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蘇爭霸,為了赫魯曉夫這個心願,蘇聯元帥一頭扎進導彈發射現場

丘吉爾一封信引發首輪競賽

1944年10月的一天,一封英國首相丘吉爾發來的私人信函擺在了斯大林的書桌上。丘吉爾在信中說,納粹德國從當年9月8日起向英國發射了數千枚神秘的V-2導彈,造成大量人員傷亡。據英國皇家空軍偵察,這些導彈都是由德國佩內明德火箭中心設計開發的,而那裡恰好位於蘇聯紅軍的進攻區。丘吉爾請求蘇方允許英國專家進駐該地蒐集V-2導彈情報。

出於對英國的傳統戒心,斯大林立刻敏銳地意識到這封私人信件的情報價值,隨即指示蘇軍搶在西方盟國前獲取V-2導彈技術資料

美蘇爭霸,為了赫魯曉夫這個心願,蘇聯元帥一頭扎進導彈發射現場

1945年6月1日,蘇聯專家組終於趕到了德國佩內明德。然而,大批德國專家已經攜帶V-2導彈的關鍵圖紙向美軍投降。原來,美國也正在進行絕密的“回形針”行動,目的是把德國導彈專家弄到手,並趕在蘇聯紅軍到來之前將導彈技術設備運回美國。

面對人去樓空的廠房,蘇聯人欲哭無淚,想要獲得導彈這把“擎天利劍”,蘇聯還缺乏關鍵的“鑄劍人”。為挽回被動局面,負責此事的朱可夫元帥決定實施“麵包換人”計劃

朱可夫簽署命令,允許蘇佔區單方面開放邊界,同時開動所有宣傳機器向德國全境呼籲:只要參與過導彈工作的德國人願意過來合作,蘇聯將為他們提供充足口糧和優越的工作崗位。

當時的德國全境已被盟軍炸得滿目瘡痍,能有口飯吃可不是容易的。元帥這一招果然奏效,沒有跟著美國人走的德國專家陸續彙集到蘇戰區,莫斯科非常重視這批德國專家,蘇聯兵器工業部部長專程趕到佩內明德,就地組建了導彈研究所。

功夫不負有心人,1947年秋,蘇聯第一枚國產彈道導彈實現了首次試射,這種地對地彈道導彈完全以V-2導彈為藍本設計製造,射程達到270公里。

美蘇爭霸,為了赫魯曉夫這個心願,蘇聯元帥一頭扎進導彈發射現場

鑑於美蘇兩強都在發揮德國導彈專家的“餘熱”,西方媒體曾經編出了一個流傳很廣的冷戰笑話:當美蘇的導彈在空中相會的時候,它們都能夠用同樣的母語—德語互致問候。

第一次柏林危機之“屈辱”

1948年6月24日,第一次柏林危機爆發。蘇聯突然關閉了從漢諾威到柏林高速公路的邊界檢查站,很快,美英管轄的西柏林與外界的所有水陸交通也被切斷,西柏林這塊完全依賴西方物質支援而得以維持的“飛地”頃刻間變成一塊“死地”。

如同三年前攻打柏林一樣,當時駐紮在東德的蘇聯30多萬大軍再一次擺出“進攻”姿態。對此,西方毫不示弱,美國總統杜魯門下令將60架B-29遠程重型轟炸機緊急部署到英國的戰略空軍基地。一時間,歐洲再度陷入危機,第三次世界大戰似乎一觸即發。

當時的蘇聯還未試驗成功原子彈,美國的強硬舉措給斯大林施加了巨大壓力,思索再三,斯大林決定不擴大事態,持續了近一年的柏林危機最終息事寧人。被美國人一通“核訛詐”,蘇聯人痛定思痛,決心加快原子彈研製

1949年8月29日這一天,在位於中亞的“米什克瓦”試驗場,伴隨著驚天動地的爆炸聲,蘑菇雲騰空而起,煙塵漫天擴散,蘇聯第一顆原子彈成功試爆。為了這一天的到來,蘇聯已經投入了無數的人力物力。時隔四年,美國的核壟斷被一舉打破,斯大林的手上終於有了一張能夠和美國一較長短的“王牌”。

競賽進入白熱化

就在蘇聯還為如何“運”核彈發愁時,1952年11月1日,在太平洋一座小島,美國成功試爆了一枚爆炸威力達1000萬噸TNT當量的氫彈。由於“體格碩大”,當時還沒有能運載這枚氫彈的工具,幾乎沒有實戰價值。但即便如此,氫彈的巨大的威力仍然給了即將上任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以巨大信心。

美蘇爭霸,為了赫魯曉夫這個心願,蘇聯元帥一頭扎進導彈發射現場

然而不到一年,蘇聯也宣佈了氫彈試驗成功的消息。氫彈的試爆成功一掃幾個月前斯大林去世給蘇聯帶來的陰霾,克里姆林宮判定蘇聯在核競賽中已經反超美國成為領先者。

赫魯曉夫在回憶錄中描述自己當時的喜悅之情:其他任何人,無論是美國人還是英國人,都沒有這樣的炸彈,這令我激動不已。

當時,蘇聯的轟炸機在航程上與美國有很大差距,赫魯曉夫開始思考一個問題:怎麼把這個“貨物”運到北美大陸?此時,8000公里洲際導彈的概念已呈現在他的腦海,相比更加註重陸軍力量的斯大林,繼任者赫魯曉夫對導彈有著特殊的關注,他堅信導彈是贏得現代戰爭的“王牌”。

