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老電影《帶兵的人》

嚴寄洲導演的電影裡最有代表性的當屬王心剛、王曉棠主演的《野火春風斗古城》。

記得一位朋友還說過此片是嚴寄洲導演運用大特寫最多的一部,對比深表認同,大特寫鏡頭不僅可以使演員的表情更好地傳達給觀眾,更可以使觀眾看清王心剛、王曉棠動人的臉龐。

看老電影《帶兵的人》

《野火春風斗古城》裡,除了王心剛與王曉棠是同嚴寄洲導演多次合作之外,亦有裡坡、黃煥光這種同嚴導演合作五六次之多的。這裡要說的便是王志剛、張亨利兩位演員在《野火春風斗古城》後第2年與導演再度合作的《帶兵的人》。

這部電影會讓我聯想到導演的另一部電影《哥倆好》(王心剛、張良主演)。

誰帶的兵?帶的兵是誰?

雖然片名本身很乾淨利索,但卻隱藏著這兩個懸念

電影開頭也直接通過五班戰士蕭一虎(張亨利飾)的話引出所帶之兵——“落後分子”綽號“區小熊”的區小龍(胡去非飾)。

看老電影《帶兵的人》

(張亨利曾出演《地道戰》、《回民支隊》。)

看老電影《帶兵的人》

區小龍雖然出身貧窮卻自由散漫、怕苦怕累,因為貪慕虛榮偷了別人的獎章拍了照片寄回家。這種人物設定恰恰是很典型的,我的身邊也見過很多類似的人,他們愈是貧苦人家的孩子(通常為最小的兒子)愈是一身的“嬌貴病”。

看老電影《帶兵的人》

電影中區小龍雖然是一個思想需要“進步”的角色,但不是一個反面角色。他的思維活泛且頗具藝術細胞、性格軟糯卻對當年的救命恩人(負傷的班長)一直心存感激。

看老電影《帶兵的人》

如果電影僅僅是圍繞“落後分子”的成長,那麼不僅內容上單薄而且易落俗套,電影還通過塑造二排長與五班長兩個富有典型性的角色來說明如何帶兵、更好地引導教育“落後分子”。

電影中“落後分子”區小龍的成長也是伴隨著“帶兵之人”二排長與五班長的思想覺悟提升。

連長、排長、班長、“落後分子”在不斷碰撞磨合中達到對彼此的理解。

看老電影《帶兵的人》

二排長沉醉於“四好連隊”光環下,有著濃厚的“保四好”心理,對於“落後分子”他有種本能的懼怕,我覺得這似乎是另一種虛榮心 。

看老電影《帶兵的人》

(霍德集曾出演《狼牙山五壯士》)

五班長又是另一種性格上的極端,他看待人物相當刻板化、性格粗線條。

巧設伏筆

雖然區小龍外表散漫,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他一直深深地敬重著那位救了他全家的負傷班長,他私藏著班長留下的乾糧袋,而救下他的不是別人,正是如今的連長(高保成飾)。

看老電影《帶兵的人》

(高保成曾出演《狼牙山五壯士》、《地道戰》等。)

連長在片中的意義非比尋常,一方面比起後輩他是個性格成熟的前輩(從班長成長到連長),他肩負教育協調排長、班長、區小龍,教育班長“澆菜澆根、交人交心”。另一方面,成熟的最大體現在於他懂得反思,他毫不忌憚外面張貼的“批評的聲音”、嚴厲呵斥班長擅自撕毀的行為。

華南特色元素

電影是根據廣州軍區的話劇《帶兵的人》(肖玉)改編的。

看老電影《帶兵的人》

而區姓則是嶺南地區的特色姓氏,區小龍的身份設定正是地道廣州人。

當然,電影要考慮到當時全國觀眾的接程度,又無法做到完全的地方特色化,有些地方似乎還欠妥,例如臺詞唸白中頻頻出現兒化音。考慮到在那個時候,能把普通話講得清晰讓大家基本聽得懂已經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下方附上嚴寄洲導演的《野火春風斗古城》及更多經典電影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