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之書法欣賞

東晉王、謝、郗、庾四大家族中,最顯赫的要算王氏家族了,而書法成就最卓著的也當之無愧的屬於王氏一族。王氏家族書法家最多。在這個書法世家裡,有父子爭勝,兄弟競較,還有夫妻比試,姻親相學等,互相傳襲,這不僅是書法史上顯得極為耀眼,在世界藝術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特別是出現了書聖王羲之和他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父子二人被世人並稱為“二王”。王氏的驕傲在此,東晉書法的驕傲也在這裡。

王獻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書令,世稱“王大令”。他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獻之幼學於父,從小就顯露出超人才華,才氣勃發,咄咄逼人,獻之不為其父所囿,別創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歲就過早病卒。

王獻之的小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右圖)為代表,用筆外拓,結體勻稱嚴整,如大家閨秀,姿態嫵媚雍容。

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鴨頭丸帖》是王獻之行草書作品。二行,文曰:“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共十五字,系王獻之給友人的便札。真跡現存於上海博物館。全帖用墨枯潤有致。姜夔《續書譜·用墨》說:“凡作楷,墨欲幹,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鴨頭丸帖》兩層意思,蘸墨兩次,一次一句,墨色都由潤而枯,由濃而淡,墨色分明。從而展現出全帖的節奏起伏和氣韻自然變化。“稿行之草”的行草是王獻之獨創的書體,《鴨頭丸帖》又是他行草的代表作。

王獻之創“稿行之草”為其一大貢獻,創草書“一筆書”為其又一大貢獻,他將張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進一層。草書名作《中秋帖》就是其“一筆書”的代表作,筆勢連續不斷,宛如滔滔江河,一瀉千里,表現出一種雄姿英發的爽爽之氣,世人評價甚高,被列為清內府“三希”之二。

羲獻父子,在書法上各有千秋,羲以真行為顯,獻則以行草為能。唐代曾有過揚羲抑獻的時期,其實評品書法不能以一種書體來斷定孰劣孰優。王獻之能在其父的籠罩之下獨樹一幟,僅從這一點就可以說明王獻之的超邁才氣。

王獻之兄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黃門侍郎,性卓榮不羈,不修邊幅,善真、草書,《宣和書譜》評價其“律以家法,在羲獻間”,傳世作品有《新月帖》等。

南朝宋,齊,梁,陳之間,人多崇尚王獻之的字。王氏後代大書法家王僧虔(425-485)、王志父子尤為顯著。遼寧博物館藏有父子倆的摹本,分別是《萬歲通天帖》中的第八帖《王琰帖》和第十帖《一日無申帖》。

中秋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中秋帖》草書,紙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傳為晉王獻之書 手卷,縱27cm,橫11.9cm。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寶。行書3行,共22字,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還為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中秋帖》是《寶晉齋法帖》、《十二月割帖》的不完全臨本,原帖在“中秋”之前還有“十二月割至不”六字。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約到北宋時方出現。從行筆中可知,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清吳升《大觀錄》雲:“此跡書法古厚,黑採氣韻鮮潤,但大似肥婢,雖非鉤填,恐是宋人臨仿。”據當代書畫鑑定家研究,大多認為是宋米芾所臨,故同樣寶貴。 卷前引首清高宗弘曆行書題“至寶”兩字。前隔水乾隆御題一段。

帖正文右上乾隆御題簽“晉王獻之中秋帖”一行。卷後有明董其昌、項元汴,清乾隆題跋,其中附乾隆帝、丁觀鵬繪畫各一段。卷前後及隔水鈐有宋北京“宣和”內府、南宋內府,明項元汴、吳廷,清內府等鑑藏印。

此帖曾經宋代宣和、紹興內府,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民國時溥儀將其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建國前和王珣《伯遠帖》一起被典當於香港一家外國銀行。1951年底,典當期將滿時,國外有人意圖購獲,周恩來總理聞訊,當即指示有關部門購回,入藏故宮博物院。

宋內府《宣和書譜》、明張醜《清河書畫舫》、《清河見聞表》、《清河秘篋表》、汪砢玉《珊瑚網書跋》,清顧復《平生壯觀》、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升《大觀錄》、內府《石渠寶笈·初篇》等書著錄。

鴨頭丸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書法欣賞


行草書鴨頭丸帖卷 絹本 縱26.1釐米 橫26.9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鴨頭丸,故不佳。明當必集,當與君相見。”

