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千萬考生命運的高考試卷是這麼來的.........

作為絕密資料,高考試卷到底在哪裡命題?命題者是不是像傳言中所說的那樣,要在“監獄”裡呆幾個月?下邊這篇文章試圖還原高考試卷的神秘命題過程。

1

命題時間

\

每年的5月初青年節前後,高考命題工作正式開展。命題工作大概持續半個月左右,剩餘半個月用來微調和印刷。

2

命題前的準備工作

\

確定命題人

高考卷命題專家主要有三個群體組成:教授、在職老師和學科教學研究者。

三者的比例遞減,即大學教授佔得比例最大,命題組組長為大學教授,各板塊題目也多是大學教授命的。

考試中心都有一個庫,裡面是適合命題的各地教授。一般為了穩定高考全國卷的連續性,幾年才一大換,一般幾年內換的不多。

為什麼高考命題人要以大學教授為主?

這是因為高考是為高校選拔人才。高校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需貫徹到高考中;高考試卷的命題精神,又引導著高中教學。

顯然,高中在職教師與教研員作為高中教學的具體實施者,對高校的人才需求不如高校教師把握精準,而且有太強的主觀性。

命題人每年都需要籤“保密協議”。雖然這個身份是對個人能力的極大肯定和榮譽,但不能對外透露。

成為命題人後,每個人首先要上一節安全課,要求在高考結束後,不能撰寫點評高考題目的文章,不能對外宣傳自己曾是命題人的身份,不能接受媒體採訪。

在高考命題組裡,除了臨時從全國各地抽調來的上述老師,還有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工作人員。他們中最重要的,就是各個學科的學科秘書。

每年除了命題,這些學科秘書的主要任務是調研高考試題的各種反饋,協助擬寫考試大綱和考試說明。

在命題期間,他們是命題老師的指導員、參謀員,起到的是“科學把關人”的作用。儘管不負責具體出題,但學科秘書一直被業界稱為高考試題的“靈魂人物”。

高考命題人是如何選拔的呢?

簡單描述為一優三非。

一優:即在行業內非常優秀,高校老師一般是正教授和博導,在職教師和學科教學研究者一般是有長期教學經驗或研究經驗的特、高級教師。

一非:指的是教師不能是高三教師。每個教師的教學都有自己的側重和偏好,這種偏好會貫徹在他的教學中與命題中。

二非:指的是不能是該年高三考生的家長。

三非:指的是並未參與過高考補習、輔導、講座、編寫複習資料備考資料等的人。

3

通知命題人

\

確定了候選人,會在4月中下旬徵詢意見,詢問能否參加當年的高考命題。在得到候選人口頭同意後,會在4月底,5月初將命題人集中在一個指定的地方,讓大家簽訂非常詳細的長達幾頁的保密協議,對外統一口徑聲稱“出差”等無關的事情,然後讓大家乘坐指定的大巴,一般要到機場安檢。

4

嚴苛的安檢

\

基本上每個省的命題人都要集中到機場安檢,安檢非常嚴格,任何電子設備都不能攜帶。

有一個老師是這樣描述的“衣服所有的夾帶,U盤都被扣,所帶的行李箱和衣物都要一點點細細檢查,全身上下以及所帶的物品沒有一點是帶字的,隨身不能有紙和筆。

除了這些東西,手機等電子通訊設備更是“違禁品”,所有老師的通訊設備都被臨時‘收繳’。”

經過嚴格的安檢後,命題人就會被拉到已經安排好的命題地點,開始為期一個月的“世外桃源”生活。

5

命題進行時

\

首先中斷對外的一切聯繫,給家人報平安也是有專人負責。24小時有人站崗,電話有監聽,電子設備被幹擾,不能私自離開駐點。

其次出題工作強度大。基本上從早上8點,一直要忙到午夜。由組長帶領,大家共同完成試卷。

命題流程:命題人-選題人-學科主持人

每個學科的每個題型,由兩位命題人負責,每個題型初步出15道題。然後,選題人要從每個題型的15道題中,選出最優秀的題進行組合。

選完題後,有工作人員負責把題目跟網上和市面上的所有參考資料進行對比,題目和解題思路超過50%雷同的,會被換掉。

篩選完後,經學科秘書和命題組長審核,最終選出今年的高考題目和一套備用卷。命題工作大概會持續到4、5月份,一部分命題人出完題,做完參考答案就可以回家了。但選題人和各學科主持人要一直待到6月10日,進而轉戰閱卷工作。

