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男孩跳橋死亡,別再抱怨溺愛和玻璃心了,來看心理學的解釋

17歲男孩跳橋死亡,別再抱怨溺愛和玻璃心了,來看心理學的解釋

對於上海17歲男孩因為和媽媽爭吵而一怒跳下高橋自殺這件事情,我感到非常的痛心。

在我的工作中也經常有父母來問:“孩子在學校和別人發生衝突到底怎麼辦?”為此我專門寫了一篇文章 來解析當孩子和別人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做些什麼可以更好的引導孩子。

有網友在下面留言問這位母親是否會被法律公訴,因為母親對孩子有語言暴力,而且還把車停在了車流中的高架橋上。因為我不是律師這個問題回答不了,但是我想從心理層面,再次說說孩子為什麼會一怒之下做出這麼過激的事情來,逝者已逝,我們防微杜漸總比去給別人傷口撒鹽要好。

17歲男孩跳橋死亡,別再抱怨溺愛和玻璃心了,來看心理學的解釋

衝動真的是魔鬼

我們主管情緒的大腦從出生就存在了,科學家發現孩子3個月的時候就有憤怒情緒的表現。但是我們控制自己情緒的理智腦要到30多歲才發育完善。

正面管教中有一個例子非常形象。我們伸出一隻手的大拇指放在另一隻手掌的掌心,大拇指的部分被成為中腦,也叫做動物腦,它主要掌管人類的動物本能,例如:餓了吃飯,渴了喝水,遇到危險逃跑或攻擊。

我們把手掌和起來,窩成拳頭。拳頭代表大腦皮層,指尖接觸的手掌部分屬於前腦皮層,也叫理智腦,是唯一進行人腦思考的部分。它主管情緒控制,人類關係控制,人際關係的靈活性,直覺,社會系統認知,自我意識不被恐懼和擔心控制,理智,道德等。

當我們生氣的時候,等於自己攤開了手掌直接讓自己的動物腦漏了出來,我們的行動就會成為動物腦主導,就開始變得不理智,情緒化了。

17歲男孩跳橋死亡,別再抱怨溺愛和玻璃心了,來看心理學的解釋

當我們被動物腦控制之後,我們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殘忍的實驗,他們把一些猴子放在籠子裡,然後電擊他們,引起他們的憤怒。這些猴子會因為憤怒而相互攻擊,心理學家發現,隨著猴子憤怒和攻擊行為的加強,他們恨不得弄死對方才善罷甘休。

在我的辦公室裡,很多父母曾經說過,當自己和孩子大打出手的時候,越是氣憤,越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火氣,雖然事後也覺得後怕,但是當時真的無法控制。

其實那就是我們的動物腦戰勝了理智腦,那一刻我們真的是魔鬼。只是這個魔鬼不是殺死父母就是殺死自己。

我有三個孩子,在他們一週多的時候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在他們憤怒,生氣的時候,他們都會打自己。他們會用頭碰地,或者用手拍自己的頭,伴隨著的還有大喊大叫。

憤怒是人類的本能,在我們無力解決的時候,我們會產生報復心理,當我們報復不了別人的時候我們就會報復自己。這也是很多自殺事件產生的原因。

17歲男孩跳橋死亡,別再抱怨溺愛和玻璃心了,來看心理學的解釋

魔鬼不是一天煉成的

心理學家研究憤怒的時候發現,我們並不是突然衝動的,我們的憤怒是有等級的。

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是不生氣,然後到有點生氣,當我們感知道自己有點生氣就停止的時候,往往就不會發展到氣炸了的階段。這就像是綠燈,黃燈和紅燈。

綠燈說明啥事沒有,可以愉快的聊天。一旦黃燈了,說明要注意,要改變策略。自然就不會變成紅燈。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往往喜歡否認情緒,當自己處於黃燈的時候,我們往往是不在乎,不在意,結果出現了紅燈的爆發。

17歲男孩跳橋死亡,別再抱怨溺愛和玻璃心了,來看心理學的解釋

在生活中,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也不是一天就這麼惡劣的。

往往是孩子長期生活在比較壓抑的環境中,父母對孩子的情緒沒有感知,只是一味的批評和要求,孩子感覺不到來自父母的支持和愛,才會對父母絕望。

如果我們把負面情緒比作垃圾,把內心承受力比喻成一口井的話,最開始我們向心裡扔垃圾的時候,他可以自己消化,但是隨著我們越扔越多的時候,超過了它的負荷,井就會逐漸被填滿,甚至我們還給製造了一座情緒大山,最終孩子不堪重負,才會形成突然的爆發。

17歲男孩跳橋死亡,別再抱怨溺愛和玻璃心了,來看心理學的解釋

父母沒有做好榜樣

在這個案件中,不但孩子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媽媽也未必是一個懂得管理情緒的人,試想誰會在車流不息的高架橋上停車,然後下車指責孩子呢?

媽媽都不懂得管理情緒,又能指望孩子有多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呢?

行為心理學家班杜拉做過一個試驗,他給一群孩子看一個暴力影片,在影片的最後一組看到的是有暴力行為的成年人被懲罰了,一組人看到的是有暴力行為的成年人被表揚了。

然後孩子被帶到一個有充氣人偶和成年人使用過的工具的遊戲室。那些看到成年人被表揚的孩子暴力行為更嚴重。

這個試驗說明,大部分孩子會通過觀察成人的行為和評價來學習某些行為。孩子的情緒好不好和父母有直接關係。

17歲男孩跳橋死亡,別再抱怨溺愛和玻璃心了,來看心理學的解釋

我的一個朋友屬於情緒管理大師,她可以敏銳的察覺自己的情緒,當情緒出現之後,她往往會告訴孩子:“我現在需要深呼吸平復一下”。她的孩子現在遇到嚴重問題的時候也會學著媽媽的樣子深呼吸。

為了悲劇不再發生,希望我們都可以做孩子情緒的引導者,而不要在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再推波助瀾。

愛家有方法,育兒有技巧,我是三寶美媽,喜歡分享乾貨的心理諮詢師,願我們在育兒的路上並肩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