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教育過於理想,用假大空的口號當作人生目標,值得反思

多年以後,驀然回首:我們學生時代的理想靠譜嗎?

理想是夢想之燈,照亮著前進的道路;理想是信念之樹,仰望著期待的天空。如今,你夢中的那盞燈還亮著嗎?你心中的那棵樹開花結果了嗎?多年以來,理想教育過於理想,過於高大上,總喜歡用假大空的口號當作孩子的人生目標,值得反思。

理想教育過於理想,用假大空的口號當作人生目標,值得反思

1、家庭理想教育焦躁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父母眼裡,自己的孩子最聰明、最能幹。父母對孩子寄託了特大的期望。孩子在家裡,經常會被父母問到:“你的理想是什麼?”經過家長的薰陶和導引,答案几乎驚人的相同:①當科學家;②當發明家;③當作家;④當音樂家;⑤當畫家……農民的兒女,幾乎沒有一個願意長大後當農民;工人的兒女,幾乎沒有一個願意長大後當工人……

理想教育過於理想,用假大空的口號當作人生目標,值得反思

2、學校理想教育狂躁

義務教育階段六年級《品德與社會》課程中就有這樣一道作業題:“我的理想是什麼?為實現理想,我現在應該如何努力?“許多任課教師越俎代庖,為學生設計了標準答案:“我的理想是長大後當科學家。我現在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這時,儘管頭腦裡對“科學家”的認識還是一團霧水,孩子們還是遵照老師的指示,認認真真地把答案背了下來,做作業和考試時照本宣科、原原本本地回答。

理想教育過於理想,用假大空的口號當作人生目標,值得反思

中學階段,班裡一個尖子生如果出於實際考慮,想報考免費師範生或免費醫學生,徵求老師的意見。絕大部分老師會這樣回答:“你這麼好的成績,還考什麼免費培養生?你的目標應該是考上重點一本!為學校爭光,為父母爭光。”至於即使考上了重點一本,讀什麼專業?本科畢業後怎麼辦?這些就不是老師考慮的事情了。

理想教育過於理想,用假大空的口號當作人生目標,值得反思

各學校各班級經常進行“理想目標教育”主題班會。學生們在班主任和班幹部的誤導下,積極踴躍地慷慨陳詞:“我長大後想當……”“我長大後要做……”輕狂地勾畫假大空的“燒餅”,用來填充理想之“飢”。沒有人提醒他們:“我長大後能當……”“我長大後適合做……”

理想教育過於理想,用假大空的口號當作人生目標,值得反思

曾經有一個孩子說:“我長大後要像爸爸那樣給別人安裝空調,一臺空調的安裝費至少三百塊錢,旺季一天收入三四千。”另一個孩子說:“我長大後想去疏通廁所,最多半個小時疏通一個廁所,就能賺兩百塊錢。”還有一個孩子說:“我長大後想去養牛,養羊。”這些樸實的理想卻引發了師生們的鬨堂大笑。現實版“樊遲請學稼”的故事,在學校不斷上演。

理想教育過於理想,用假大空的口號當作人生目標,值得反思

3、社會理想導向浮躁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學而優則仕”……社會層面,虛幻、自大、空洞的理想導向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然而,這些古訓只適用於教育資源極不豐富、價值實現渠道極其狹窄的過去。科舉已成歷史,狀元已經作古。這些理想訓條如果用於當今社會,恐怕是刻舟求劍,自欺欺人。

理想教育過於理想,用假大空的口號當作人生目標,值得反思

“再苦不能苦孩子”,“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節衣縮食,為兒讀書;砸鍋賣鐵,送兒留學”。家教輔導、校外培訓、各種競賽、託管、陪讀……整個社會近於瘋狂地追求孩子所謂的分數優秀,而從來就沒有理智清醒地認識和分析孩子的興趣和擅長。一切為了讀書,讀書為了考試,為了考試而讀書。本科畢業了,失業了;研究生畢業了,失業了。這種現象已經屢見不鮮。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堆積成人山人海;另一方面,實用的勞動技術人才稀少欠缺。浮躁的社會理想導向揚起了漫天塵埃,虛浮縹緲,久久不能落地。理想豐滿,現實骨感;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理想教育過於理想,用假大空的口號當作人生目標,值得反思

其實,家庭、學校、社會假如都能冷靜下來,引導孩子不斷地分析尋找自己的興趣和擅長,加以培養鍛鍊,置換理想拷問,把“我長大後想做什麼”改為“我長大後適合做什麼”,把“我的理想是什麼”換成“我擅長做什麼”,我們的孩子的能力必定會得到充足的發展,他們的未來必定會美好得多。整個社會,平凡的人佔絕大多數。我本平常人,應有平常心。作為一個普通人,長大後,上能贍養父母,中能禮待親友,下能撫養兒女,家人平安健康,家庭和諧美滿。大家各負其責,各盡所能,爭做一個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至少不成為社會的包袱負擔,儘量不拖累社會,“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或許就是最靠譜的理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