命題原則

(1)以教材及大綱為準繩

每一道題,一定要在考綱上有相應的考點對應。題意、描述、問題、解答,哪怕是字母順序一個符號一個標點,要能夠在教材處找到援引。

(2)考綱的內容每大塊都要覆蓋,而且要注重交叉,各有側重

經常某道題的考點羅列及援引要比考題本身要長,並且絕對絕對不會出現超綱內容,這就要求命題人員要有極高的理論知識,不是簡簡單單說把考綱背下來就可以的。

(3)“反押題”貫穿命題始終

高考命題組對高考教輔和網上押題信息的掌握,可以說是最全面的。出題的地方會有各種教輔資料以及官方教材。這些資料的主要作用並不是方便命題人員開闊思路,而是防止所出題目出現重複,尤其是後面的計算大題。某種思路一定不能被前人所用。如果命題過程中,有人提出某題和市面上某題差不多,那就一定要把該題找出來,此題就不用。

從出題到題目的標點符號,包括題目是否可能出現歧義,出題的順序都要反覆商榷,命題組一般會有兩三個通宵不眠夜。

英語閱讀理解、完形填空,還需要從近幾個月的國外雜誌中,幾百上千篇中,挑選出主題積極向上的、生詞量比較均衡的、語法涵蓋全面的文章,進行出題。

語文作文的命題過程是基本是要翻閱所有的模擬題,堅決避免被預測。有時作文的命題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比如有一次就是命題期間,一位命題老師的父親去世了,後來這位老師得知的時候痛哭不已,傷心之餘、後悔自己曾經沒有好好陪伴父親。這位老師的經歷也刺痛了其他老師,引起共鳴,那一年的高考作文題目就與“生命”相關。

如果語文和英語的命題有一定的彈性,那麼數學卷的命題特點只有一個:忠於課本。我們在聽到這個的時候也很吃驚,每道題必須要在課本教材裡找到援引。考綱的內容每大塊都要覆蓋,而且要注重交叉和側重。經常某道題的考點羅列及援引比考題本身要長,並且絕對不允許出現超綱內容,否則必須砍掉。

(4)難易度適宜,並且可以拉開檔次

每年的平均分,每道題的分數段,客觀題的得分率,一定要有具體的預測值,而且要對比往年。一般來說,所謂的“難一年易一年”也是存在這個考量的。不過這個難易程度很主觀,平均分才是最客觀的。具體到數學這科,平均分誤差在三分以內。

對於命題組而言,考生個人分數不重要,群體的平均分才是考量的重點,試卷出來,平均分也基本定了。根據每年的平均分,每道題的平均分,每道題的分數段,客觀題的得分率,一定會有具體的預測,而且會對比往年。

6

測試試卷

\

題目確定好後,要進行試題測試

一種方法:當命題完成後,會有數名考生提前考試,接觸到剛剛定好的當年高考試卷,選拔標準是成績中游,來自省內幾個縣市的主要中學。試考的成績就是他們高考的最終成績。根據測試生的成績,命題人會對題目進行微調,在這種情況下,十之八九會將題目難度降低。

另一種方法:考試院會請來沒有參與命題的高中老師,到隔離區進行實考,並對試卷挑出各種毛病,最後再次修改,達成一致意見,試卷方可成型。

高考試卷其實有兩套

最後一步是印刷試卷,這個時候已經到了5月底6月初。會有幾個指定印刷廠在動用大量警力嚴格保密的情況下,徹夜不休工作兩天,印刷出所有試卷。

每種試卷其實都是兩套,正式加備用。而且除了命題人,沒有人知道哪套正式、哪套備用,正式和備用也不在一個地方印刷。但如果沒有極其重大情況發生,不經中央批准,高考是不會輕易動用備用卷的。

