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稅大禮包下的企業經營調查:你的企業喜提“13薪”了嗎?

記者:周瀟梟

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冷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初步測算,包括增值稅稅率和社保費率下降等,有望節省稅費、增加現金流9815萬元。這個規模已超過2018年張裕月均淨利潤,減稅降費紅利使得企業增加了一個月的淨利潤,相當於收穫“第13個月”的淨利潤。

“各種稅收優惠政策,是真金白銀地為企業減稅。增值稅稅率下降之後,初步測算我們的盈利會增加約1個百分點”,4月10日,山東威達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兼財務總監韓傑喜滋滋地介紹。

4月1日開始,韓傑所在機床製造企業適用的增值稅稅率從16%降到13%,行業上下游企業已經開始試探性地調整價格。

行業中有話語權的企業,如果能推動上游原料降價、自身產品對下游企業不降價,企業盈利將得以提高。很顯然,企業間的價格博弈,需要時間。


減稅大禮包下的企業經營調查:你的企業喜提“13薪”了嗎?


增值稅稅率降3個點,企業盈利能增加1個點,已屬不易。-甘俊

增值稅稅率降3個點,企業盈利能增加1個點,已屬不易。“1個百分點為預測值,實際盈利會有波動。我們下游的強勢企業,也有可能要求我們降價”,講到這裡韓傑稍稍收斂了下樂觀的預期。

增值稅減稅紅利落地,在短短十幾天內,帶來了廣泛的影響。產業鏈中眾多企業間的價格博弈還在發酵,包括汽車、手機、箱包等部分消費品的價格已經下調,政府定價的油、電、氣等基礎價格則向市場充分讓利。

除了降低增值稅稅率之外,還有為鼓勵創新、研發投入,出臺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所得稅),有針對小微企業的普惠性減稅,還有企業養老社保費率的下調等。這一系列政策,旨在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激發市場活力,更為經濟長期健康發展。

21世紀經濟報道近期赴濟南、煙臺、青島等地採訪多家企業,得以窺見更多減稅降費背景下的企業經營故事。減稅降費有利於提振企業信心,為其擴大生產、加大研發、改善福利等騰出更多空間。

4月11日,張裕葡萄釀酒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冷斌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初步測算,包括增值稅稅率和社保費率下降等,有望節省稅費、增加現金流9815萬元。這個規模已超過2018年張裕月均淨利潤(據2018年三季報),減稅降費紅利使得企業增加了一個月的淨利潤,相當於收穫 “第13個月”的淨利潤。

擴產投資期企業獲益多

“因為國家多次調整稅率,處於中間環節的企業都有預期,大家籤合同的時候都有個習慣,就是籤不含稅的價格,稅率隨著國家政策走”,4月11日,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財務部總經理張守君對記者表示。

4月1日,深化增值稅改革正式落地,製造業等稅率從16%降為13%,交通運輸業等稅率從10%降為9%等。

在今年增值稅稅率再次大幅度下調之前,2018年增值稅兩檔稅率均下調1個百分點,更早些時候13%這檔稅率併入更低檔稅率。增值稅稅率頻頻下調,企業大多已經適應。

萬華化學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萬華化學”)是一家在A股上市的國有控股公司,主產品聚氨酯原料(MDI)全球市場佔有率居首位,為化工行業的龍頭企業。

其主產品的稅率從16%降到13%,不過由於上游原料的稅率也從16%降到13%。作為產業鏈中間的一環,增值稅稅率下調,對公司的盈利影響不大。

張守君指出,類似萬華化學這樣,處於供應鏈中端的企業都比較敏感,上游、下游的(含稅)銷售價格都會隨稅率下調。整體產業鏈價格的下調,有利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對萬華化學整體是利好。

