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麼上進,為何就是學不進去?——這個方法,幫你“藥到病除”

不少人都覺得鵬君是個“學霸”,銷售、培訓、自媒體各個維度都做的不錯,做啥很快便能“精通”。

但大學生涯,我卻是同學心裡的“學渣”,輔導員的眼中釘,僅大一就連掛3科,險些慘遭退學。

那個時期,我非常苦惱,不是不想學,而是學不進去,即便堅持每天坐第一排,仍改不了學不進去的宿命,但掌握功利學習法後,情況卻出現了逆轉:很快,我就擺脫了不利局面,之後還獲得了一次獎學金;堅持5年以後,我的老婆這個曾經的“學霸”,如今卻成了我眼中的“學渣”。

你這麼上進,為何就是學不進去?——這個方法,幫你“藥到病除”

01為什麼功利性學習法這麼神奇?

我們常認為學不進去是懶,沒毅力等,這說法我認可一半——人如果有超凡的毅力,能夠破除一切的困境,將一切事情都做好。

好比網友常說:不要找藉口,拿把槍頂著腦袋,你看學不學的進去。

但是,具備超凡毅力的人永遠都是少數,我們能下定決心逼迫自己已經很不錯了,但這種逼迫往往都變成自虐——空有上進心,但怎麼學都學不進去,最後無疾而終。

你這麼上進,為何就是學不進去?——這個方法,幫你“藥到病除”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人的大腦有兩個重要區域:基底神經層前額皮層

前者能識別指令並重復模式,所有的習慣都源於此;後者負責處理短期思維和決策,上進心,毅力都來源於此。

它們兩者常常相互制衡,因此,當“前額皮層”萌生好好努力時,受“基底神經層”的慣性拉扯,如果前者力量不夠強,很容易就敗下陣來。

所以,基於生理本性來講,如果想要學進去,一個方法是增加“學習動力”,對抗基底神經層”的慣性;另一個方法則是採用巧妙的方式,減少兩者的對抗,讓“毅力”耗損更低。

功利學習法恰好就能達到這雙重目的!

你這麼上進,為何就是學不進去?——這個方法,幫你“藥到病除”

02什麼是功利學習法

所謂的功利學習法就是帶著極強的目的性,從實際需要出發,學習後立馬使用

舉個例子:

15年我才做銷售,一直渴望籤大單,賺大錢。但是,大客戶那麼少,我又缺乏人脈基礎,能夠接觸的都是小客戶。一天,某客戶給我推薦了一家大型企業,然而,卻是我從未接觸的客戶類型。為了能順利簽下大單,我花了一夜研究行業特性、業務流程,不負苦心,因為了解行業和客戶,對接人對我非常滿意,順利的拿下了大單。
你這麼上進,為何就是學不進去?——這個方法,幫你“藥到病除”

研究客戶業務模式

這其實就是功利性學習的一種低端表現情況,有時大家通常稱之為:臨時抱佛腳!

雖然在重要事件中,臨時抱佛腳,佛卻總是給我們一腳,但,就在那一刻,我們臨時記住的知識:又多、多快、又牢固

將這個方法有效的升級,就是功利性學習了!應運好它,就不用再擔心,有上進心,卻學不進去了。

你這麼上進,為何就是學不進去?——這個方法,幫你“藥到病除”

03如何使用功利學習法

如何使用功利學習法呢?通常我們可以採用三種方式:

①選好問題

美國作家亨利在《瓦爾登湖》曾有這麼一句話:方向比速度重要,選擇比努力重要!

因此選擇一個“好方向”,是功利學習法成功的前提。那如何選擇一個方向正確的問題呢?我們要衡量一個重要指標:重要度

我們前面都提到過,足夠的動力是“堅持”的關鍵,所以要選擇一個當下最重要,最需要通過學習解決的事情。

譬如我剛開始從事寫作的時候,每篇文章閱讀量不過幾百,那時目標就是通過學習,在一個月內達成,某篇文章閱讀量超過1000,我覺得這件事很重要,它是對我勞動的認可,便去努力學習,達成目標。

你這麼上進,為何就是學不進去?——這個方法,幫你“藥到病除”

②確定範圍

維特根斯坦說:天才並不比任何一個誠實的人有更多的光,但他有一個特殊的透鏡,可以將光線聚焦至燃點。

對於所有人來說,縮小範圍進行聚焦,是有且僅有的最好的方法,通常我們要參考兩個關鍵參數:

迫切度:如果一件事情,包含很多步驟和內容,根據使用迫切度,急切的先學,不急的滯後。

問題進度:如果某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週期相對較長,那按照問題的進度,先從和項目/問題最近的技巧開始學,再學其他的——要記住基於實踐安排順序,而非知識框架的本身順序。

③實際去用

任何學習都避免不了實際去用,採用功利學習法去實踐,要記住一個點:先套用,再活用。

舉個例子,在文章創作上有一個辦法叫靶心寫作法,流程分為:目標、障礙、努力、結果、意外、轉彎、結果。

你這麼上進,為何就是學不進去?——這個方法,幫你“藥到病除”

靶心寫作法

對於新手而言,完全按照這個套用,就能寫出不錯的內容。在早期學習的時候,我們掌握的方法,一定不能打折扣,務必好好套用!

04

空有上進心,但就是學不進去,那不妨試試功利性學習法,可能他並沒規劃性學習那麼的好,但不妨作為一個好的引子,開啟終身學習的窗戶。


作者:鵬君讀書,跨界職男,高品質奮鬥者,專注職場創作。頭條號、公號:鵬君讀書。歡迎關注,讓我們一起,發現、學習、實踐、成長,做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