1957年10月4日,蘇聯利用洲際彈道導彈發射了一顆運行軌道經過北美上空的衛星,雖然這是一顆“和平用途”的衛星,美國人仍為此驚出一身冷汗。

美蘇爭霸,為了赫魯曉夫這個心願,蘇聯元帥一頭扎進導彈發射現場

很明顯,同樣的導彈既然能把衛星發到美國頭頂,自然也能把數百萬噸級的核彈“送”到美國人頭上。換句話說,赫魯曉夫苦思冥想多年的“運貨”難題解決了

此時的美國人終於意識到,在發展洲際導彈上,他們已被蘇聯人甩在了後面。美國民眾把他們的不滿和怒火統統砸向艾森豪威爾政府,在他們看來,二戰結束10多年後的今天,美國人突然失去了安全感,這完全是美國政府無能導致的。

柏林再度交手

核力量對比的變化給了赫魯曉夫巨大的信心,蘇聯已經具備“用火箭把核彈扔到大洋彼岸“的能力。有了洲際導彈這一“王牌利器”撐腰,蘇聯十年前在柏林的“屈辱”在赫魯曉夫看來實在不可接受,西柏林的存在令他食不甘味,寢不能寐。

美蘇爭霸,為了赫魯曉夫這個心願,蘇聯元帥一頭扎進導彈發射現場

1958年11月10日,赫魯曉夫向西方三國發出最後通牒,限美英法於六個月內結束對西柏林的佔領狀態。這一次,赫魯曉夫要揮舞著手中的“核大棒”把西方勢力趕出德國。

沒想到的是,軍人出身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比當年杜魯門還強硬,第二次柏林危機最終以雙方共同讓步而化解。

戰略火箭軍

1959年,蘇聯成立了戰略火箭軍,這支神秘的導彈部隊擁有30個獨立導彈團,7個導彈旅和2個集團軍,掌握著蘇聯龐大的和武器庫,裝備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洲際導彈,每一枚導彈都瞄準了宿敵美國和它的盟國。

美蘇的“導彈差距”令艾森豪威爾焦急萬分,為了獲取更多蘇聯軍事情報,美國啟用一小批飛行員駕駛著U-2高空偵察機飛臨蘇聯領空,他們在導彈基地、軍事設施和重要工業基地拍攝大量照片。

1960年5月1日,蘇聯舉行紅場閱兵式。這天,美國人來砸場子了,聽到彙報,正在檢閱臺的赫魯曉夫下令擊落美國偵察機。很快,蘇聯用薩姆-2地對空導彈成功擊落了美國先進的U-2高空偵察機並生俘飛行員

,這令美國人顏面掃地。

美蘇爭霸,為了赫魯曉夫這個心願,蘇聯元帥一頭扎進導彈發射現場

赫魯曉夫被惹惱了,他再次發出叫囂:戰爭一旦爆發,蘇聯可以讓一個或幾個西方國家從地球上消失!如此底氣十足,赫魯曉夫所仰仗的仍是蘇聯1957年製造的代號為SS-6的第一代洲際導彈。然而經過三年,美國人已迎頭趕上,到了1960年底,美國擔負戰鬥值班的洲際彈道導彈已達40多枚,而蘇聯的SS-6僅部署了不到10枚。

為了抗衡美國,蘇聯必須儘快造出並部署能夠從蘇聯領土上發射並摧毀美國戰略目標的洲際導彈,此時,全部希望就寄託在SS-6的後繼型號SS-7上

盲目趕超,釀成悲劇

1960年1月,涅傑林正式就任蘇聯戰略火箭軍司令一職。衛國戰爭期間,時任西南方面軍炮兵司令的涅傑林就是赫魯曉夫的部下,1953年,作為炮兵上將的他又聯手朱可夫元帥一起助力赫魯曉夫“上臺”。就任火箭軍司令前的1959年,涅傑林剛被赫魯曉夫晉升為炮兵元帥,此時的他迫切需要成就一番事業來報答老首長的知遇之恩

赫魯曉夫不懂導彈,只知道狂熱地與美國展開競賽,全然不顧自身客觀條件。他在給涅傑林下命令時說:當我赴美國談判,在我的腳踏上美利堅合眾國土地的時候,你要給我放一枚導彈嚇唬嚇唬美國人!

10月24日,當赫魯曉夫一行飛抵美國參加聯大會議時,涅傑林旋即按下SS-7的發射按鈕,可是左按右按,導彈就是發射不出去,邀功心切的涅傑林急得團團轉。因故障未排除,拜科努爾發射現場的總指揮建議延期發射,而赫魯曉夫的催促猶在耳邊,涅傑林斷然拒絕了這一忠告,他親自帶領幾十名高級火箭專家和高級工程師來到導彈發射臺,命令他們爭分奪秒對導彈進行檢查搶修。

美蘇爭霸,為了赫魯曉夫這個心願,蘇聯元帥一頭扎進導彈發射現場

不得已,現場總工程師只得違規准許對各個不同系統進行“同時並進”檢查,而不是規定逐項檢查。為鼓舞士氣,涅傑林元帥就坐在距火箭發射架10多米遠的凳子上現場督辦,工作人員兩次懇請他轉到地下水泥掩蔽部,涅傑林置之不理

誰也想不到的悲劇發生了,突然,一片刺眼的火光從火箭推進器中冒出,瞬間點燃了120噸燃料而形成一片火海,整個發射場及周圍區域被超過三千攝氏度的大火完全吞噬。與涅傑林一塊坐在火箭旁邊的幾十名專家和技術人員當場葬身火海,連點灰燼都沒有留下,離的稍遠的一些人也僅留下了輪廓。

事後,從慘不忍睹的現場找到了涅傑林半塊被燒焦的元帥肩章和已熔化了的鑰匙,他留下的這點個人物品隨同骨灰盒被安葬在紅場克里姆林宮的宮牆下,為國捐軀的蘇聯炮兵元帥兼第一任火箭軍司令就此長眠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