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製造如何瞄準浙江“精造”?記者在水泵龍頭企業當“學徒”

2019-04-17 07:24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趙靜 徐子淵 朱海兵 通訊員 吳敏力 毛海挺

井水淙淙甘冽心頭,河水嘩嘩灌溉稻田,漁船達達馳騁江海……泵,被稱為現代工農業的“心臟”。一臺臺無處不在、樸實無華的泵,其實有著異常堅韌而細膩的“內心”。

溫嶺市大溪鎮是“中國水泵之鄉”。104國道兩側,大小泵企錯綜林立。新界泵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新界人對待水泵,就像對待自己的‘心臟’一樣!”走訪之前,有業內專家告訴我們,新界泵業之所以能從大溪鎮數以千計的小作坊之中脫穎而出,成長為穩坐全國農業水泵“頭把交椅”的上市公司,靠的是對品質的極致追求。早在20多年前,為了向國內一流企業看齊,新界泵業就曾經一錘子砸了整整4噸零部件。而如今,為了向世界提供最好的水泵和水處理系統解決方案,新界每年都要安排年銷售收入的3%以上用於技術研發,已擁有國家專利400餘項。

以“品”為領、以“質”取勝,新界泵業是浙江製造推進品質革命的一個代表。日前,我們走進新界泵業,當了兩天的“學徒”,感受新界人一絲不苟的工匠精神,無處不在的創新理念。

浙江制造如何瞄准浙江“精造”?记者在水泵龙头企业当“学徒”

新界泵業生產車間。新界泵業集團供圖

最“無情”的檢測員——

“進出口”關都要守,還得靠萬無一失

6時30分,鬧鐘響起。

7時20分,準時到辦公室,提前開始一天的工作。

31歲的陳貝,是新界泵業實驗測試中心辦公室主任。他到實驗測試中心已經7年,養成了幾乎雷打不動的上班習慣。

陳貝的工作有些特別,既是原材料檢測員,負責採購的“第一道關”,又是質檢員,負責實驗測試新產品質量的“最後一關”。

“有同事開玩笑說,我們是公司裡最‘無情’的部門,什麼都是實驗說了算。”陳貝笑了笑,拎起一隻分公司製造的水泵樣機走了出去,我們也幫忙拎了一隻,樣機看看小巧,實則挺沉。

一路走過,陳貝向我們介紹起一個個實驗室,一共有16個。“實驗事無鉅細,像一根電纜線,就得通過絕緣效果、抗老化等多種性能測試。”陳貝邊說邊將樣機放置在擺管淋雨實驗裝置檯面上,設置好噴水參數後,開始對水泵進行全方位猛烈噴射。

這個環節的測試約需10多分鐘。“最長的環節,是B級電容實驗,需要一千個小時。”陳貝對我們說,水泵的工作環境一般都比較惡劣,對防水、絕緣等性能要求非常高,每一道關都必須把牢,不能有絲毫閃失。

防水測試一結束,陳貝小心翼翼地檢查起來。打開泵殼後,他用手慢慢摸了一圈,說有一點潮。我們仔細一看,果真如此。

“這說明密封方面有缺陷。”他隨手就拍了一張照片,把測試結果發給分公司,要求及時改進。

陳貝和同事們的“無情”,在同行中也是出了名的。他打開電腦給我們看,98份自制的實驗指導書面面俱到,小到螺栓螺釘、漆包線,凡是涉及的採購材料,都有一份專用的檢驗指導書。

陳貝還告訴我們,如果新增供應商,新界泵業不僅會派出採購人員,還會派出技術人員、品質檢驗人員、生產人員一同前去,只要有一人不同意,這一供應商就不能作為採購對象。

我們不由感慨,也許正是這種把關的“無情”,才換來國際一流的產品抽檢合格率。

浙江制造如何瞄准浙江“精造”?记者在水泵龙头企业当“学徒”

