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浚縣山崖壁雕刻的龍,居然被北宋皇帝封為侯


大伾山,位於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鶴壁市浚縣縣城,現存道觀佛寺建築群7處,名亭8座,石窟6處,各式古建築138間,摩崖碑刻460餘處。因其有中國最早,北方最大的浚縣大佛而著稱於世,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國保文物,屬國家AAAA級景區。此圖是大伾山上的景點---龍洞。

又名"西陽明洞",在大山東豐澤廟內,座西向東。面闊三間,門額橫書"龍洞"。" 龍洞叱祥雲"是黎陽八景之一。廟內石壁上有三個天然洞穴,上洞較大,口徑1米。中洞口徑0.5米,下洞最小。洞穴四周雕刻蟠龍五條,故名'龍洞",蟠龍形象生動,呼之慾雲。

龍洞,即豐澤廟,又叫康顯候祠,坐東向西,依崖而建。龍洞內崖壁上有三個天然洞穴,俗稱“龍洞”,如龍居之穴而得名。洞口上雕刻的五條蟠龍,生動傳神,呼之欲出。龍洞祥煙自古是黎陽八景之一。

北宋政和八年,浚縣大旱,尚書郎徐某到浚縣率領眾人在此處乞雨,當晚便下起大雨。徐尚書上奏為龍神請封,北宋皇帝宋徽宗准奏,封為“康顯候”。龍洞內崖壁上的雕塑和康顯候告碑於200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重點保護單位。

北宋元佑年間,新舊黨爭中,魯元翰政治失意到達衛州後,再觀大伾,寄情山水,在龍洞處題下了“再觀龍穴”等文字,以拋官場煩惱。據《宋史》記載,魯元翰時任衛州知州,與蘇東坡素有交情,蘇東坡有詩《送魯元翰少卿知衛州》。

這塊“康顯侯告”碑,刻於宋代宣和元年。此碑兼有宋、元兩個朝代的碑體;具有漢、蒙、梵三種文化語言;含有封建官制51枚告印;佈滿宋代書法大師蔡京的親筆手跡。所具有的歷史學、語言學、書法學價值是難以估計的。

石碑碑體由碑首、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組成,碑身分六層。碑首由漢代篆字、草體梵文、蒙古語三種文字形式表現。漢語篆書為“康顯侯告”;草體梵文為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蒙語為“大名路浚州達魯花赤題”。

碑身最下層的楷書記文詳細記錄了當時皇帝親封龍洞之神為侯爵的緣由:政和八年,尚書郎徐公在浚州體察民情,時值大旱,徐公率部下到龍洞祈雨。當晚,即陰雲密佈,大降甘霖。這一年“麥秀兩歧,一禾四穗”獲得了大收成。於是,徐公上書皇帝為龍神請封。一向信奉道教的宋徽宗欣然准奏,封大伾龍洞之神為“康顯侯”。


【《布衣鏡界》關注百姓生活 弘揚傳統文化,感謝您的評論、收藏、點贊、轉載鏈接,敬請“關注”並查看前期內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