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聞一多先生在關於唐詩的論文裡,認為大唐建立初期的幾十年裡,詩壇上仍然是延續六朝時代浮豔的文風,以李世民為首的宮廷詩人還是在作無病呻吟的宮體詩。直到"初唐四傑"出來,才扭轉了宮體詩浮豔的風氣。

從唐代詩歌整體發展的脈絡來看,這個論斷大體上是正確的,但是,對作為詩人的李世民來說,卻有失公允。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他在位的二十三位間,締造了一個強大的帝國,使得當時的唐朝,無論是在軍事、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屬於世界一流,為後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且當時的長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最開放的城市,即使是同時代的羅馬,那也是無法與長安相比。

且不說他的政治成就,就他本人來說,李世民經歷過戰火的洗禮,又在殘酷的政權爭鬥中奪得權利,不可能是陳後主那樣的輕浮貨色。所以,他的一些詩還是寫得很好的。比如"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的名句,就出自李世民之手。況且,他還寫過五言律詩,可以說是五律最早的拓荒者,對於唐詩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我們還是看看他的詩到底怎麼樣吧。

賜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這是李世民最傑出的一首詩,出自新、舊《唐書·蕭瑀傳》,《全唐詩》第一卷也有收錄,是李世民在貞觀九年贈給宰相蕭瑀的詩作。李世民寫這首詩送給蕭瑀,是為了表彰蕭瑀的兩大功勞。一個是隋煬帝的時候,蕭瑀不顧後果,一再勸阻隋煬帝徵高麗。蕭瑀因為直言極諫,惹怒了隋煬帝,結果被貶官。第二件事情,就是表彰蕭瑀不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重金,堅持在唐高祖李淵面前替李世民仗義執言。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首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是歷來傳誦的名句。"疾風知勁草"出自范曄的《後漢書·王霸傳》,原為光武帝劉秀讚譽王霸之言。後世遂用以比喻只有經過危難的嚴峻考驗,才能識別出誰的意志堅強。疾風,迅疾猛烈的大風;勁草,就是大風吹不斷的強勁有力的草。"板蕩"出自《詩經·大雅》中兩篇作品的名稱,《板》、《蕩》二詩譏刺周厲王無道,敗壞政局,後來即以"板蕩"代指混亂的政局或者動亂之世。動亂之時才能識別出誰是忠貞之臣。這是作為一個最高統治者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識人之術,具有一定的真理價值,而且這一聯也是非常工整的對偶句。

尾聯也是講述哲理的。勇莽的武夫怎麼能夠知道什麼是天下大義,只有具有智慧的人才能心懷仁德。這裡告訴讀者,只有忠誠還是不夠的,要智勇雙全,才算是有用之才。有勇無謀,莫言義;有智無勇,難施仁。這首詩既是對蕭瑀的讚賞,也是李世民對於人才的標準,那就是忠誠可靠,智勇雙全。這樣的標準是非常高的,放之古今皆可用。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過舊宅

新豐停翠輦,譙邑駐鳴笳。

園荒一徑斷,苔古半階斜。

前池消舊水,昔樹發今花。

一朝辭此地,四海遂為家。

這是一首工整的的五言律詩,頸聯和頷聯都是對偶句。初唐時代律詩尚在探索階段,作為皇帝的李世民,能夠在新體詩的初創階段達到這樣的水平,說明他對作詩是認真研究了的。

這首詩作於貞觀六年(632年),當時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這些律詩的拓荒者們可能還未出生。那時候作律詩的的只有王績等寥寥數人。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能夠作出這樣的詩,說明他是一位勇於接受新生事物,勇於實踐的具有創造性的詩人。尤其以他的身份,對於後來律詩的發展,絕對具有重要意義。可惜文學史家們對此視而不見,從來沒有人提過一句。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元 日

高軒曖春色,邃閣媚朝光。

彤庭飛彩旆,翠幌曜明璫。

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

霜戟列丹陛,絲竹韻長廊。

穆矣薰風茂,康哉帝道昌。

繼文遵後軌,循古鑑前王。

草秀故春色,梅豔昔年妝。

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

這首詩有點宮體詩的影子,但是卻顯示了一位政治家的胸懷和政治理念。"恭己臨四極,垂衣馭八荒"兩句,氣魄宏大,氣象不凡。"繼文遵後軌,循古鑑前王。"這兩句就是他的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在詩中的反映。說明他的政治理念不只是在嘴上說說而已,而是已經融入了他的整個生命之中,是深入骨髓的東西。最後兩句"巨川思欲濟,終以寄舟航。

