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為什麼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文 \ 梅華龍(哈佛大學近東語言與文明系在讀博士生)


一、聖經故事裡的先祖傳說,可以作為以色列“復國”的理由或正當性來源嗎?

我們今天不去談在以色列官方教育或者海外猶太社區當中聖經故事是否會經常被拿來為以色列立國的合法性背書。在我國網絡上,卻也流傳著一種“猶太人當然應該在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復國”的說法,因為“神”已經將迦南賜給亞伯拉罕了。

簡而言之,創世記中的先祖傳說、出埃及、約書亞帶來以色列人征服迦南、士師時期等,幾乎都不是狹義的歷史。

何謂歷史?狹義上說,一個地區進入歷史時期,需要有文字資料,以便後人可以瞭解和研究物質文化所無法體現的社會組織模式、大事件、人物關係和文學、藝術傳統。在我國,雖然四千多年前的陶寺以及最近發現的石峁遺址已經有大城以及明顯的社會分化,很可能已經是早期城邦國家,後來的二里頭、二里崗文明更是規模宏偉,但真正出現同時期的歷史資料是殷墟卜骨,也就是商代中後期。

古代迦南進入歷史時期很早。迦南地區在公元前第二千紀曾長期淪為埃及附庸。那段時期,迦南遍佈城邦國家,主要語言應該是迦南語族西北閃米特語,文字資料大多用楔形文字書寫,書面語言為東閃米特語言——阿卡德語。在公元前第二千紀中後期,迦南則地處埃及和赫梯兩大強國的夾縫之中,其歷史資料是阿卡德語的楔形文字泥板,如出土於埃及本土的阿瑪爾那外交書信。而一直到阿瑪爾那大國體系隨著青銅時代臨近崩潰,迦南土地上也還沒有以色列人建立的政權。

那時迦南地區或黎凡特地區是存在的,但以色列人和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以色列並不存在。

以色列為什麼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以色列部落聯盟的出現,應該是近東地區鐵器時代之後的事情(公元前十二世紀)。青銅時代的末尾,是近東固有勢力格局發生劇烈變化的時期。海上民族大概從希臘、安納托利亞等地出發,並摧毀了一系列迦南和敘利亞的城邦國家,例如著名的Ugarit。

以色列統一王國是否存在過,也並沒有直接的考古資料印證,更沒有直接的同時期文字資料支持。大衛和所羅門,可能都是傳說中的人物。唯一一塊有可能提到大衛的銘文還來自“外國”,即亞蘭文(Aramaic)寫成的Tel-Dan石碑,大約刻於公元前九世紀晚期,與聖經內部梳理出的大衛時期並不同時。因此即便大衛真是歷史人物,我們截至目前仍無法得知大衛與所羅門文治武功的細節。

遑論亞伯拉罕!

以亞伯拉罕等先祖作為開端證明以色列地區的國土歸屬,是政治和宗教色彩很強的思路。正如炎黃傳說不應當作信史,將聖經內容直接當作客觀史料是不夠嚴謹的——且不論聖經本身文學上源頭多樣,而起文本傳播歷史亦紛繁複雜。

以色列為什麼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如果一定要以古史入手支持當代猶太人對巴勒斯坦地區(不限於古代猶大)的領土聲索權,恐怕最早只能推到(本身同樣涉及史料可信度問題的)哈斯蒙尼王朝,也就是最後的獨立猶太王國那裡了。而哈斯蒙尼時期(大約公元前二世紀中期開始)距離傳說中的亞伯拉罕,相差何止千年。

二、關於非利士人

巴勒斯坦得名於非利士人——Philistines。而非利士人也是埃及記載的海上民族中的一支(plst)。非利士人在考古特徵上,與希臘邁錫尼文明有一定的關聯。在迦南舊秩序被打亂之後,山區的以色列部落,和海邊的非利士城邦,可以說是權力爭奪的舞臺上兩位新的主角。

以色列為什麼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非利士人,圖片來源:sci-news.com

當然,也有另一種說法——只是兩者可能並沒有絕對矛盾,這就是巴勒斯坦這個名字可能與公元前十一世紀(可能一直存在到七八世紀)敘利亞的Wa/PaDastina王國有關(Da符號是否讀為l有正義。盧維語和其他安納托利亞印歐語相比,有一個特點是d可能會變成流音,即l/r)。這個王國應該是所謂新赫梯王國群的一員,可能講盧維語(Luwian/Luvian了)。

這方面學者的討論也很多,舉個簡單的例子:

以色列為什麼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摘自:Bryce, Trevor - The World of Neo-Hittite Kingdoms A Political andMilitary History 2012, 129.

