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韻》是怎麼產生的?

《切韻》是怎麼產生的?

中國古代詩歌的用韻,從先秦一直到唐初,都是依照口語來押韻,也可以說押韻是比較自由的。但似乎也並非毫無講究,如陸機、謝靈運等人的詩,在押韻上也體現出一定的規範。如謝靈運的樂府詩《善哉行》,押的都是入聲韻。而最早以“韻”名書的呂靜《韻集》,雖然其具體的內容及在詩歌創作上的使用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但魏晉人在創作詩歌時,對押韻已經有一些人為的規則上的講究,是可以肯定的六朝時期開始出現韻書,今見《隋書·經籍志》載有韻書多種,如南朝梁代王該所撰《文章音韻》、夏侯詠《四聲韻略》及北齊陽休之《韻略》等,但都已不傳。

《切韻》是怎麼產生的?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韻書,是隋代陸法言所撰的《切韻》《切韻》成書於隋文帝仁壽元年(601),是陸法言在罷官閒居一年之後在家編寫的。在序言中,陸法言交代了編寫的緣起:隋文帝開皇(581-600)初年,陸法言的父親任太子洗馬,當時的著名學者劉臻、顏之推、盧思道、李若、蕭該、辛德源、薛道衡、魏彥淵等人到盧府聚會,討論音韻問題,希望解決前代韻書各自為論的紛亂狀態,建立一個能讓社會普遍接受的正音標準。他們讓陸法言將大家最後商定的審音原則記錄下來,後來陸法言在編寫《切韻》時,也貫徹了這一原則。

《切韻》是怎麼產生的?

《切韻》成書之後,很快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唐自開元、天寶以後,科舉考試中詩賦的用韻,以官方指定的《切韻》為標準這是押韻以韻書為標準的開始。此後一直到晚清,詩歌等韻文押韻都是依照韻書,不專以口語為標準。《切韻》原本收字不多對常用字也不解釋字義,所以後來不斷有增補本出現,或增加新字,或補充釋義等等。其中影響較大的是唐中宗時王仁昫(或作王仁煦)的《刊謬補缺切韻》(現在通常簡稱王韻)和開元天寶時人孫偭的《唐韻》以及唐末李舟的《切韻》。

《切韻》是怎麼產生的?

關注頭條號:文娛時光。每日更新詩詞寫作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