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農民合作社為鄉村振興插上翅膀

眼下,正值春播春種時節,高臺縣巷道鎮東聯村金土地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賀會琴忙得不可開交。“我們合作社今年計劃種1000畝辣椒,600畝玉米制種,還有黃豆、菜心、胡蘿蔔制種。”賀會琴介紹,合作社有2000多畝地,她不僅自己下地幹活,還要組織前來打工的村民分片撿拾地膜、平地施肥,為春種做準備。

東聯村依託前幾年成立的金土地專業合作社,2017年積極推進農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全村2780畝土地全部參股。如今的東聯村村民,不僅是合作社參與分紅的股東,還能在自家地裡打工掙錢、拿到土地流轉金。“我有十幾畝地和一些荒地,流轉費6000多元錢,年底就給我們結清了。閒的時候到流轉的地裡乾乾活,一天還能掙一百多塊錢。”村民朱生軍樂呵呵地說。

連日來,康翠蔬菜專業合作社的育苗基地也是一片忙碌景象。今年合作社培育的各類蔬菜苗長勢喜人,工人們一邊間苗,一邊整理缽盤準備裝車發貨。“每年銷售蔬菜1000多噸,銷售額在1500萬元左右,主要銷往新疆、青海、甘肅本地的各大農貿市場。”合作社理事長劉興紅告訴筆者,近年來,合作社通過新產品、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育苗技術愈發成熟,產出的“康翠”蔬菜走俏縣內外市場。目前,合作社已在高臺、臨澤設立了十多個蔬菜統一收購點,帶動了一萬多戶農戶發展設施蔬菜。育苗管理階段,每天的用工量達10多人,每天發放工資就要1000多元。

“基本上一天100塊錢,時間長工價也就漲起來了。”巷道村村民陳麗蘭由於家裡耕地少,便選擇到康翠專業合作社就近務工。她告訴筆者,去年零散打工的收入達到了2萬多元。

縣農村經營管理局幹部向燁明介紹,目前,高臺縣已有農民專業合作社704家,涉及種植、養殖、林果、土地、農機等多個領域,帶動了全縣近25000多戶農戶抱團發展。

合作社的發展壯大,也讓周邊農戶種上了“訂單田”吃上了“定心丸”。

“我種的4畝辣椒今天就種完了,有合作社收,不愁賣不掉。”羅城鎮河西村村民鄧有軍去年種植了3畝訂單辣椒,畝均收入達到了3600多元,今年他又進一步擴大了種植面積。

新壩鎮曙光村村民趙祖國也忙著打理新栽植的洋蔥苗。“我今年計劃種7畝洋蔥,都是訂單,一噸900塊錢。”他說,種植的洋蔥都和脫水蔬菜廠簽了合同,不用為銷路發愁。

地處祁連山淺山區的新壩鎮,農戶種出的馬鈴薯品質好、產量高,但由於農戶單打獨鬥打不開市場,好貨卻愁賣不出去,賣不上好價錢。新壩鎮上壩村村民許國健帶頭成立了奇峰馬鈴薯專業合作社,通過訂單接管的方式與定西馬鈴薯研究所、陝西榆林大地種業等企業合作,打破了馬鈴薯難銷價低的困局。目前,合作社以資金、土地、折股量化等方式吸納了211戶社員,輻射帶動周邊8個村1103戶農戶種上了訂單馬鈴薯。

“去年我在合作社分紅四千多塊錢,農閒的時候在合作社打工掙了一萬兩千多元,自己家裡還養了些羊、牛,一年收入總共有兩萬多塊錢。”新生村建檔立卡戶石興海去年把自家的33畝土地入股到了合作社,提起入社的好處他讚不絕口。和石興海一樣僅在奇峰馬鈴薯專業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年年都能享受到分紅的建檔立卡戶還有25戶。“2018年我們合作社純收入是100萬元,建檔立卡戶分紅12萬元,入股社員分紅26萬元。”許國健說。

據瞭解,近年來,高臺縣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吸引廣大農戶加入到“訂單農業”產業鏈上來,大力發展以花卉、蔬菜、玉米制種、馬鈴薯等特色農產品為主的訂單農業,同時做好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確保種植收入穩步增加,實現了農民和合作社的互利互惠。今年,全縣訂單農業面積預計達32萬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