此係唐代模本,行草書二行十五字,內容為王獻之寫給親朋的短札。行筆流暢舒展,結體妍美質樸。筆跡轉折清晰,起落分明,氣脈相連,系王獻之“極草縱之致”,變通古法,於神馳之際寄興於萬象、潛心於筆端的真趣流露。帖上有元虞集題記,鈐有北宋"政和"、"宣和"、雙龍,"政""和"、"宣""和"連珠等朱文印記,元"天曆之寶"朱文印記,明"典禮紀察司印"朱文半印。帖後有北宋柳充、杜昱觀款,南宋趙構(高宗)題贊,明王肯堂、董其昌等題跋。曾經北宋宣和內府、南宋紹興內府,元天曆內府、柯九思,明內府、吳用卿等鑑藏。《宣和書譜》、《清河書畫肪》、《畫禪事隨筆》、《妮古錄》、《書畫記》、《式古堂書畫匯考》等書著錄,《淳化閣帖》、《大觀帖》等模刻。

廿九日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廿九日帖

此帖為《唐摹萬歲通天帖》之一。硬黃紙 唐摹本 行楷書。縱26,37釐米 橫11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廿九日帖》為《萬歲通天帖》中第六帖。此帖用筆秀媚飄灑,風流俊美,筆意連貫而舒展,章法生動,感之意猶未盡,回味無窮。出入右軍法中,師古創新的面貌躍然紙上。

釋文:“廿九日獻之白。昨遂不奉別,悵恨深。體中復何如。弟甚頓。匆匆不具。獻之再拜。”除流傳的獻之楷書《洛神賦》外,其書多是行草書,此帖中有些字極近楷書,尤為難能可貴。

此帖雙勾技術精妙,有下真跡一等之譽。世傳王氏父子真跡,當推此帖為冠,為研究王氏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

十二月割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十二月割帖》 清人拓本,縱25cm,橫14.7cm。

《十二月割帖》墨跡曾為米芾收藏,後摹勒上石,南宋人收入《寶晉齋法帖》。墨跡早已失傳,現僅有拓本傳世。

鄱陽帖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鄱陽帖》 選自《淳化閣帖》卷十(肅府本)

王獻之《鄱陽帖》(又稱《鄱陽歸鄉帖》)拓本。8行,57字。行草書。入刻《淳化》(10)、《大觀》、《寶賢堂》、《絳帖》、《玉煙堂》、《寶晉齋》。

【釋文】鄱陽歸鄉,承脩東轉有理,吾賢畢欲事,必俟勝歡慰於懷耶。吾終權宜,至承今年飢饉,仰惟年支都乏絕,不謂乖又至於此耶。吾腳尚未差,極憂也。


王獻之書法欣賞


王獻之《不謂帖》

王獻之《不謂帖》,又稱《鄱陽一門帖》。拓本。6行,47字。行草書。入刻於《淳化》卷九、《絳帖》卷八、《大觀帖》卷九、《寶賢堂》。

此帖首行有“不謂”一詞,故名。不謂,猶不道、不料、想不到之意。帖文大意為:想不到我家在鄱陽的一支競困頓到如此境地,追想起來,悲哀得使我無法承受。我是坐視其滅盡,這使我悲傷到了極點。賴子高尚在此,不然的話,此函難成。 這通尺牘是向對方訴說因其家門不幸所帶來的巨大悲傷。並非哀悼他人之喪亡。故用詞遣句極為悲慼,而且是反覆傾訴自己內心的哀慟,這樣的行文方式頗類王羲之悼痛孫女夭殤的尺牘:“羲之頓首。二孫女夭殤,悼痛切心。豈意一旬之中,二孫至此,傷惋之甚,不能已己,可復如何,羲之頓首。”(《右軍書記》)

“鄱陽一門”,當指王獻之兄王操之一門。王操之字子重,歷仕晉秘書監、侍中、尚書、豫章太守。王羲之七子中,長子玄之早卒,渙之不知名,《王羲之傳》稱七子中知名者五人,乃二子凝之(長平)、四子肅之(幼恭)、五子徽之(子猷)、六子操之(子重)、七子獻之(子敬)。五人中或任職京師,或任職東土,唯操之後外放西至豫章郡任太守。此帖稱“鄱陽”非指當時之鄱陽郡,乃因東晉時鄱陽湖亦在豫章郡境內,故如此俗稱。帖中有“賴子高在此”一語,子高當是獻之三兄渙之的字號,文獻均闕記,因其名不顯的緣故。在中國古代,“子”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如“孔子”、“孟子”皆是。古代男子取字亦常常用“子”,王羲之為諸子取字多用“子”字。所以王渙之字“子高”的可能性極大。

【釋文】獻之白:不謂鄱陽一門,艱故至此。追尋悲惋,益不自勝,奈何奈何! 政坐視其滅盡,使人悲熟!賴子高在此,不爾,無可成。獻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