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先別問為什麼沒有人救關羽,先想想被俘時自己的兵去哪兒了

小說:先別問為什麼沒有人救關羽,先想想被俘時自己的兵去哪兒了

勝敗乃兵家常事。世界上沒有隻打勝仗不打敗仗的將軍,戰場上瞬息萬變,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戰爭一旦發生,就會出現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所以,對一個優秀的將領來說,並不是能夠嚴格執行事先的戰略計劃,而是能夠在遇到突發的意外情況的時候,臨機處置得宜,爭取一個相對好的結果。在遇到突發意外情況的時候,能夠爭取的最好結果當然是仍然達成事先的戰略目標。其次,則是能夠全師而退,順利脫離戰場,保全實力,伺機再來。等而下之,則是一潰千里,一敗塗地,覆軍殺將,身死軍滅。所以,未慮勝,先慮敗。在出兵之前就要做好萬一戰爭不順利能夠安全撤退的準備。行軍作戰不能一味猛打猛衝,也要做好側翼和後方安全的保護,為自己留好退路。

荊州被呂蒙偷襲得手後,關羽面臨的困難顯然是非常嚴重的。一方面,失去後方就意味著,自己陷入了吳軍和魏軍的兩面夾擊之中,另一方面,則是關羽軍的將士的家眷都在荊州,荊州被偷襲,整個部隊的士氣會迅速下降。而且,吳軍在偷襲荊州得手之後,馬上派陸遜率軍西進,攻佔了宜都和秭歸,切斷了關羽沿水路退入益州的退路。這樣,關羽實際上就只剩下逃往上庸一條路了。但關羽在這時候的表現是有些猶豫不定。一開始是希望劉封、孟達能夠出兵救援,被拒絕後又轉而退往麥城,意圖直接退回四川。

對任何一支軍隊來說,打順風仗其實不算特別難,難的是逆風仗,尤其是打了敗仗之後能否安全脫離戰場。在戰事進展比較順利的時候,士氣比較高漲,這時候對部隊的考驗還不是最嚴重的。考驗一支部隊的戰鬥力、作風、紀律和凝聚力的是,在打了敗仗之後,在撤退的時候能否保持戰鬥力和凝聚力。最起碼的,就是不能直接潰散。

關羽在襄陽城下前有強敵,後方又被偷襲,只能撤退了,這是對關羽平時統軍、治軍能力的真正考驗。很遺憾的是,他的答案並不及格。關羽所率的軍隊一聽到荊州後方被偷襲,士氣馬上變得非常低落。而且,關羽沒有馬上封鎖荊州來的消息,而是不斷派人回荊州打聽消息,結果是後方的家屬紛紛託人帶信說盼望他們回家,全軍立刻人心瓦解,戰鬥意志崩潰。等到聽說要準備向四川撤退,加上徐晃追殺和吳軍沿途伏擊,關羽的整個部隊就潰散了。到他被俘的時候,身邊只有十幾個人。也就是說,他北伐時率領的三萬多人,基本上全跑完了。

作為一個獨擋方面多年,專制一方的方面軍級別的統帥來說,這個結果是非常悲哀的。因為這就意味著,之前的治軍水平不及格,甚至在三萬多人裡連千把人絕對忠誠可靠的衛隊都沒有。反觀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雖然倉皇敗逃,但始終有軍隊跟隨著他,他的安全沒有出現太大問題。夷陵之戰後也是一樣,劉備迅速退回白帝城,說明他的衛隊並沒有潰散,而是一直在保護他的安全。只要關羽兵敗時身邊有一支哪怕只有幾百人的衛隊,死心塌地的跟著保護他,就不會出現他被俘時只有十幾個老弱病殘在他身邊的情況。

其實,在打了敗仗撤退的時候出現大規模逃亡和潰散,這是舊軍隊常見的情況,最典型的就是農民起義軍。戰爭進展順利,人數會像滾雪球一樣膨脹得特別快,一旦打了敗仗,立刻就作鳥獸散。明朝的軍隊也經常出現這種情況。有時候甚至是被敵人衝散之後,士兵無序逃命,踩踏造成的傷亡比敵人的殺傷造成的傷亡更大。國民黨軍隊也一樣,甚至南昌起義後的部隊也是這樣。從南昌出發,一路不斷逃亡,到最後剩下跟著朱德陳毅上井岡山的,就只有千把人。

這個問題後來是怎麼解決的呢?就是三灣改編之後,把支部建在連上,部隊的凝聚力大大提高,成了一支拖不垮、打不爛、跑不散的軍隊。一方面軍長征從江西出發時八萬多人,一路轉戰,爬雪山,過草地,到陝北時還有七八千人的部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所以,抗戰初期,宋任窮到山西前線,跟著朱德見到閻錫山。閻錫山問宋任窮,怎麼才能讓他的軍隊也像共軍一樣,拖不垮、打不爛、跑不散?宋任窮回答說,很簡單,給每個連隊都建一個黨支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