當然,這方面也沒有定論。

以色列為什麼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非利士人的圖片,圖片來源:womeninthebible.net

在當代以色列境內的非利士人建立了五座主要城邦,Ashdod, Ashkelon, Gath, Gaza, Ekron. 其中的Gaza就是大名鼎鼎的加沙。這些城邦,有些後來可能被猶大王國攻佔,而至遲被新巴比倫帝國大軍於公元前六世紀前後征服。正如猶太人經歷的巴比倫之囚,這些非利士人的國家上層居民可能也被虜到了巴比倫或帝國的其他地方。巴比倫時期開始,這些城邦的居民被更換為了從北方遷來的腓尼基人。

我個人認為,沒有證據表明今年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與古代的非利士人有直接的關係。即便血統上有關聯,也早已無法辨別。迦南地區曾經生活著各種民族的居民,從閃米特人、胡裡安人、非利士人,以及後來的希臘移民、阿拉伯征服者等。現在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多可能是被阿拉伯化的當地非猶太居民,甚至包括北方大量被同化的撒瑪利亞人。

但我們要問一句:猶太人呢?是否可以通過“血統”來支持領土訴求?這個話題恐怕就高度敏感了。不管是西方少數學者、以色列學者,還是很多穆斯林宗教學者,都對當代猶太人與古代猶太人是否存在血統上關聯表達了質疑。

有一種說法認為德系猶太人(Ashkenazi)多為中世紀改宗猶太教的哈扎爾(Khazaria)王國後裔,根本就與古代猶太人沒關係——而下文將提到的西方猶太人主導的復國主義,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根基,那麼所謂猶太人也就成了不折不扣的西方殖民者。當然這種看法其實並沒有得到廣泛認可。由於猶太的血統問題很敏感,也就讓這方面的遺傳學、分子生物學研究也蒙上了政治陰影。

三、猶太復國主義與現代以色列國

從羅馬時期之後的猶太人流散史,在這裡就不作贅述了。雖然有一段時間,猶太人被禁止進入耶路撒冷,但在兩千年當中,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社團並沒有絕種。

以色列為什麼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哭牆,圖片來源:hshs.com

現代猶太復國主義的誕生,我們更應該放到近現代歐洲歷史的背景中去理解。簡言之,復國主義與十九世紀歐洲的民族主義思潮關係緊密。同時,恐怕也和猶太人在歐洲基督教大環境下長期受到歧視、敵視和疏遠有關,例如歐洲歷史上認為猶太人會綁架並殺害基督徒的孩童取其血液(Blood Libel),例如1492年伊比利亞半島的猶太人大驅逐等。

雖然拿破崙戰爭客觀上將猶太人從自己的小圈子裡解放了出來,也客觀上拉開猶太人在學術、商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序幕,有些人開始積極同化於基督教歐洲文明,並且不惜改宗基督教(如門德爾松家族,馬克思的祖輩等)。

但歐洲民族國家形成之後,猶太人因為其特殊的宗教背景,並沒有被很好地納入新的民族國家體系當中。十九世紀末期也發生過俄國驅逐猶太人事件(與哈爾濱以及後來的天津猶太人社區的形成關係緊密)。

一戰時期,不僅敵對國的猶太士兵受到了國家認同與民族、宗教認同的煎熬,而且猶太人的忠誠度也並未被歐洲國家接受。比如法國的德雷福斯事件。因此,猶太社會活動家,如赫策爾、本耶胡達等開始謀求復興猶太文化、復活希伯來語,並建立猶太人自己的國家。

當然,赫策爾的《猶太國》裡並沒有強調在巴勒斯坦建國。但不可否認,在猶太人心裡,耶路撒冷和迦南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過去,歐洲猶太人見面打招呼,都會互相祝願一句:來年在耶路撒冷相見。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慢慢失去對巴勒斯坦的控制時,有些猶太人開始到巴勒斯坦買房置地,建立商業和工業。

以色列為什麼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幾十年內,以色列基本形成了自己的統治和社會秩序,儼然就是一個國家。大體上,這個過程裡,奧斯曼政權干涉有限,而當地阿拉伯人的反應可能也有些不夠及時。更重要的是,巴勒斯坦作為英國委任統治地,猶太人的移民行為因1917年《貝爾福宣言》而(在初期)得到了列強的認可和支持(二戰之後列強還是拋棄了猶太人的,巴勒斯坦的大門也暫時關閉了)。

總之,慢慢地就形成了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自己的準政權機構的既成事實。到了1948年,根據聯合國決議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別建國,緊接著雙方的戰爭就爆發了。

以色列為什麼要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第一次中東戰爭,圖片來源:globalpost.com

