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話泰州——明代儲巏的《嘗時魚》

嘗時魚明·儲巏江南四月筍蒲清,海錯時鮮亦有聲。玉骨箸橫犀角細,素鱗盤映水晶明。官船載去唯充薦,漁網遮來不管徵。此日嘗新增感慨,野人芹曝愧平生。

詩話泰州——明代儲巏的《嘗時魚》

鰣魚

1

時魚,即鰣魚,泰邑沿江一帶較多(清代《海曲拾遺》),與刀魚、河豚並稱“長江三鮮”。

其中,鰣魚味道尤其絕佳,一度被視為水中珍品,納貢之物。

古諺說“寧吃鰣魚一口,不吃草魚一簍。”

每年四月,鰣魚進入捕撈季節,人們以品嚐鰣魚為季節盛事。

鄉賢鄭板橋也曾應時寫下:“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

詩話泰州——明代儲巏的《嘗時魚》

鰣魚

2

明代泰州鰣魚,已然成為一種名貴時鮮。據《萬曆野獲編》記載:

“其最急冰鮮,則尚膳監之鮮梅、琵琶、鮮筍、鰣魚等物。然諸味尚可稍遲,惟鮮鰣則以五月十五日進鮮于孝陵,始開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其船晝夜前徵,所至求冰易換,急如星火”,

又有詩云“六月鰣魚帶雪寒,三千江路到長安”。

這則資料說了三件事:

一是鰣魚特別注重新鮮,掛網即死;

二是鰣魚成為當時皇家貢品,

三是運送鰣魚路途艱難,

與進貢荔枝一樣,故有“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之說。

3

儲巏(1457—1513),字靜夫,號柴墟,泰州人。連中解元、會元,殿試二甲第一。

一生為官清正廉明,累官至南京吏部左侍郎(三品)。去世後,明世宗賜諡“文懿”,追贈禮部尚書,榮顯一時。

對於家鄉鰣魚的稱讚,可從儲巏的細緻描繪中感受出來。

每逢江南四月,竹筍、菖蒲便從泥土裡鑽出小腦袋,清秀可人。

海鮮(黃海)、江鮮(長江)、湖鮮(溱湖)、河鮮(裡下河)紛紛登場。

明代泰州,這四種時鮮都有。

吃魚,是最常見的一種飲食方式。

詩話泰州——明代儲巏的《嘗時魚》

溱湖八鮮

4

全詩沒有格律問題。頷聯,對仗謹嚴,詩人使用文學性語言,將筷子和鰣魚玉骨橫陳的樣子,比作細長的犀牛角;將置於盤中白色的魚鱗,比喻一顆顆明亮的水晶,真是明豔動人,讓人捨不得吃。

欣賞完其貌,接下來應寫鰣魚味道如何鮮美。

比如詞人賀鑄筆下:苦筍鰣魚鄉味美,夢江南。

鰣魚的味美,讓遠在他鄉的遊子無時無刻不思念。

也有說味道雖美,但魚刺太多的。

比如,張愛玲說人生有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

可見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可是,儲巏不這樣寫。

他宕開一筆,轉而寫官家的橫徵暴斂與漁民生計艱難。


詩話泰州——明代儲巏的《嘗時魚》

儲巏

5

儲巏對於家鄉是帶著深深的個人感情的,他一生孝敬母親,熱愛工作,在當地百姓口中留下許多動人傳說。

這次品嚐鰣魚,心情卻與以往大不相同。

成為貢品的鰣魚,讓漁民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心中甚為不安。

頸聯,詩人用“官船載去”對“漁網遮來”,“唯充薦”對“不管徵”,表明官民在鰣魚問題上的對立立場。

官家不管漁民生計,只管一味地充薦媚上,著實讓人生恨。

尾聯,詩人道出嘗鰣魚的滋味,不是味美,而是感覺對不起老百姓辛辛苦苦打上來的鰣魚。

為什麼呢?

因為作為一名官員,沒能解決漁民的生計問題,深感愧疚,這才是這首詩的主旨。

6

多少年後,平民詩人吳嘉紀從鹽民的角度來寫鰣魚,又是另一番滋味:

打鰣魚,暮不休。前魚已去後魚稀,搔白官人舊黑頭。販夫何曾得偷買,胥徒兩岸爭相待。人馬銷殘日無算,百計但求鮮味在。民力誰知夜益窮!驛亭燈火接重重。山頭食藿杖藜叟,愁看燕吳一燭龍。

一首詩好不好,不但要看對仗的妙不妙,更要看語言背後的格局與氣象,亦即思想深不深。

如果只是一味的描寫鰣魚的美味,那就沒什麼深意了。

如今,鰣魚幾乎絕跡,古人詩句“鰣魚不見江邊來”,不幸應驗。

人們只能在四月靜靜回味鰣魚“鱗品第一”的盛世殊榮了。

-作者-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主攻唐宋詩詞的整理與研究,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散文集《讀書旅行》。公開發表文章二百餘篇。《泰州晚報》專欄作家、唐詩宋詞古詩詞(tcgsc8)專欄作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