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才誕生了100多年,古代沒有拼音,人們是怎麼學習漢字的?

從我們開始學習文化知識的時候,我們接觸的第一課應該就是拼音和基本的數字學習。因為拼音是以後我們學各種漢字的一個讀音學習基礎,而數字又是我們數學學習上的一個基礎。所以這兩樣東西也就是我們上學之後要學會的第一知識點。只有在掌握了拼音之後,我們才能夠通過不同的拼法來確定我們新學的漢字的讀法。但是拼音的歷史並不是那麼的長久,無非也就100多年。拼音是什麼時候出現的?那麼在拼音沒有被髮明之前是怎麼學習漢字讀音的呢?

拼音才誕生了100多年,古代沒有拼音,人們是怎麼學習漢字的?

拼音真正的出現並沒有多少年的歷史,準確說應該是當年在北洋政府統治期間,才開始大面積的普及拼音。第1次出現拼音的讀法應該是當年梁啟超等人發明的切字音。

所謂的切字音就是將一個讀音比較複雜的漢字分成不同讀音的簡單字或者說字符。將這些字符拼起來,則是形成了指定漢字的讀音。就是一種原始形態的拼音。在新華字典的上面仍然保留著這些原始的切字,而後來經過一些學者的修改之後,也就和外國的字母結合起來形成了現在的拼音,並且在1918年正式的公佈,距今剛好100年出頭的歷史。

拼音才誕生了100多年,古代沒有拼音,人們是怎麼學習漢字的?

在拼音沒有出現之前,老祖宗們學習漢字也是有著自己的方法。首先就是形聲字,也就是將一些有著基本特徵的文字學會。而這些字一般看一下表面的形狀就能夠推測出來大概的讀音。比如口,就是一個張大的嘴巴。門,聽,人這些基本的漢字學會。

而將這些學會之後第2種方式就是直音法,比如已經學會了比較簡單的“門”這個字的讀音。然後將所有讀“門”的文字,無論怎麼寫都用這個字來做標註,所以也就方便對於其他的文字一些學習。這種方式就是半讀法,這個方法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一些不認識的字我們就讀一半,通過這種標註方式,然後再學會一大部分的字。

拼音才誕生了100多年,古代沒有拼音,人們是怎麼學習漢字的?

而最後最為強大的就是反切法,其實也就是現在的拼音鼻祖。將一個複雜的文字讀音分成兩個不同漢字的讀音和他一起來,發出這個文字的真正讀音,其實也就是現在的拼音基本模型。比如胡說的胡,簡單的那種標誌就是河五,然後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夠學會這些基本文字的讀音。所以從這一點看,古人也是非常的聰明。如果漢字真的沒有一個方便的學習方法的話,再也不會流傳到現在,這也是漢字獨有的一些魅力。

拼音才誕生了100多年,古代沒有拼音,人們是怎麼學習漢字的?

只不過等後來拼音誕生之後,以及音標的加入,讓我們在學習漢字的時候,也變得更加輕鬆和容易。拼音可以將讀音表拼音可以將讀音表達的更加準確,甚至當年有一些激進派的學者提出直接用拼音代替漢字,就這一個提議還差一點得到允許。如果站在現在的角度想想還是比較荒唐的,如果所有文字只剩讀音,沒有具體的寫法的話,就不會和現在的韓語一樣尷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