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不可不知的4個趣味冷知識

元宵節是中國人熱鬧的傳統節日,甚至被稱之為“中國狂歡節”。

中國人從20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開始慶祝這一節日了,千年過去,曾經的習俗與今天已經大不相同。

元宵將至,快來和我們一起看看這些關於元宵節的冷知識。

元宵節不可不知的4個趣味冷知識

元宵節是古代情人節

西方2月14日情人節剛過不久,中國最正統的“情人節”即將來臨。元宵節才是最正統的“情人節”“約會節”。

從古至今,元宵節都帶有一絲“浪漫”的色彩。那句“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說的就是這天。

過去,年輕女子平日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只有在元宵節時候可以和小姐妹相約出行。

燈會便是最熱鬧的地方,燈影晃動,男女相逢,最是相遇相識時。因此,元宵燈節期間,也就造就了許多良緣。

元宵節不可不知的4個趣味冷知識

看過《大明宮詞》的都知道,太平公主和薛紹第一次見面就在元宵節的街市上。當時薛紹帶著崑崙奴的面具,面具摘下來那一刻,公主的少女心瞬間被收穫。在許多人心中堪稱“元宵經典佳話”。

元宵節曾是“放偷節”

元宵節狂歡慶典的關鍵似乎就在一個“鬧”字,“喧聲驅逐夜闌,燈光掩蓋夜色”。

在古代,元宵節的到來,便意味著“放偷節”的到來,偷盜在元宵前後幾天可成為名正言順之事。

“放偷節”裡,“偷”得最多的是偷人家菜園子裡面的青菜,即所謂“偷青”;厲害的有偷空人家菜園子的。

據記載,一遇元宵佳節,“不論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飯後即出,到處洶洶,勢同掠奪,各園主稍為疏防,即被一掃而空。”——翻譯成現代文就是:無論男女老少吃飽就開始偷菜。

元宵節不可不知的4個趣味冷知識

除了偷菜,人們也還偷別的東西,比如偷燈——送燈或偷燈以祝願生子的習俗很早就有。

《歲時廣記》稱,宋時人認為正月十五日的燈盞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婦共同去別人家把燈偷來,放置床下,當月可懷孕。

有女子婚後三年不育的,元宵節就上街去偷燈吃,一般偷劉姓和戴姓的,“劉”音“留”、“戴”音“帶”,取其諧音,意為“留住孩子”,“帶上孩子”,雖是迷信的說法,但也喜慶。

總之,古人們在元宵不僅玩得不亦樂乎,也是“偷”得不亦樂乎的。

元宵節也是“法定假日”

近年來,有網友呼籲將元宵節也加入法定假日中來。

其實古時候元宵真的放假的:在漢朝,人們放假1天,唐朝3天,宋朝5天,到了大清直接放10天。恩,是帶薪休假哦~

可惜,這樣一個“優秀”的傳統文化並沒有保留下來。

元宵節到底為什麼要張燈結綵?

元宵節不可不知的4個趣味冷知識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因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綵、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

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