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小升初“掐尖”調查:一個經濟發達小城的教育焦慮

盧常樂 浙江臨海報道

在臨海,全託生每學期的費用高達8500元,一個民辦小學的小學生一年僅讀書、輔導所花費的錢就接近3萬元,這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夠承受的。

4月中旬的浙江臨海,午後的氣溫已經逼近30度,天空籠罩在一片低壓下,雖陽光通透,但總令人有莫名的焦躁。

同時同地,另一種焦躁也在臨海的小學生家長微信群中瀰漫,這源於多天前在微信群裡“瘋轉”的一則名為《2019臨海小升初最新政策》的海報。

在這則正文僅有幾百字的海報中,提前“公開”了臨海市針對民辦名校“小升初”擬訂的最新“政策”內容。其核心是將以全市小學畢業考成績的排名作為基礎,決定哪些小學畢業生今年能被當地最好的兩所初中“自主招生錄取”,哪些小學畢業生參加電腦派位。

一時間,“小學畢業考”“全市成績排名”以及“提前錄取”,挑動著當地眾多小學畢業生家長的敏感神經。

規範民辦學校招生是今年中小學入學工作管理的重中之重。教育部辦公廳3月發佈通知,要求各地規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管理,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與公辦學校同步招生,不得以任何形式提前選擇生源。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近日走訪浙江臨海發現,焦慮的家長們實際上對小升初“新政”均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曲解。

臨海,這個台州市代管的縣級市經濟發達、開放程度高。臨海是沿海首批開放城市、2018年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百強縣第45位。與發達的民營經濟相映襯的是,當地民辦教育同樣發達。

臨海小升初“掐尖”調查:一個經濟發達小城的教育焦慮

浙江省臨海市

優質的民間教育資源,以及家長對名校的追捧,使得臨海成為一個樣本,國內一些經濟發達的縣區正在走著同樣的民辦教育高歌猛進之路。如何避免“輕公重民”、擴大優質教育資源,是臨海的課題,也將是其他“百強縣”們的課題。

被默許的“能力測評”

在臨海城區的西南端,台州學院附中和臨海外國語學校相距不到一公里的路程。這兩所民辦中學分別創建於2003年和1994年,如今已經成為當地公認最好的兩所初中。

臨海小升初“掐尖”調查:一個經濟發達小城的教育焦慮

台州學院附中正門

民辦初中允許不按照“劃片”招生,多年來兩校招生依據“7a1b”(五年級下、六年級上的綜合素質評測成績)的招生標準,在當地民辦初中裡處於招生金字塔的頂尖。

“班上第一、第二的讀臺附(台州學院附屬中學);稍微差一點的讀外國語(臨海外國語學校);讀三中(臨海中學)的就是更差一點的學生了。”在臨海當地,流傳著這樣一種掛在家長嘴邊的擇校標準,問及兩所學校周邊的居民,幾乎皆是脫口而出。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臨海全市近13000名小學畢業生中,台州學院附中和臨海外國語學校的招生人數共計僅1800人,佔比僅為13.8%。

在採訪中,記者多方調查瞭解到,除了參照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評測成績,當地部分民辦中學還通過“能力測評”等方式鎖定優質生源。

“以前一共有兩次考試,小學畢業考結束後,按照a檔和b檔劃分等級報名,一旦被外國語學校抓中,就需要再到學校進行一次考試,然後按照一定比例錄取。”一名臨海外國語學校初二學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這一做法雖存在著“掐尖”的爭議,但卻在當地被默許。

據《2018年臨海市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實施辦法》的規定,當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時,可採用“學習能力測評等辦法確定招收對象”,但同時規定“不得舉行任何形式與入學相關的學科知識筆試和麵試”。

“都是為了爭好的生源,多數家長認為憑考試成績入學還比較公平。”在臺州學院附中門口,一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此前臨海部分民辦名校雖然存在著考試等選拔形式,但也僅有少部分特別優秀的學生被“提前錄取”,絕大部分學生還是與公辦學校同時錄取。

