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的千年石窟群,規模龐大如入迷宮,眾多謎團至今無解


黃山古花山謎窟群景區位於黃山市屯溪東郊,為古徽州的石窟遺址。點多面廣,形態殊異,“規模之恢弘、氣勢之壯觀、分佈之密集、特色之鮮明、國內罕見,堪稱中華一絕”。 通向景區橫跨新安江的索拉人行吊橋,全長130米,寬1.8米,平日高出水面8.3米,為江南第一索拉吊橋,其徽派建築風格與周圍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為美麗的新安江又添一景,是一處攬勝探幽、休閒遊樂的旅遊勝地。

這個神奇震憾的石窟群。最初的名字為“古徽州石窟群”後面正式更名為花山謎窟。這座索拉吊橋,人多的時候走在上面感覺晃晃悠悠的,多少有點嚇人,清澈的新安江水從橋下緩緩流過,載著遊客的小船在江面上慢慢的划著,一江春水滿眼美景讓人陶醉。

穿過剛剛經過的索拉吊橋,也就進入了千年前的神秘洞窟。近些年那些善於總結和發現的人們,將花山謎窟歸類到與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諾亞方舟等世界上眾多世界奇觀謎境一起,它們都正好處在北緯30度這條神秘線上。


這裡有大大小小的有36個洞窟,為了更好的保護這些石窟,絕大部分的石窟都沒有開發,只是對其中兩個洞窟進行了整理開發,並對內部的安全性和燈光照明都做了完善的施工。終於讓這兩個塵封已久的洞窟重見天日。這兩天洞窟分別命名為2號窟和35號窟,還有一個24號窟,在位置有點遠,需要坐船才能到那裡,所以現在遊客一般只是參觀2號窟和35號窟。這裡就是2號窟,又稱環溪石窟。

真想不到這座地下洞窟居然有4800平方米,洞深達146米,而且還被開鑿成了樓上樓下兩層,這麼大的工程全靠人工一點一點開鑿而成,別說在千前以前,就拿現在的先進工具來完成這麼大的工程,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據考古、地質方面的專家對石窟出土的西晉釉陶等文物進行考證斷定,它開鑿於西晉年間,距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遺址區面積達7平方公里。這裡是石窟內陳列的一些當年挖掘的出土文物。想當年這片古徽州石窟群一經發現便立刻引起轟動,也引來了很多媒體和考古專家們的興奮。關於這些洞窟的作用,專家們也都做了自己的推測。


有一種說法說這個石窟群在很久以前的時候是一個採石場,還有一種說法是越王勾踐在這裡練兵的地方,因為這裡在古時候屬於越國的領地,但說來說去都拿不出來讓人信服的證據。既然是考古,拿不出證據就等於是忽悠。

還有種說法是在東漢的時候孫權在這裡屯兵的地方,據《新安志》載,東漢時期,孫權為剷除黟、歙等地山越人,派大將賀齊屯兵於溪水之上,後改新安江上游這些水域為“屯溪”。這也似乎印證了花山謎窟是賀齊屯兵和儲備兵器彈藥的地方。還有像什麼徽商屯鹽說、十三陵說,等等等等,但都缺乏有力的證據。

當年的開鑿者巧妙的預留了大小不等的石柱,這幾個巨大的石柱被命名是擎天柱,不過它也有點像巨大的桌子腿。洞穴裡曲裡拐彎,深邃溼冷,照明的燈光打在洞壁上,映射出絢麗古怪的造型和顏色來。


這裡的石材被稱為鈣化木化石,產生於中生代侏羅紀中世,距今已有1億五千萬年,原樹木為大型松柏型針葉喬木。導遊介紹說這裡是石窟中的廚房,因為這裡的頂部像是被火燻過,而且據說在這裡生火的話,煙是會隨著頂上的縫隙跑出去的。

花山謎窟的謎團在於,如此大規模的人工開掘石窟,而且又處在新安文化的中心地帶,居然在歷史上沒有任何信息記錄。另外,石窟的開掘具體的年代、用途、石料去向、持續時間、開掘者身份到底是什麼人?許多謎團至今無法找到合理的解釋。洞中有洞,別有洞天,換個角度再看剛才那個擎天柱,從這裡看又像是個大石靴。

35號洞窟入口位置在花山的半山坡上,要走過一段很高的臺階才能到這裡。據介紹,35號洞窟面積有1200平方米,洞深170米,是全國最大的古代人工石窟。

這裡的35號洞寬大的入口,走進洞窟內,26根周長約10米的異形石柱頂天立地,石柱周長有十幾米粗,環繞大殿有36間石房,最小者其面積僅2平方米;石房牆壁厚薄不一,最薄處僅10釐米厚。有種宮廷殿堂般的氣派。

據說當初剛剛打開石窟時,洞裡飛出了數以萬計的蝙蝠,所以35號洞也被稱為蝙蝠洞。在入口處這裡還站著倆機器人似的怪物,聽旁邊一位看上去很有學問的老先生說,左邊那位叫秦叔寶,右邊那位叫尉遲恭。

這裡是洞中最低的地方,用手可以輕鬆的撫摸到洞窟的頂部,看著這些鑿刻的痕跡整整齊齊,不由得讓人感嘆古時候的那種工匠精神。

在穿過這道低矮的石門後,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池清水。導遊介紹,這殿堂邊有深潭數口,水呈綠色,但清澈見底,據說這裡的水與外面的新安江相連接,從不幹涸。

這是古人在這裡佈下謎一般的石窟奇觀,真正是考驗後人的智慧。謎窟終是謎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有個有理有據的說法出來。讓所有的不解之謎真相大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