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已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近5000名高層次科技人才

中國科學院已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近5000名高層次科技人才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19年4月19日(星期五)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介紹有關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成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國網現場直播,以下為直播實錄。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 壽小麗: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佈會。一直以來,大家對“一帶一路”建設非常關注,今天我們很高興請來了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有關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成果情況,並回答大家感興趣的問題。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曹京華先生,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局長嚴慶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檀棟先生,今天到場的還有郭華東院士、崔鵬院士等二十多位參與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的科學家,他們都坐在臺下,下面先請白春禮先生作介紹。


白春禮:

各位媒體朋友們,上午好!感謝大家對中國科學院工作的關心和支持。

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科院為打造“創新之路”、“綠色絲綢之路”、促進“民心相通”和建設“一帶一路”創新共同體作了實實在在的工作。6年來,中科院科技支撐“一帶一路”建設累計投入經費超過18億元,與沿線國家的科技交流合作規模超過12萬人次。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牽頭成立了首個綜合性國際科技組織——“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

聯盟是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由沿線國家科研機構和國際組織共同組成的。去年11月聯盟成立的時候,習近平主席發來賀信,強調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內容,希望各國科學界攜手並肩,共同努力,發揮好聯盟的平臺作用,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聯盟主席,最近我與理事會成員溝通,進一步明確了聯盟的願景和使命定位,希望將聯盟打造成為在推動、組織和開展科技創新、科研能力建設和實質性活動方面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國際組織。

秘書處與聯盟首批37家成員單位協商形成了《2019-2020年ANSO行動方案》,包括設立獎項和獎學金、搭建專題聯盟和協會、聯合開展培訓項目等。這些舉措按照問題和需求導向,為相關國家深入開展科技合作、攜手應對共同挑戰、促進民心相通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搭建好的機制和平臺,也為聯盟的自身建設打好基礎。

二是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培養培訓科技人才。

初步統計,我院已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培養近5000名高層次科技人才(包括1500多名科學和工程碩士、博士研究生),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學成歸國,成為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力軍。這項舉措是政策溝通、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

三是建設海外科教中心。

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率先在非洲、南美和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區創建了9個海外科教中心,正在籌建第10個。海外科教中心成為相關各方開展國際合作的平臺,吸引了一批重大科研項目,幫助所在國解決了很多困擾他們多年的民生問題,也提高了當地的科技創新能力。

四是積極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我院前瞻佈局了100多個科技合作項目,支撐“綠色絲綢之路”建設。2018年初,設立了“泛第三極環境變化與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專項(簡稱“絲路環境專項”)。最近,專項完成了一個很好的研究報告,報告的中英文版今天正式出版,我們特意在現場準備了報告簡本和一些樣書,供大家參閱。

報告圍繞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系統闡述了沿線地區社會、經濟、資源、環境的背景與特點,從自然條件與資源稟賦、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特徵與趨勢、社會經濟發展態勢與空間格局、基礎設施聯通、經貿合作、災害風險、貧困與可持續生計等方面,揭示了沿線地區的總體特徵和發展態勢,為沿線地區探索綠色發展途徑提供了重要科學認知。

五是加強科技成果在沿線國家的落地應用。

我院設立了“一帶一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金,聯合院內外百餘家科技型企業和研發機構,發起成立了“一帶一路”產業聯盟,還建立了曼谷創新合作中心。這些舉措為推進科技成果在沿線國家的應用示範和轉移轉化,服務區域、次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良好效果。

我先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