萬華化學2018年業績快報顯示,經過2018年完成對集團資產吸收合併後,歸屬母公司的淨利潤約155億元,居於A股同類公司的首位。

“我們做的是高端化工、精細化工,產品主要靠技術驅動,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開發出高附加值的產品”,張守君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據張守君介紹,萬華化學每年研發費用在15億元以上,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從50%提高到75%,僅這一項政策,每年能幫企業節約5000萬元的企業所得稅。

2018年投產的萬華化學的煙臺工業園一期建設項目,比較充分地享受到了近年來系列減稅紅利。

在建設初期,“營業稅改徵增值稅”試點擴圍,建築安裝業納入試點,可以抵扣建安成本,建設成本下降了很多;建設過程中,試行增值稅的留抵退稅政策,萬華化學享受到了山東省內的首筆退稅,金額為4578萬元;2018年項目裝置建成之際,企業購置的大量設備,正好遇上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政策,500萬元以下的設備允許一次性扣除,企業負擔為之減輕。

“對緩解企業資金壓力、擴大生產、技術改造升級,這些政策確實幫助非常大”,張守君指出。

從“最難一年”到“難得好時候”

在青島中科華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郅立鵬眼中,2018年畫風切換得有點快,從“最艱難的一年”轉為“民營企業這麼多年難得的發展好時候”。

郅立鵬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回憶起2018年這一年,“去年清明節前後,國家資管政策出臺,融資偏緊,債權、股權融資都變難了;去年11月份中央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增強了企業信心,給整個社會打了強心針。”

中科華聯為新三板掛牌企業,主產品包括鋰離子電池隔膜生產設備、鋰電池隔膜等,屬於新能源電池領域生產商。中科華聯2016年新設立生產子公司,總投資17億,2017年啟動項目建設,2018年7月份試生產——2018年正是企業投產的關鍵時期,融資收緊、信用風險事件頻發,企業賺了錢,但該回的款沒有到賬,這些都加劇了資金鍊的緊張。

“項目多、人員多、需要用錢的地方多,日子當然就艱難。”郅立鵬說。

不過,更大規模減稅降費、加大民營企業金融支持力度,政策推了一把,企業處境隨之改觀。在地方稅務局的眼中,像中科華聯這樣的企業,是一年一個樣。

4月12日,國家稅務總局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稅務局局長王文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科華聯繫的企業一年納稅1個億,項目全部投產後,每年納稅可能達到5-6億元。他們生產的電池隔膜以及生產設備供不應求,企業處於快速發展期。對於這樣信用比較好、有發展前途的企業,稅務部門將繼續加大服務力度。

就在記者4月12日採訪郅立鵬的前一天,當初跟他一起創業的一家企業IPO過會。民營企業原來不敢想的項目貸款、中長期貸款,現在都可以實現了。

“銀行融資出現改善,國家政策要求對民營企業貸款有一定比例,原來是流動貸款,現在可以轉成中長期貸款,不用天天考慮續貸的問題”,郅立鵬表示。

減稅政策的落地,讓中科華聯能輕裝上陣。郅立鵬初步測算,2019年中科華聯相關公司全部納稅規模在9000萬元左右,新增減稅1500-2000萬元。

5月1日將落地的社保降費,緩解了部分民營企業不敢招人、追繳社保的擔憂。據郅立鵬介紹,現在青島招大學生工資基本是5000元/月起步,人力成本上升很快,如果按照目前較高標準交社保,企業僱員動力不強,會盡量通過提高現有員工工資來分攤增加的工作。

對於山東的企業,未來企業養老社保繳費率將從18%降為16%,繳費基數也將下調。郅立鵬舉例表示,之前很多企業給員工支付1萬元薪水,可能按8000元或者5000元的標準來交社保,未來正規按6000元交養老保險,這能降低企業負擔,社保覆蓋率會更高、規範性會更強。

“作為民營企業沒有資源、資本的優勢,只能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未來80%的技術型創新可能都會來自於民企,民企應該抓住當前的好時機,再上一個臺階,獲取更多發展機會”,郅立鵬表示。