"是說想要渡過大江大河,就必須依賴舟船的航行。不難從這裡生髮出他的名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因此,這一首詩可以看成是李世民對自己執政理念的一種詩化的表述。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經破薛舉戰地

昔年懷壯氣,提戈初仗節。

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

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

營碎落星沉,陣卷橫雲裂。

一揮氛沴靜,再舉鯨鯢滅。

於茲俯舊原,屬目駐華軒。

沉沙無故跡,減灶有殘痕。

浪霞穿水淨,峰霧抱蓮昏。

世途亟流易,人事殊今昔。

長想眺前蹤,撫躬聊自適。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薛舉是隋末的地方割據勢力的頭目之一。公元617年夏天,李淵與十八歲的兒子李世民從太原起兵,迅速南下西進,於十一月佔領隋朝首都長安,控制了渭水流域。當時,敵對的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佔據甘肅,稱秦帝,最早建都蘭州,後來遷往天水,號稱擁兵三十萬。薛舉趁李淵初進長安,立足未穩之際,派遣薛仁杲率兵攻打長安西路要塞扶風。當此之際,李世民毅然請纓殺敵。扶風一仗,薛仁杲望風披靡。第二年(618年)薛舉病死,李世民繼續進攻,於折樜城大破薛軍,薛仁杲投降,甘肅併入唐境。

這次與薛舉之戰,是新興的唐政權剪除異己,統一天下的最初的重要戰役,這一戰的勝利,為以後掃平佔據山西北部的劉武周、割據河南的王世充、佔有兩湖的肖銑等軍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首詩就是在天下太平之後,作者重經殊死決戰之地,對於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戰役的追憶,和對於眼前景物的感慨。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像這種慷慨激昂的詩篇,難道是六朝的陳後主之流可以寫得出來的麼?"心隨朗日高,志與秋霜潔。"這兩句也堪稱名句,宣示了詩人高潔的品行。"移鋒驚電起,轉戰長河決。營碎落星沉,陣卷橫雲裂。"這四句描寫戰爭,不輸於任何盛唐的邊塞詩人。這首詩雄放宏拔,頗見動感與力度,是李世民詩作中的優秀作品。

還陝述懷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

星旂紛電舉,日羽肅天行。

遍野屯萬騎,臨原駐五營。

登山麾武節,背水縱神兵。

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隋朝末年,李淵集團在關中,劉武周在山西,王世充集團在洛陽控制中原,竇建德盤踞在山東、河北一帶。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先平了劉武周,解決了後顧之憂,然後出函谷關,攻打洛陽,洛陽還沒打下來,竇建德就率兵來救,李世民分兵,一部分圍洛陽,自己親率幾千騎兵奔襲虎牢關。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當時的情況是李竇雙方實力懸殊,但結果是竇建德輕敵冒進,在虎牢關一戰大敗,竇建德被俘,唐軍回軍洛陽,王世充投降。這年李世民二十三歲,以劣勢兵力擊敗王竇,體現了卓越的統帥才能,奠定了唐統一天下的基礎。這首詩便是對當時戰爭的回顧。"

慨然撫長劍,濟世豈邀名。"是其中的名句,表現了李世民揮劍蕩天下,不為虛名所累的博大胸懷。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飲馬長城窟行

塞外悲風切,交河冰已結。

瀚海百重波,陰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層巒引高節。

悠悠卷旆旌,飲馬出長城。

寒沙連騎跡,朔吹斷邊聲。

胡塵清玉塞,羌笛韻金鉦。

絕漠干戈戢,車徒振原隰。

都尉反龍堆,將軍旋馬邑。

揚麾氛霧靜,紀石功名立。

荒裔一戎衣,靈臺凱歌入。

唐太宗李世民不只會作宮體詩,他還是一位名句疊出的傑出詩人

李世民的這一首詩,情景交融,冷靜凝重,頗有漢魏風骨,把邊塞的風情,以及當時人們是處於一個怎樣的環境,描寫的活靈活現,也正是這一種無比深刻的描寫,才使得這首詩,充滿了力量,也顯得非常的霸氣,彰顯了作為帝王的李世民的宏大氣魄。

綜上所述,李世民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詩人,是晚唐那些小詩人不可比擬的存在。文學史家們必須重新認識李世民詩歌的價值,及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要讓他的政治光芒掩蓋了他的傑出的文學才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