招生辦法尚未落地

隨著教育部強力治理,在臨海運行多年的民辦初中招生辦法迎來變革。

今年3月28日,也就是招生“新政”流言出現幾天後,臨海市教育局發佈了《關於改革和完善招生辦法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指出臨海民辦中小學招生將採用“自主招生+電腦派位”相結合的方式,明確臨海市台州學院附中、市外國語學校和杜橋實驗中學三所學校將按照自主招生60%、電腦派位40%的比例進行,其他民辦中小學招生則按照自主招生80%、電腦派位20%進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在2018年5月發佈的《2018年臨海市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實施辦法》(以下簡稱《實施辦法》)中,就已明確規定了“可採用電腦派位、面談、學習能力測評等辦法確定招收對象”。

但以往並未明確規定民辦學校自主招生和電腦派位的比例,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多數民辦中小學招生仍然是以自主招生為主。

一位臨海市教育局基教科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解釋稱,今年是臨海民辦學校招生的政策改革期,為了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的畢業生能夠享受到優質教育的機會,特明確了“電腦派位”在學校招生計劃中的比重。

結果一石激起千層浪。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增加電腦派位的比重,意味著自主招生人數減少,這觸動了眾多學生家長敏感的神經。

此次微信群內“瘋傳”的《2019臨海小升初最新政策》更是指出,“以6月份的小學畢業考成績為依據,與此前是否7a1b無關”。

該海報還指出,“畢業考總分成績的前800名才有資格被學院附中,或臨海外國語學校提前錄取”,“畢業考總分成績的前6000名才可以參加以上兩所學校的搖號(兩所學校共有600名搖號錄取名額)”。

對此,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臨海市教育局瞭解到,自主招生並非與“7a1b”脫鉤,而是與小升初考試成績一起,作為自主招生的選拔依據。

“網上說前6000名的(電腦派位)招生,這個是外面在傳,我們也聽說過,但還是要以教育局正式公佈的信息為準。”該負責人告訴記者,《意見》還僅是當地民辦中小學招生改革的“指導性意見”,具體實施辦法還有待落地,網傳的自主招生與電腦派位按照一定排名進行也並無相關政策依據。

“輕公重民”何以破局?

事實上,此次臨海民辦中小學招生改革,是當地整個教育體系調整的其中一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瞭解到,在民辦教育發達的臨海,家長普遍希望孩子從小便進入民辦學校,這推動著當地優質民辦中小學的“虹吸效應”不斷擴大。

在哲商現代實驗小學門口,對面是一個名為格蘭小鎮的聯排別墅小區。記者瞭解到,雖然房租比隔一條馬路的小區每月貴1000元左右,但並不妨礙臨海市內的眾多陪讀家長、輔導機構將整個小區統統“塞滿”。

臨海小升初“掐尖”調查:一個經濟發達小城的教育焦慮

格蘭小鎮內的教輔機構,房間裡都是課桌

記者粗略統計發現,僅格蘭小鎮內的輔導機構數量就達到了五十多家。這種教育資源“扎推”的情況也出現在臺州學院附中和臨海外國語學校等幾座優質民辦學校的周邊,與當地公辦中小學門前教輔機構的數量形成強烈反差。

臨海小升初“掐尖”調查:一個經濟發達小城的教育焦慮

臨海市外國語學校門口林立的教輔機構

臨海當地對優質民辦教育的“追捧”還間接反映在學費的“水漲船高”。記者瞭解到,臨海部分熱門民辦中小學學費幾乎“每年一漲”。以哲商現代實驗小學為例,2009年該校學費近2500元每學期,而2019年上學期已經漲至超過8000元。

一位家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在臨海,全託生每學期的費用高達8500元,一個小學生一年僅讀書、輔導所花費的錢就接近3萬元,這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夠承受的。”

實際上,臨海義務教育的“輕公重民”現狀,只是當前我國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的縮影,此次臨海小升初新政的背後,如何破除當前部分地區公、民辦中小學發展不均衡,以及“虹吸效應”加劇的現象愈發緊迫。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部分地區中小學教育存在的“輕公重民”的現象,本身是學生與家長選擇的結果,公立學校具有社會保障的基本職責,而民辦學校更強調優質教育的特點,二者存在一定的辦學效率差距。

儲朝暉告訴記者,要推動兩種類型學校間的均衡發展,就需要在招生平等的基礎上,推動公、私兩種屬性的學校參與辦學競爭,通過推動其管理和評價制度的改革,給予公辦學校更多的辦學壓力,這或許能夠為避免民辦名校“虹吸效應”發揮一定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