道形成以南京為核心的“八條射線”網絡格局。”南京市規劃局總規劃師何流介紹說,今年2月初,南京市政府印發了《南京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將加快推進寧句城際、寧滁城際、寧淮城際、寧揚寧馬城際、北沿江鐵路、寧宣黃鐵路項目進展……構建以南京為中心的“米”字形高鐵網絡,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

除了軌道交通之外,《南京都市圈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還提出基本建成以南京為核心輻射都市圈地區的“一環兩橫一縱十五射”放射狀高速公路網格局,形成以南京祿口國際機場為核心,揚州泰州機場、淮安漣水機場、蕪湖宣城機場為輔助,通用機場為補充,功能清晰、分工明確、運行高效的區域機場體系。

此外,南京都市圈還將重點推動主樞紐、主景區、主城區之間的快聯快通,加密過江通道建設,加快形成寧鎮揚、寧滁30分鐘的快速通勤圈、1小時的休閒旅遊生活圈、1小時的生產要素物流圈。

產業協作創新 “朋友圈”不斷擴大

沿南京長江隧道向北驅車僅十多公里,便駛入了安徽滁州市南譙區,原本在省際行政區劃分割下,滁州南譙和南京的產業聯繫並不十分緊密。但如今,隨著南京工業大學、河海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一批高校研發型科技項目入駐,一座高教科創城正在這裡拔地而起。

在滁州高教科創城內,由南京工業大學幾位老師發起成立的南京工大開元環保科技(滁州)有限公司自2016年6月在這裡開工以來,僅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就已全面建成投產,2018年前三季度實現產值2400萬元,完成稅收約100萬元。“我們的技術研發團隊中有70%的人來自江蘇各大高校,不少人定居在南京,從江北開車來上班也就20多分鐘。在這裡,除了上班方便外,企業享受到的政策扶持也很大。”公司總工程師馬俊說:“入駐滁州,這一步我們走對了。”

產業對接,借力南京之“智”,南京工大開元只是一個縮影。

全面對接南京江北新區建設,安徽滁州先後謀劃了蘇滁現代產業園、來安汊河水岸科技新城、南譙高教科創城、滁州經開區原創科技城等“一園三城”,吸引了很多南京企業和高校創業人才到滁州投資發展,積極進行產業培育、放大主導產業“朋友圈”。

在南京都市圈中,產業發展呈梯度分佈,互補性較強。南京綜合優勢明顯,科教資源豐富,服務業較為發達,技術密集型製造業佔優勢;鎮江、揚州、蕪湖、馬鞍山四市工業經濟地位突出,資本密集型製造業比重較大,城市產業各有亮點;滁州、淮安、宣城三市農業基礎雄厚,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佔比大。

在推動產業協同化發展過程中,南京都市圈各成員城市立足自身優勢,堅持產業分工協作,錯位發展、配套發展,積極承接南京及蘇浙滬高端製造環節。同時,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全力搭建金融服務平臺、技術創新平臺、人才支撐平臺和政府服務平臺,積極融入南京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要素鏈,實現借力發展。

截至2018年末,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37萬億,佔長三角三省一市地區總量總額比例超過16%,經濟貢獻持續上升,產業結構正逐步邁向中高端。

重點打好“南京牌”,打造“寧博共同體”;建設大江北協同區;推動寧鎮揚一體化取得更大進展……在都市圈城市一項項重點工作中,融合發展、共贏共享成為推出區域協調發展的主旋律。南京市市長藍紹敏表示,在南京都市圈大協同發展戰略中,南京經濟總量佔比超過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金融業增加值佔比超過50%,是都市圈發展的主動參與者、堅定推動者和直接受益者。

完善功能配套 改革實惠全民共享

“多虧了南京都市圈醫療聯合體危重病人轉診綠色通道,讓我及時得到救治,生命得以挽救,謝謝你們。”在南京中大醫院病房裡,馬鞍山市民李女士連連對醫院和醫生表達感謝。

原來,今年春節期間,正在孕期的李女士肺部感染,在當地婦幼保健院治療時,突然病情惡化。情急之下,馬鞍山婦幼保健院通過南京都市圈醫療聯合體網絡渠道,深夜聯繫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將病人轉入該院危急重症中心進行救治。

“對於婦幼保健院來說,重症病人的綜合救治能力有所欠缺,特別需要救治能力雄厚的綜合醫院支持。有了都市圈醫聯體渠道,病人在最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治”馬鞍山市衛生計生健康委調研員潘春生介紹說,南京與馬鞍山市簽署的醫聯體合作協議中,中大醫院分別與馬鞍山人民醫院、馬鞍山婦幼保健院、馬鞍山十七冶醫院等醫院簽訂了合作協議,在急危重病人轉診救治綠色通道、人才培養、新生兒救治、醫學影像診斷、介入診療能力等方面與相應醫院對接,讓老百姓在南京都市圈合作發展中切實受益。

“聚焦民生福祉,推動共建共享,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一直是南京都市圈城市協作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市發改委區域合作處處長花力介紹說,目前,已有都市圈133家二級以上醫院介入平臺,都市圈非南京居民通過平臺進行預約掛號累積達104萬人次。

橘紅色的教學樓、上下兩層的室內運動場、大型的學術報告廳、學生隨手塗鴉的創意牆、班級牆上的班訓及班主任寄語……投入運營3年多的南京琅琊路小學蘇滁分校,目前已經成了安徽滁州市蘇滁產業園裡的“明星學校”。

“這裡原本就是一座普通的農村小學,因為寧滁間建立了教育一體化發展機制,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南京的優質教育資源”,蘇滁現代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王燕介紹說,產業的集聚發展,可以推助一個地區經濟騰飛,但就蘇滁現代產業園而言,打造一座宜居宜業的生態新城才是其終極夢想。

南京都市圈成立以來,各成員城市充分利用南京優質公共服務資源,全力抓好一批帶動性強、操作性強、群眾獲得感強的共建項目,在教育醫療、健康養老、民生社保、居住出行、文化旅遊等方面加快同城化步伐。目前,南京都市圈八城市已共同完成了《南京都市圈區域規劃》、《南京都市圈綜合交通協調規劃》、《南京都市圈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南京都市圈產業發展規劃》編制工作。

此外,南京都市圈成員城市還建立了重大活動賽事期間環境事件信息互通和會商機制、環境應急聯動和會商機制、環境臨時管控和應急機制,實現區域聯防聯控,空氣質量優良率不斷提高。(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薛海燕 蔣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