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計算: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

“小沃”為客戶開發項目中經常遇到開發軟件系統時,有客戶好奇——什麼是“服務器”?什麼是“雲計算”?“小沃”跟大家作一一解答。今天“小沃”跟各位朋友分享“2018年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雲計算”!

記不住的可以收藏或者拉倒頁尾有下載原版文件方式哦!麻煩大家多多關注幫忙轉發,謝謝大家支持!

雲計算: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

1. 尋找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

1.1.以龍芯為代表的國產基礎軟硬件為何過去難以取得成功突破?

國產 CPU 和操作系統過去無法取得成功市場應用的核心原因有三點,這三點恰恰對應了 IT產業的三大特徵:

1、摩爾定律驅動新技術指數級進步,強者恆強。國產芯片研發速度無法跟上國外技術指數 級發展的速度,新型號從誕生那天起性能就落後於主流產品。

雲計算: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

2、 安迪比爾定律,需要市場生態體系反哺技術持續升級,帶來正反饋循環。安迪比爾定律 意指軟件的更新抵消了硬件性能的提高,微軟為了維持在操作系統的壟斷地位,不斷地推出 功能更豐富的新一代操作系統,這造成了系統軟件不斷升級,也對硬件的需求越來越高。安迪比爾定律成立的根源是微軟和英特爾利益上的契合而形成的 Wintel 聯盟:一方面,英特爾 遵從摩爾定律生產的芯片性能不斷提升,保證了微軟的開發人員追求軟件開發的效率而無需 計較對硬件的消耗;另一方面,微軟新一代的操作系統提升了對硬件性能的要求,淘汰了性 能落後的硬件,保證了英特爾新一代芯片的市場需求。

3、 普適性與耦合性高,一旦形成上下游產業生態,新進入者難以撼動。IT 產品的普適性高 是相對於傳統工業品而言的,傳統工業品由於物理規律的限制,常常要在不同的功能之間權 衡取捨,但是 IT 行業尤其是軟件產品不受物理因素的限制,可以做到普適性的面面俱到,因 而更容易壟斷。

IT 產品的耦合性高是指上下游具有很高的相互依賴性,例如 Windows 只支持 x86 架構,又如 Windows 上的應用軟件不能在其他操作系統上運行。微軟軟件的易於使用是建立在達到耦合 性的基礎之上的,這要求用戶必須犧牲掉一些個性選擇來適應通用性。以 Windows 為例,與 其耦合的應用軟件、硬件很難兼容新出現的操作系統,因此其地位難以撼動。

CPU 芯片、操作系統等基礎軟硬件具有戰略和市場雙重屬性,不但具有極高的技術門檻,更 需要龐大市場生態的支撐,所以除非出現 IT技術革命,否則很難顛覆傳統產業體系。

1.2. IT 產業史上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是行業"洗牌"的機遇

過去的三四十年間,IT 業經歷了多次重大的變革,這包括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從大型機向小 型機的轉移、九十年代服務器/客戶機架構的普及,以及 21 世紀初互聯網和 Web 的興起。歷次IT技術革命有個共同的特點:無論原有的基礎軟硬件公司佔據多麼牢不可破的壟斷地位, 一旦不能適應新的 IT 技術變革,"洗牌"在所難免。

雲計算: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

聯盟的崛起。在計算機出現不久的年代,企業的數據中心最開始採用的是以主機為核心的計 算方式。這是一種完全集中的方式,基礎軟硬件基本由 IBM 壟斷。由於計算機的能力和計算 需求都相對有限,能夠擁有計算機的企業只需要部署一套主機系統就可以滿足所有業務的需要。但隨著計算需求的增加,一臺主機逐漸就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了。雖然主機本身的計算 能力和可靠性都比較高,但是它的價格也非常高。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採用市場上相 對便宜的基於 UNIX 的小型服務器。

個人的活動則主要由 PC 完成,PC 解決信息的本地處理問題,計算和存儲主要在本地發生, 這一時期處理器和操作系統逐步被 Intel 和微軟壟斷。

第二次 IT 革命的初始階段以 C/S(Client/Server,客戶端/服務器)模式來實現本地 PC 和遠 端服務器的數據信息交互。前端 PC 仍然由 WinTel 聯盟壟斷,後端 X86 服務器、Linux 開 源操作系統、甲骨文數據庫開始迅速崛起。20 世紀 90 年代出現的互聯網使信息的交換變得非常便捷,改變了信息傳播、娛樂、商業交易、工作、溝通甚至政府的運作方式,這導致了 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第二次 IT 革命的發生。PC 的功能雖然還在增強,但人們已經開始更多地 將 PC 作為接入終端來使用互聯網上的應用。互聯網的發展經歷了 Web 1.0 時代(由網站編 輯產生內容,用戶單向獲取信息)、Web 2.0 時代(由用戶產生內容,信息雙向互動),目前 正在進入 Web 3.0 時代(互聯網成為數字中樞,形成多維信息交互和語義網),信息量高速地增長。

