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眾所周知 iQOO 在產品力上的殺手鐧之一就是快充,雖說沒有無線充電有些令人遺憾,但在 8+128 及更高版本上,大幅提高了電荷泵快充的功率,充電器標稱 11V 4A 共 44W,目前行業第二。那麼這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首先我們看看效果, iQOO 的充電 IC 還是德儀 BQ25970,電量計 IC 則升級到了德儀 BQ27750。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實際上表測試,快充階段接近 9V4A,功率大約 35W,和華為 Mate 20 Pro 基本一致。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無論電荷泵還是串聯雙電芯,廠商不管標稱多少 V,都是兩倍充電電壓,9V 左右,所以這個測試結果很正常。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不過實測下來,iQOO 充電總耗時 48 分鐘,確實快過華為,原因是 iQOO 保持最大功率的時間要長很多,實測超過 15 分鐘,所以充電耗時更短,而且前半程充得更多。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同時 iQOO 充電全程最高溫度也就 39℃。那麼這樣看下來,iQOO 所標稱的 11V,可能就是直接表明它充電比華為效果更好的一種方式。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好了,接下來就該詳細解讀一下,為啥同樣是 4A 電荷泵,同樣是 BQ25970,為啥 iQOO 的效果就比華為更好,這涉及到的,其實就是電荷泵作為降壓器件時的侷限性。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我們以往所認識的電荷泵快充結構,大體就是屏幕上這張圖,2 倍電壓 1 倍電流輸入電荷泵,電荷泵輸出 1 倍電壓 2 倍電流給電池,轉化過程中雖然也是有損,但能量轉化率很高,因此可以支撐更大的充電功率。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這樣問題的關鍵,其一就是在能量轉化率上,眾所周知,制約充電功率提升的最大因素,就是發熱,機身的散熱能力是有限的,那麼要提升充電功率,就必須要求更高的能量轉化率;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其二呢,就是電荷泵自己的問題,隨著電流的增加,它的效率其實會降低,德儀官方在介紹電荷泵的文檔中提及了這一點,所以和上面一點結合來看,單顆電荷泵,把輸出電流從 NEX 水平的 4.5A 輸出提高到 Mate 20 Pro 的 8A 極限輸出,轉化率勢必降低,效果嘛自然會打折扣,反映到實際充電過程上,就是 Mate 20 Pro 很難保持長時間的高功率。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那麼轉化率到底會降低多少呢?德儀官方宣稱,BQ25970 輸出 8A 時轉化率 97%,當然實際不會這麼高,我和 vivo 官方交流了一下獲得了一組數據,輸出 4.5A 轉化率 97%,輸出 8A 轉化率約 95%,換成發熱本身的轉化率則是接近 1 倍的增幅。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因此問題關鍵和解決方案就都浮出了水面,只要降低單顆電荷泵的電流即可,具體的解決方法就是並聯分流。iQOO 使用了兩顆 BQ25970,這樣正常滿載狀態下,每顆分得 2A 的輸入電流,4A 輸出,就滿足了提升轉化率的需求。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與此同時,雙電荷泵還會帶來一些其他的好處,比如因為是兩顆 IC 所以不必擺放到一起,iQOO 實際的做法是一顆在主板,一顆在副板,中間以一條很寬的排線相連,這樣隨著距離的拉開,發熱不集中,機身散熱效率就會隨之加強;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而且,兩顆 IC 的電流也不一定需要均等,可以動態調節,比如在你玩遊戲,主板散熱壓力變大的時候,電流的負載就可以更多壓在副板電荷泵上,來保證充電功率的穩定。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到這是不是就講得差不多了?別急著鬆口氣,還有其三呢,就是電池本身的充放電倍率,要扛得住這麼大的充電功率,這是電芯的硬指標,非常重要但很難展開講。iQOO 的電芯是 3C 規格,和 OPPO 那邊的兩款 SuperVOOC 一致。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最後再補充一下兼容性,好消息是 iQOO 手機和充電頭兩端都向下兼容之前 NEX 和 X23 的電荷泵快充,實際功率都能超過 19W,雖說還不像小米那樣兼容 PPS 協議,但這對於 vivo 來說已經是第一次了;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壞消息是 iQOO 挑線,除了自帶的膠囊線材之外,換成其他的 5A 線,比如華為和 OPPO 的,都會被限制在 2.6-2.7A 水準,功率 25W 以內,因此標價 148 塊錢的原版線充套裝還是得買。


iQOO 的 44W 快充是怎樣煉成的?



簡單總結一下,iQOO 的 44W 快充,本質是針對電荷泵的缺點,通過雙 IC 並聯分流的原理進行改良,從而得以實現的,按照國內市場的宣傳習慣,算作一次迭代也沒啥問題,效果也令人滿意。

不過在稱讚的同時也需要注意,電荷泵從 20W 級別升級到 40W 級別,在實現層面就已經面臨短板需要針對性改良,那麼對比起步就是 40W+ 級別的多電芯串聯方案,無疑還是敗了。而且,電荷泵的效率問題決定了它不能採用多級降壓的方針,考慮到量產數據線最大也就 5-6A 的水平,所以純電荷泵方案的極限也就是 60W 以內。因此很明確,多電芯方案才是更有效更有前景的思路,未來一代更大功率的快充也基本會以它為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