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全國的“大慶精神”最早是從這裡提出的!

中宣部組建採訪團

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大二屆四次會議上宣佈我國石油基本自給,全國為之歡欣鼓舞。黨中央根據形勢發展需要,決定公開報道大慶。

1964年1月15日,中宣部組織的新聞採訪團來到了大慶,由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王揖任團長,成員有人民日報、新華社等新聞單位的20餘人組成,袁木和範榮康就在其中。

享譽全國的“大慶精神”最早是從這裡提出的!

袁木

採訪團一到大慶,就立即投入工作,聽彙報、看材料、下去採訪,很快就拿出了一個詳細的報道計劃,第一篇決定撰寫的就是關於大慶油田全面情況和成就經驗的長篇通訊。

享譽全國的“大慶精神”最早是從這裡提出的!

範榮康

討論會上,袁木和範榮康提出,來到大慶聽了那麼多振奮人心的感人故事,應當首先寫人的活動、人的精神風貌,通過人和事來體現大慶的經驗和精神成果。他們的建議得到了採訪團團長王揖和石油部副部長、大慶會戰工委書記徐今強的肯定,王揖決定把寫作任務落實給袁木和範榮康。

細緻入微的採訪

袁木是新華社記者,範榮康是人民日報評論員,他們對大慶的一切都感到新鮮和濃厚的興趣,更被大慶石油人戰天鬥地的豪邁情懷所深深打動。

接受任務後,他們白天下基層採訪,晚上看材料、整理筆記,連走路吃飯都在琢磨怎麼把這篇大文章做好,聽到誰講什麼大慶的人和事,總要刨根問底搞清楚。

他們根據已掌握的線索選擇了近50個故事,按照“為了祖國和人民”“科學求實”“嚴細成風”“愛崗敬業”“甘於奉獻”創作了小標題,還設計了“又回到了延安”的開頭和“冷一冷”的結尾。

許多油田開發技術難題讀者可能看不懂,他們就精心挑選了蔡升“萬里測溫”、譚學陵“萬點調查”、方永華“撈岩心”、“五毫米見精神”等典型故事,認真採訪了每一位當事人,一共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最後完成了這篇文章的創作。在油田上傳頌很久的會戰故事和英模事蹟,許多就出自這篇文章。

幾經改動的標題

《大慶精神 大慶人》最初的題目,叫做《來到大慶,回到延安》,後改為《大慶人·大慶精神》,還有個副標題“又到了一次延安——大慶油田紀行”。

審稿時,王揖團長提出副標題影響主標題的鮮明性和衝擊力,主張刪掉。但袁木、範榮康堅決不同意,他們說只有加上這個副題才能點明文章的主題,才能讀清大慶精神的實質和繼承性。

在雙方僵持不下時,一位女記者胡濟邦提出了建議,把副題刪掉,把開頭寫“又回到了延安”內容加強,然後加個“延安革命精神發揚光大”的小標題,大家都覺得好。

在最後發表時,題目最終確定為更加簡練醒目的《大慶精神 大慶人》。

讓大慶油田享譽全國

1964年4月19日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用莊嚴、高昂、激越的聲音,向全國播發了《大慶精神 大慶人》。當晚,大慶油田組織了收聽,石油工人聽後深受鼓舞,深夜就有人敲鑼打鼓上街慶賀!

享譽全國的“大慶精神”最早是從這裡提出的!

4月20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全國各大報紙都在頭版頭條刊登了這篇通訊。

這是第一篇公開向全國報道大慶石油會戰的長篇通訊,並第一次提出了大慶精神的概念。

該文發表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使大慶石油人受到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大慶油田也從此開始享譽全國!

來源/大慶油田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