雲計算: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

第三次 IT 技術革命,前端轉向多元化"瘦"終端發展,ARM 架構處理器芯片和安卓/IOS 操 作系統打破了 Wintel 聯盟的壟斷,後端從 B/S 走向 B/C(Cloud,龐大的服務器集群),公有 雲廠商開始吞噬傳統 IT 廠商份額。這一 IT 變革從終端與後端同時推進:傳統的用戶終端開 始分化,除了 PC、筆記本電腦繼續發展外,開始出現上網本、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更"瘦 小"、更便攜、可以隨時隨地接入網絡的終端,同時,PC、筆記本電腦也從傳統的以桌面應用為中心逐漸發展為以瀏覽器為中心,總的趨勢是終端多樣化、操作系統瘦小化、瀏覽器中 心化、網絡無線化、存儲處理網絡化。隨著終端需要處理的數據越來越多,以及瀏覽器逐步 成為信息交換中心,更多的存儲和計算能力遷移到網絡上,更多的軟件 Web 化,後端的服務器開始演變為"雲"(大規模分佈式數據中心/服務器農場)。雲計算技術使後端服務器能夠以 較低的成本實現規模化擴展,滿足海量數據的存儲和併發處理需求。

1.3. 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已經證明:重大技術變革是我國 IT 產業"彎道超車"

的絕佳機遇我國的移動處理器芯片已經處於全球領先梯隊。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華為海思、展訊等中國 廠商抓住了 ARM 開放架構崛起的機會,一方面通過取得 ARM 的架構授權,在 ARM 的架構基礎上改造和對指令集擴展或縮減,進行手機 SoC 的設計;另一方面也積極開發能夠兼容 ARM 架構和軟件的自主架構。雖然中國企業在上游架構知識產權和下游生產技術上仍然有 差距,但已初步構建芯片設計、製造、封裝測試的產業鏈,國內廠商手機 SoC 的性能與國際 巨頭高通已並沒有特別大的差距。根據 Counterpoint Research 發佈的 2017 Q3 全球移動處理 器市場份額報告,海思、展訊分別佔據了 8%和 5%的份額,躋身全球前六名。

雲計算: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

人工智能帶來計算模式的徹底變革,中國廠商成功"彎道超車"。傳統計算機軟件解決的是確定問題,人工智能解決的是欠定問題,即這些問題難以用固定的流程或者規律描述,所謂深度學習,簡單說就是用數學方法模擬人腦神經網絡,用大量數據訓練機器來模擬人腦學習過程,其本質是把傳統算法問題轉化為數據訓練和計算問題。所以對底層基礎芯片的要求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人工智能芯片的設計目的不是為了執行指令,而是為了大量數據訓練和應用的計算。中國廠商成功抓住這一歷史性變革的機遇,在人工智能這一新的信息技術革命領 域:從芯片到基礎訓練框架軟件到上層應用算法,可以說每一個層次不但都能夠實現自主可 控,而且每一個層次都堪稱處於世界領先的行列。

2. 雲變:對傳統 IT 產業五位一體的全面革命

回顧國內傳統IT產業的基本形態,可以用三個層次來概述,後臺是大型機,UNIX服務器大型存儲、大型數據庫構成的成本高昂的數據中心,由IBM、甲骨文、思科、惠普、EMC等跨國企業佔據;前端是PC、筆記本電腦構成的人機界面,由微軟和英特爾廠商佔據;中間層是各種行業應用,主要由國內大型集成商和應用開發商瓜分。

雲計算: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

傳統的IT產業發展到今天,已經日益顯示出它的弊端。由於安迪比爾定律的存在,計算機硬件的價格始終高居不下,這使得各大公司在開展業務之前都需要花費一大筆資金配臵IT軟硬件以及尋求系統集成廠商的幫助,並且還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時刻維護。加之各類應用程序都有兼容性的問題,這臺設備正常使用的程序不一定能在另一臺設備上運行。而這些傳統IT產業的缺陷,也正是雲計算得以蓬勃發展的原因,雲計算帶來了對傳統IT產業五位一體的全面革命。

雲計算: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

今天的“2018年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雲計算”分享就到這裡,恭喜你利用碎片時間完成行業知識的學習;

待續。。。。。。

雲計算: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

想要下載“2018年中國 IT 產業國產化的突破口——雲計算”原檔的朋友請抓緊時間,該分享於4月28日過期;

小沃告訴你獲取方式:

①點擊右上角的關注

③點擊發私信輸入“沃邦尼雲計算”併發送

即刻享原始文檔,小沃將和各行業的朋友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