我們不要忘了,二十世紀初期,民族主義思潮的影響遠遠超出了歐洲的範圍,從中國到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境內的各民族,都在謀求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奧斯曼內部,阿拉伯人也在謀求獨立,現代的伊拉克、敘利亞、土耳其等政權也在列強的干預下漸漸成型。但有些民族沒有享受同樣的待遇,例如庫爾德人、自稱亞述人的基督徒等。巴勒斯坦人,不管是主觀還是客觀因素,也尚未能成功獨立建國。

在此,我想交待的並不是歷史細節,而是這樣一個觀點: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是一個近現代的歷史事件,不能將其與時代背景割裂開來。

我認為,討論現代國家的建立不能脫離十九世紀末民族主義興盛大潮的背景。雖然民族國家未必是國家發展的未來趨勢,甚至很可能不是,但在上個世紀初期,這個思潮激勵了很多民族謀求獨立,包括以色列。

國家政權的建立和延續需要硬實力和軟實力的結合。硬實力方面,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機構是具備行政統治力的,不僅有一定產業,而且還有海外猶太人的資金支持。此外,建國後以色列在幾次戰爭中,雖然有時候有西方國家的支持(不是每次,比如第二次中東戰爭即蘇伊士運河戰爭),但不得不承認在與阿拉伯人的作戰中以色列人表現了更強的意志和戰鬥力。而阿拉伯國家聯軍有時候各自為政,各懷鬼胎,戰力大打折扣。

軟實力方面,伴隨猶太復國主義,以色列首先復興了希伯來語。希伯來語長期不是口頭語言,直到本耶胡達著手復活它。

在上世紀上半葉,希伯來語的印刷品、廣播也逐漸豐富起來。科教也是很重要的一環,1925年,猶太人在東耶路撒冷的一個阿拉伯人村子旁邊建立了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並非第一所猶太人的大學)——校名請對比香港中文大學,顧名思義,這所大學的教學語言是希伯來語。雖然希伯來語是一門年輕的現代語言,但卻被力排眾議,選為大學的教學語言。這無疑是結合現實考慮、民族感情的重大決策。

而古代歷史傳統更多充當對內增強凝聚力、對外宣揚領土索求正當性的文宣口號作用。直到後來,中東的新興國家也時常會將自己的統治與古代歷史相提並論。譬如巴列維王朝對古波斯的推崇,薩達姆對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的利用等。而考古、歷史的這一作用,當然不限於亞歐大陸的另一端。

四、總結

1、為什麼猶太國建在巴勒斯坦?我覺得一方面有猶太民族和宗教的感情作用,直至今日耶路撒冷對於很多猶太人而言是無可替代的,1967年打下來之後絕不讓人。因此在猶太人在歐洲受到排擠、歐洲民族國家興起的那個時期及其後,或許有些人移民選擇這裡的動力也大一些;另一方面,恐怕也和當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此處的統治不力有一些關係。當地的阿拉伯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可能一開始也沒有形成緊迫感,也缺乏強有力的機構來對付猶太人移居的事實,慢慢地就沒有回頭路了。換言之,有動機,也有可行性。

2、而用古史、亞伯拉罕去解釋這些 ,並不是對現代以色列歷史事實客觀描述。更多表達的是以色列某些人群的意識形態。這並不應該也沒必要成為我們中國觀察者的立場。別說4000年前也不一定有什麼亞伯拉罕,就算是亞伯拉罕的墓裡面的遺體彆著胸牌寫著“我就是亞伯拉罕,亞威神讓我離家出走到迦南來”,那現代以色列國能否建立起來,也要看建立過程中的歷史背景和各方實力與策略。

3、 在中國,巴以衝突從不是什麼冷門知識,傳統上我國的宣傳口徑是偏向巴勒斯坦一方的。而近年來,隨著以色列越來越加強與中國的交流以及對華宣傳,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對這個國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及正面的情感。當然,背後有時還有中國人自己的宗教因素——毋庸諱言,親以者中不乏基督徒,而反以者中不乏中國穆斯林。前者還讓人想起美國親猶親以反伊斯蘭教的福音派基督徒。在這種複雜的背景下,我建議我們無論自己的宗教背景、專業背景如何,都對這個問題儘量保持一箇中立的看法。我們終究是中國人。

我們個人的利益和中國息息相關,和巴以任何一方的關係,也是建立在中國國家利益基礎之上。如果有些朋友對中東歷史和地緣政治很感興趣,並學習研究這個話題

。那麼我的看法是:中國需要的既不是親以的中東學生和學者,也不是親巴的中東學生和學者,而是親華的學生和學者。我們觀察其古代歷史、文明特徵、現代政治等議題,還是應該以自己的視角去分析為上。

當然這只是理想化的願望,我知道現實生活中,宗教和民族感情、資金來源本身就影響學術研究和學生學習的心態和動力。我只能說我自己儘量如此。猶太人、穆斯林都有朋友,但我的出發點是自己的文化和國家。

注:本文部分內容來自筆者個人知乎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