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這些,你可能更支持自由貿易了

貿易對等?

看過這些,你可能更支持自由貿易了

上一篇寫到了比較優勢原理和順差逆差,還有個重要角度:任何國家都不可能是鐵板一塊,任何一宗國際貿易,至少要涉及三方,國內消費者、國內生產者、國外生產者。

當國內的消費者買了國外生產者的產品,那國內生產者會受損,就會對國際間的自由貿易有抱怨或阻撓。反對聲音中,很受歡迎的一點是,貿易必須對等。

這跟前面說的有衝突,前面說,兩個個體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他只有專注自己的生產,進行分工合作,他們的處境就會改善,但貿易對等的觀點認為必須對等才能交換。兩個觀點哪個對呢?

比如中國向美國出口紡織品,美國政策阻撓,美國國內那些生產者有意見,於是對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實施了貿易保護、配額制度。這當然對中國的生產者造成了傷害。

但我們應不應該報復呢?說美國賣到中國的電子產品,中國也要進行貿易保護、配額限制。這樣一來,受傷害的不僅是中國的紡織生產者,還有中國電子產品的消費者。

兩個錯加起來不能等於一個正確,正因為你插了我一刀,所以我也插自己一刀。這個道理講不過去,我們可以在特定場合虛張聲勢,但要明白報復對自己也是二次傷害。

而打開國門,歡迎自由貿易,解除貿易壁壘,解除對外國進口貨物的限制,永遠是對的,這不叫讓步。既然這是好事,為啥還要經歷那麼辛苦的談判,加入國際貿易組織呢?

因為加入國際貿易組織的一個重要好處,是倒過來根據一個國際協議,逼迫國內的保守勢力進行改革。比較優勢原理邏輯性非常強,但一遇到具體的行業、利益團體,就會有障礙。

每一個既得利益者都會說:“自由貿易非常好,但我這個行業特殊。“都強調獨特性,改革開放就寸步難行,所以要在事先規則和事後斟酌之間有個取捨。從原理原則上確定,然後回到國內,逐個突破。

看過這些,你可能更支持自由貿易了

問題:一個國家如果在他還不夠強大時就打開國門,很多行業會受到衝擊,產生倒閉和失業,所以是不是應該等到國際強大後,再打開國門呢?

國力強大再打開國門的邏輯,就好像成績優秀了再好好學習一樣,因果混淆。如果關著國門能讓國家強大,那還打開國門做什麼呢?

辨析自由貿易

一個邏輯井然的結論,在現實生活中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挑戰。那些反對分工合作和自由貿易的觀點,肯定有問題,但問題在哪裡呢?得具體分析才能明白。

看過這些,你可能更支持自由貿易了

那些反對理由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國家安全了,從概念上看,這確實是個理由,但具體情況還要具體分析。很多人反對糧食進口,在軍事上很多裝備,甚至通訊設備,都是國外的,怎麼糧食不能外國供應呢?

而且一旦打起仗來,中國糧食價格一旦上升,願意賣給我們糧食的國家,就會多起來。很多人認為應該自己種糧食,萬一打仗外國不願意賣給我們怎麼辦?

首先想想中國的邊境線,是誰說封鎖就能封鎖的?再說種一季水稻、番薯,要花多久,三五個月,半年足夠了吧。其實只要在國庫放兩年的糧食就足夠了。

另外一個理由是,扶持’幼年工業‘,即一個國家還沒發展健全的工業。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經驗教訓,那些要扶持的工業,越扶持越長不大,變成了年邁的幼年工業。

為啥出現這種狀態?在於他們沒意識到,只要國家政策保護,私人的投資能夠盈利,那私人能夠做出非常長遠的規劃,一個項目收益足夠大時,私人等多久都願意。

想想那些新藥的研究,平均十年的時間,數以億計美元的投入,如果私人足夠有遠見,也是願意投資的。所以談那些週期長、資金大的項目時,政府做還是私人做更好?關鍵是誰對成敗更敏感,誰會有更大的積極性去追求真相,誰會更迅速地認錯。

再有個觀點是,把錢留在本地,別讓外人賺走了。實際上這是一種倒退,回那個小範圍合作的時空,不享受大範圍合作的好處。只能吃附近的吃的,那是什麼品質的?

還有觀點是,工作流失,自由貿易後,那些工作都流到國外,商人把工廠建到外國,本國工人沒有工作了。這個觀點犯了個錯誤,認為工作是把椅子,是張桌子,有形物資,可以搶來搶去。

可實際上,工作是個機會,由於世界的資源是稀缺的,所以工作總是充分的,到處都是工作。問題是我們不會為了工作而工作,我們只選擇那些有價值的工作來做。

還有最後一個理由就是貧富分化

,自由貿易會加劇貧富分化,但這個跟現實是不符的。自由貿易是先進國家的資本與落後國家的廉價勞動力結合起來,對生產力有很大幫助。

越是貧困的國家,收益越大,那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怎麼辦?正確方法是,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不斷自我迭代,而不是固步自封,企圖通過阻止競爭來保住自己的地位。

看過這些,你可能更支持自由貿易了

問題:有人認為,如果中國總靠低工資跟外國人競爭,自己收入不足以投資孩子的教育,那中國將永遠只能給世界打工,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為什麼?

弱者需要先承認自己的現狀,學習改進、自我迭代,而後才可能不用一直依靠低工資競爭。其次投資是時間維度上的平衡消費,教育是個性、立體化的服務,不是標準品。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在沒有學會爬的時候,不要先學跑。

謝謝欣賞,個人能力有限,歡迎留言評論。觀點來自《薛兆豐的經濟學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