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景在路上(7)甘谷大像山名,源於釋迦牟尼“乘象入胎”的傳說


離開麥積山景區我們去往甘谷參觀甘谷大象山大佛:。圖為我們駛入天水東高速入口。

一路都是陰雨綿綿。

路過天水市區我們沒有進入。天水,甘肅省下轄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毗鄰關中平原,是關中平原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關中——天水經濟區次核心城市。天水曾名上邽、成紀、秦州,據傳是伏羲和女媧誕生地,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素有“羲皇故里”之稱。

天水市跨高速公路大橋。天水歷史悠久,是秦人、秦早期文化的發祥地,有3000多年的文字記載史和2700多年的建城史,公元前688年秦國在此設立了邽縣和冀縣,是中國歷史上建城設縣最早的地方。

我們來到高速公路關子停車區休息,在這裡我們解決了中餐,這個停車區比較小,停車休息的車輛也不多。

關子停車區的有關天水市的旅遊景區的簡介。

吃過中飯,我們就來到了甘谷。圖為甘谷高速收費站。甘谷縣隸屬於甘肅省天水市,位於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西北部,渭河上游。

我們來到了甘谷大像山公園停好車就開始遊覽了,圖為公園內的崇文苑。

崇文苑是新近才修的,旨在通過藝術的形式,對有歷史影響力的甘谷先賢人格精神進行挖掘開發,對“崇文尚武”的甘谷精神進行傳承弘揚,實現以高尚的文化凝聚人,以先賢的榜樣激勵人,以名苑的風采陶冶人,讓人民群眾在享受美的同時受到文化的啟迪。

甘谷縣秦劇團在這裡的演出舞臺。甘谷縣歷史秦腔劇《姜維》榮獲了第六屆中國秦腔藝術節優秀劇目獎和表演獎。

園區內甘谷縣大象山景區遊覽線路圖。

由於夏季暴雨造成山體一些部分垮塌暫時沒有開放,我們也未能上山遊覽。

在廣場側看大象山。

廣場上一民簇老人帶幾小孩玩耍。

雄偉的大象山公園牌坊。甘谷大像山公園,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甘谷縣城西南2.5公里秦嶺西端的文旗山上。

自山腳石級而上至巔,總長1.5公里,佔地面積約640畝,是古絲綢之路上甘肅東南部融石窟和古建為一體的重要文化遺存之一。

山上松檜叢生,丁香溢彩,亭臺樓閣依山而建,雕棟畫廊綠樹掩映。 山中懸崖間,峭壁上有大洞窟一個,洞內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新修的公園地壇上有遊人在拍照留影。

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巔修鑿大佛像而來。甘谷大佛為釋迦牟尼佛。大像山自從以大佛聞世更名後,世人一直沿稱大像山。

據介紹:甘谷大像山第一臺建有伏羲廟亦即太昊宮,是明萬曆年間建築,華蓋寺也有伏羲塑像為元代所塑。永明寺位於靈巖寺之南,師傅溝內臺地上。

千佛洞開鑿在峻險崖壁上,僅有一個小巧洞窟供人出入。大像山伏羲廟,明萬曆時建,處大像山山麓。甘谷縣內文昌閣有多處,但大像山文昌閣規模最大。山上還有:財神殿、雙明洞、睡佛窟,由於未能上山,所以小編也只能在山下看看,聽人說說了。

在甘谷縣內流傳著關於大佛蝌蚪狀短鬚的傳說:相傳在清末有一外縣人商人來甘谷在度渭河時不幸落水,命在旦夕是遠遠望見山上大佛,便祈求大佛,答應如若得救便為大佛鍍金,在冥冥之中好像有拉了他一把,他便活了下來。

為了實現諾言,便請匠人為大佛鍍金,到最後時發現金子有些不夠,就少一點點,他不知怎麼辦,那匠人就建議說為大佛畫上鬍鬚吧,那人覺得也只能這樣了,因此在甘谷大佛中出現了別具特色的蝌蚪狀短鬚。

懸崖上的窗戶好似“神眼”。甘谷縣內還流傳著和大佛有關的“夜得神力”之故事。大像山石窟為甘谷八景之一的懸崖大象,大佛洞窟兩旁,依山附勢修有長長的走廊,如同一條腰帶。廊上窟龕相連,巍峨壯觀, 現存二十二個窟龕 ,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開大圓拱龕和設高壇基,並有僧人修行的禪窟,這是大象山窟龕特殊之處,在全國也很罕見。

遊玩大像山公園,遠觀了大像山石窟和懸崖大象。。我們趕往了臨洮。圖為臨洮高速收費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