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便利店大佬為何被政府“約談”

近日,以人手不足、無法維持晝夜24小時營業模式為由,在諸多店主投訴和狀告下,7•11、羅森、全家等日本8大便利店大佬集體被日本經產大臣“約談”。說實話,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日本,企業大佬和政府官員的這種照面實屬罕見。不僅如此,日本中央勞動委員會、公正交易委員會等其他相關官方機構也都紛紛聚焦,或者給大佬們“下單”,或者提出整改意見。

日本便利店大佬為何被政府“約談”

儘管在約談以後,便利店的大佬們紛紛表態將通過合理方式積極予以緩解,但不約而同的是,在堅持24小時營業模式這一原則方面則無人退讓。而這,恰恰正是5萬多個店主們苦不堪言、倍感無奈的焦點。此情此舉,令人情不自禁地要發問:已經深入民眾生活、強勢存在的日本便利店究竟怎麼了?

答案之一是,日漸嚴重的“勞動力荒”,已經直逼日本便利店的生存底線。日本的便利店大多采取加盟模式,店鋪由店主負責經營管理。和餐飲業等一樣,日本便利店員工絕大多數為小時工,因此也成為大學生和零散勞動力維持生計的重要平臺。雖然不同品牌的便利店都在加快開發特色產品和服務,以突出自身的不同。但伴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缺人”已經危及便利店的“命根子”。缺了“打工仔”的便利店就像無源之水。作為日本產業界的通病,便利店大佬們豈能不知。面對普遍的人力保障壓力,各大便利店巨頭也只能把生存壓力不斷下移,最後落到加盟店主身上。筆者注意到,以往日本便利店不願意接受外國人打工者,後來漸漸改為可以接受中國留學生打工。最近,日本便利店更是“變臉”,許多越南人、菲律賓人、尼泊爾人成為櫃檯的“主力”。儘管如此,仍然無法改變勞動力短缺的局面。

日本便利店大佬為何被政府“約談”

答案之二是,放棄“全天候”營業模式便是放棄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來源於美國的便利店,如今已經成為日本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發揮著“便利生活”的角色。24小時營業被視為便利店這一商業模式存在的根本,是便利店最大的特色,各大商家誰也不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誰都知道,一旦開了口,或對自身競爭力造成巨大沖擊。

答案之三是,競爭白熱化使便利店發展面臨瓶頸。隨著人口減少和老齡化進程加劇,加之地方經濟難扭蕭條之勢,日本社會整體內需疲軟。便利店雖然“便利”,但難掩衰勢,客觀上也造成各便利店品牌在競爭方面危機感劇增。現在,“羅森”已經在旅日華僑華人中開展助店促銷活動,希望華僑華人能夠直接開店。但是,縱觀業內,很難有便利店實現突破式增長,不同程度均面臨發展瓶頸。在競爭壓力下,沒有那一個品牌願將店主的利益放在自身利益之上。甚至於,出現了不少只看合同、不管對方死活的現象。

日本便利店大佬為何被政府“約談”

長期以來,日本的幾大便利店品牌已經為中國消費者所熟知。與進軍中國市場的日本便利店品牌賺得盆滿缽滿相比,日本國內的便利店行業正在迎來生存重大危機,值得引起重視。在人口老齡化加劇的時代背景下,恐怕不是單單調整商業模式就能化險為夷的。日本安倍政府若不能用政策充分釋放外國勞力資源潛力,便利店不再“便利”或在所難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