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射成功!北斗導航新設計國際首創,十年磨一劍背後多少滄桑

發射成功!北斗導航新設計國際首創,十年磨一劍背後多少滄桑

央視消息,2019年4月20日22時41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四十四顆北斗導航衛星。此次發射是2019年度北斗導航衛星首次發射,拉開今年北斗高密度組網序幕。

這顆衛星是北斗三號系統首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該衛星將與此前發射的18顆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和1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進行組網,這種三種不同類型軌道衛星混合組網的設計是北斗系統獨有、國際首創。

發射成功!北斗導航新設計國際首創,十年磨一劍背後多少滄桑

看到北斗導航今天的成就,聯想到我們多年來的艱苦努力,不勝唏噓。中國人為什麼一定要有自己的導航系統?這還要從當年的“銀河號”事件說起。

1993年7月23日,美國稱得到可靠情報,指責中國的銀河號貨輪向伊朗運送化學武器原料,要求登船檢查。期間美國惡意關閉局部GPS信號,迫使銀河號在霍爾木茲海峽公海上停船拋錨漂航達22天,貨輪無法靠岸進行正常補給,船上人員隨時面臨斷水斷糧斷燃料的艱難險境。銀河號事件最終釀成一場震驚世界的外交事件。雖然美方最終迫於壓力向我國政府正式道歉,但整個事件不僅使中方蒙受嚴重的經濟損失,中方的人員和財產安全遭到嚴重威脅,甚至還對國家安全領域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銀河號事件讓我們充分意識到在核心關鍵技術上絕不能受制於人。

發射成功!北斗導航新設計國際首創,十年磨一劍背後多少滄桑

其實我國關於衛星導航與定位的研究在上世紀60年代便已經開始,但隨後因為歷史原因被迫中斷。1983年,陳芳允院士提出雙星快速導航系統的概念。1994年,即銀河號事件的第2年,國家正式批准該項目,正式命名為“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

在北斗建立之初,中國的衛星導航技術明顯落後於歐美。此時歐盟向中國拋出橄欖枝,邀請中國共同開發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同樣出於不想過度依賴美國GPS的現實需要,中國被對方的“誠意”所感動,先期投入2.7億美元作為參加伽利略項目的研究資金。但歐盟各國各懷心事,明爭暗鬥使伽利略項目不斷延遲。而中國作為投資方和重要合作伙伴卻慘遭排擠,該項目許多核心技術的研究都把中國排除在外。美國《太空評論》曾對此評論道:中國人覺得成為了歐洲的利用對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羞辱。中國作為合作伙伴加入了伽利略聯盟,結果卻發現被排除在伽利略的主導機構之外。2007年,中方憤而終止了和歐盟的合作。

通過和歐盟的合作經歷,中國充分認識到在核心技術研究上的獨立自主,才是完成國家戰略需要的重要保障。

發射成功!北斗導航新設計國際首創,十年磨一劍背後多少滄桑

此後中國奮起直追,突破重重困難,領先於歐洲完成北斗二代衛星組網,之後更是一路高歌猛進,2018年12月27日,中方宣佈北斗三號系統基本建成,提供全球服務,標誌著北斗系統正式從區域走向全球。

在北斗導航系統的建設過程中,充分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和聰明才智。我們不僅在核心技術上解決了獨立自主的問題,而且還創造性地解決了和導航衛星對話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北斗導航系統的精度可與美國GPS相媲美,在發送短信和位置信息方面優於美國,部分核心技術全球領先。

想起李白《短歌行》中的“北斗酌美酒,勸龍各一觴”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北斗可為見證,你我龍的傳人今日滿飲此杯,如何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