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媒:還在走老路的意大利應學習中國經濟增長“良方”

意媒:还在走老路的意大利应学习中国经济增长“良方”

圖為2019年3月,航拍繁忙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圖片來源:中新社)

【歐洲時報華嘉顏、特約記者恩佐編譯報道】在中國已將經濟增長軸心轉投向國內市場時,意大利卻還在加緊尋求出口量的增加。意大利經濟和金融獨立媒體Teleborsa近日撰文指出,曾經中國利用海外市場來實現經濟增長,而如今意大利和中國的位置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早在2009年已開始尋求改變,但意大利卻還在走中國的老路。

文章詳細對比了2009年至2018年中國與意大利、德國之間的貿易順差數據並指出,2009年,中國的貿易順差佔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8%,盈餘高達2430億美元;而意大利當時卻是貿易逆差國,逆差額佔GDP的-1.9%,為-410億美元。到了2018年,兩國出口情況卻呈現完全逆轉的態勢:中國的貿易順差逐漸減少,僅佔GDP的0.7%;此時意大利則實現了非同尋常的積極轉變,到2018年,意大利貿易順差佔GDP的2%;在2017年,這一數據更是高達2.8%。

實際上,就在意大利和德國不斷加緊尋求出口量增長的時候,中國卻已迅速地將其經濟增長軸心從海外市場轉向了國內市場。所以目前的情況就是,美國央行和歐洲央行不太寬鬆的貨幣政策以及中美貿易戰致使全球經濟形勢變得十分嚴峻,但中國在其中所受的影響卻微乎其微。

相反,由於德國將所有力量都集中在了出口上,該國的GDP如今有近一半都依賴於對外貿易,因此德國事實上已身陷一場非常嚴重的危機之中。而意大利作為德國機械領域的分包商,一旦德國的出口市場崩潰,意大利亦將受到波及。

文章同時指出了一項長久以來的悖論:多年來,歐洲一直在批評中國的經濟和社會政策,認為它以低廉的薪酬實現對外傾銷。然而,自德國開始,歐洲其實已經走上了一條同樣的道路。

德國通過“哈茨方案”來應對社會失業危機,這一改革方案使得德國的勞動市場無論是招聘還是裁員,都變得十分“靈活”,與此同時不穩定工作和兼職的比例也大大增加。同樣,意大利也做過類似的事情,進行了一系列勞動市場改革。

文章稱,中國其實已經認識到了這一模式的不可持續性,因而富有遠見地將之放棄並做出了改變。

在文章分析認為,當前國家應做的是增加內需,而並非將經濟政策向為海外市場競爭提供優惠方向引導。“我們應當仿效中國人”,文章如是寫道,他們自2009年以來就已開始採取上述策略,而那時意大利還專注於重商主義,最終導致勞動力成本下降以及市場就業不穩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