7

命題結束

\

試卷交付後,命題人仍然不能離開,直到高考結束後方可回家。二位高考命題人親述神秘經歷。

“消失”

王建國(化名)老師記得,兩年前高考結束後的第二天,他一回到教室,班上的學生們就立刻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他們已經和老師分別一個多月,至今都不知道,老師突然“消失”是去了一個“秘密”地點,參加高考命題。

“非常開心。”王老師如此總結長達一個月的封閉命題時光。在他看來,能有機會出高考題,是“無比榮幸的事”。能夠看到高考試卷如何誕生,一直是這位中學老師的願望。

今年,他又一次被選中,成為高考命題人。

然而,這份榮幸卻始終不能分享,不能聲張。從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命題人的心情始終興奮緊張交織。

張愛君(化名)老師也曾參與過高考命題。她說,被邀請去參與一份關乎數萬考生命運的試卷命題工作,無疑是對自己教學的一種肯定。但是由於高考試卷屬於國家機密,她出題前就被告知:“哪怕是無意識地‘洩題’,就會進監獄。”

其實,被邀請參與命題的老師,如果不願意,也可以拒絕。但一旦簽了保密協議,就沒有“回頭路”。

命題老師的身份保密,是重中之重。除了學校校長,張老師只告訴了丈夫自己參與命題的事。其他人都不知情。女兒以為“媽媽回老家了”,親戚以為她“出國了”。

臨行前,命題人也只知道自己的“歸期”。至於會被“關”在什麼地方出題,和什麼人在一起,都不清楚。

張老師說,保密協議還規定,“三年之內,命題人不許以‘參與高考命題’的名義進行商業宣傳,不能用於學校和培訓機構的招生廣告。”

出題

出題人不允許使用任何通訊設備。張老師“消失”前,乾脆就不帶任何通訊設備,“這麼做也是為了減少麻煩。因為到了命題駐地,身上所有的通訊設備都會被收走,直到高考結束才能歸還。同樣,高考結束回來時,命題期間所有寫的、用的東西,也不能帶走。”

人身限制也必不可少。張老師回憶說,命題的地方有武警站崗;電話有監聽;辦公樓裡始終有電子干擾設備,“輻射是很大的”。命題人不許私自離開駐點;允許休息時間到院子裡散步,但必須兩個人以上。

為高考出題的人,工作強度很大,一般從早上8點,一直工作到午夜。張老師說,那真是“心無雜念”,每天就想一件事——出題。“有時回到房間,洗澡的時候,也在思考題目。”

一道題目的誕生源於集體智慧。在由高校老師、中學老師組成的命題團隊中,所有的題目都要達成統一意見才能“面世”。

張老師說,她參加命題那年,所有的題目她都參與制定,並且與其他命題人一起商量、論證,反覆試驗、檢查,直到全體意見統一,不再有分歧,題目才算完成。

出題過程複雜,要求命題人考慮全面、謹慎。這其中不僅有科學的考量,還有對試題語言以及考生理解力的判斷。張老師說,有時候,命題組內部會出現“激烈的爭辯”。

“歸來”

高考開始那一刻,也是命題老師“大考”的時候。他們生怕卷子上出現意想不到的差錯,也怕試卷難住寒窗苦讀的學生。這種緊張的心情延續到了考試後。一如一部電影問世,導演關心票房一樣,命題人也格外在意考生的感受和同行的評價。

王建國老師“自由”後,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蒐羅網上對高考試題的評價。“還不錯,都說比較簡單,沒有特別偏,特別怪”。他說到這裡,露出了笑臉,不是命題人的得意,倒是帶了一點“討好”考生的意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