小微企業迎普惠減稅

“今年春節過後,我給我們每個同事都配了電腦,就跟減稅有關”,山東宇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年表示。

小微企業雖然營收不多,但減稅力度很大。2019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規定,小型微利企業年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100萬的部分,適用稅率為5%;超過100萬但不超過300萬元的部分,適用稅率為10%。

宇信電子是一家移動電子政務系統開發公司,有員工30餘人,幾乎都是軟件開發人員。得益於近年來各地政府大力開發電子政務系統,王年們的公司業務量大增。但在政府“過緊日子”背景下,王年今年有壓力了。

“如果我們公司今年營收不如去年的話,年應納稅所得額若在100萬元左右,企業所得稅只要交5%,這個非常低,相比去年稅率大幅下降”,王年表示。

不僅如此,小微企業增值稅的起徵點門檻大幅提高,將進一步減輕小微企業負擔。王年的公司為此可以省下一大筆稅款,公司因此多出來的收入怎麼分配呢?

“我們這樣的公司,主要資產就是人力。買電腦,某種意義上對我們來說就是投資了”,王年表示。

王年之所以選擇給員工配電腦,這是稅務局工作人員分享給他的經驗。企業因為減稅省下來的資金,如果給員工發補貼,需要交個稅;如果留在企業,也需要交企業所得稅;還不如購置電腦,可以作為成本列支,還能獲得增值稅進項抵扣——這一抵一交背後,還能繼續省一筆稅款。

這是實打實的收穫。“減稅降費政策幫企業省了錢,我給大家配電腦,用起來也很有面子”,王年指出。

轉型升級企業迎喘氣機會

一些正處於下行階段的行業情況怎麼樣?

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晉榮指出,近年來增值稅降稅率,從17%降到16%,再降到13%,還有社保降費等,創造了很好的政策環境。濟南二機床將減稅降費節省的資金,全部用於技術研發和技術改造,持續研發投入帶來很好的效應。

機床行業整體狀況不好,虧損企業較多,濟南二機床的盈利較好,但一樣感到壓力。

“從我們處的行業來看,3月份經濟回暖還不是很理想,下行壓力仍大。我們的客戶主要是汽車製造商,汽車銷量連續多月出現負增長,下游客戶壓力很大。當然,國家有新的政策出臺,我國汽車消費還是有潛力的”,趙晉榮說。

同為機床行業、生產中小機床的威達重工,也感受到了下行壓力。威達重工2018年4月份的時候,訂單排到8月份,但今年4月份訂單隻排到6月份。

據韓傑介紹,今年一季度他們出口銷量增長了12%,國內銷量只增長了3.5%,國內下游汽車行業的萎縮對他們影響較大。

“我們加大了對海外地區的佈局,出口產品的結構變化很大,我們之前出口到德國的是小型鑽井,現在更多是大型數控類機床,所以整體出口有較大的提升”,韓傑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雖然國家新出臺鼓勵研發投入的稅收政策,韓傑對2016、2017年執行了兩年的研發獎勵政策仍然掛懷,彼時山東省財政對於企業研發費用增長的部分按一定比例給予獎勵,後來這項政策沒有持續。

一位家電製造業企業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近年他們往物聯網等新經濟領域轉型,這些新拓展的業務板塊,前期研發投入需求大、週期長,存在虧損的風險。他們期待在企業所得稅方面,能延長彌補虧損結轉期限。

此外,部分民營企業的融資狀況有待改善。“減稅降費確實減輕了企業負擔,我們碰到最大的問題是融資難的問題。部分地區整體流動性不是太好,銀行貸款審批權上收到省行,融資授信額度也在收緊。我們的資產負債率只有25%,資信比較好,受區域流動性緊縮的影響比較大。比如,貸款到期後,不能準時續上,可能要花兩三個月;或者原來貸款1個億,續貸可能先給5000萬”,有新材料製造企業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