新界實驗測試中心員工陳貝向本報記者(右)介紹水泵測試。 通訊員 毛海挺 攝

最“苛刻”的操作員——

跟自己較真員工,才是真正好員工

“與傳統的昨天告別,向規範的未來邁進”“做無差錯能手,向國際化邁進”……

走進新界泵業的生產車間,一切都顯得整潔、有序,工人安靜、專注。看著一條條標語,我們不由自主地整了整身上穿的灰褐色工裝,生怕自己與這種氛圍不協調。

下午跟班學習的“師傅”,是大學本科剛畢業不久的年輕人,名字叫張龍,Q10生產線線長。

“這條組裝生產線,有9道工序。”張龍帶領我們巡視他的“領地”,一臉的自豪。

流水線上的工序,大多已實現自動化操作。好不容易發現有一個套密封圈的“手工活”,我們就自告奮勇想上去練練手。

那是一塊巴掌大小的圓形鐵片,拿在手裡有些重,鐵片內側有個凸起的地方,套上密封線圈就可以了。

“這不是很簡單?”我們自信滿滿地拿起來就套,誰知套了四回才套準。結果張龍笑了笑,仍搖搖頭。他把密封圈重新分開,乾脆利落地再一合,告訴我們,這樣才可以。

“別看套密封圈很簡單,套的過程必須準確無誤,稍微有些扭動,密封性就可能受影響。”別看張龍的手法如此熟練,但他其實也是到生產線上才半年多的新手。

張龍畢業於攀枝花學院,是自己主動申請到一線的。“這半年來我學到了很多。這裡的每位師傅,技術都是棒棒的。”名義上,張龍是14位流水線操作員的線長,但他尊稱操作員為師傅。

新界泵業對產品質量實行全員、全流程把關。“因為質量與每個人的業績掛鉤,所以大家對自己要求十分苛刻,早就練就了火眼金睛,有什麼問題,一看就知道了。”張龍告訴我們,為鼓勵員工崗位創新,公司每年還拿出400萬元,用於獎勵那些有利於提高質量、改善工藝、利於節約的好點子,根據貢獻大小獎勵,上不封頂。

在生產線的最後一道工序邊上,有一塊電子提示板。上面顯示,截至下午15時07分,Q10線訂單量完成280個,合格產量280個,合格率100%。張龍說,每天下班前,只有確認“100%”,大家才會安心離開。

新界泵業特別重視新型骨幹人才的一線培育。“目前,公司75%的核心骨幹人才,都是企業自己培養的。”新界泵業人力資源中心總監張宏告訴我們,他就是進新界泵業工作的最早一批本科生之一。

最“失意”的質檢員——

企業就是一個家,需要全家人呵護

次日上午,我們跟班學習的是位老師傅。她叫滕玉素,今年59歲。

早上6時起床,吃了一個自家做的番薯粽,她便騎著電動車從山後村出發,7時到公司,距離上班還有半小時。

“我1986年就來了,很多員工叫我阿婆。”滕玉素說話爽直熱情。

滕玉素是一名質檢員,也參與日常巡檢和組裝。“以前什麼都幹過,哪裡用得上我,我就去哪裡。”今天,她在組裝車間Q5線負責深井泵的組裝和檢驗。

體驗之前,陪同我們參觀企業的行政部員工滕工就告訴我們,新界泵業的員工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大家都把企業當成了自己的家來愛護,沒有分內分外之分。剛踏入這幢纖塵不染的新大樓時,滕工看見樓梯上有一片指甲蓋大小的紙片,就很自然地彎腰撿了起來……

“新界就像我的家一樣。退休了在家裡沒什麼事幹,敏田就讓我回來了。”滕玉素嘴裡的“敏田”,正是新界泵業的當家人許敏田。

滕玉素幹起活來的麻利勁兒,一點也不輸給年輕人。只見她隨手拿起一個金屬網罩,彎成圓弧罩在泵體與電機的銜接處,將螺釘放在孔眼上,手握氣槍一摁,幾次短促的蜂鳴聲後,網罩已緊緊貼合泵體。

我們嘗試了一番,左手摁住已經彎曲的金屬網罩,並將螺釘對準網罩和泵體的孔眼,可是螺釘老要往下掉。滕玉素見狀幫忙摁住了網罩,我們才騰出右手來將螺釘嵌在氣槍鑽頭上。可一握住氣槍,“嗡”的一聲響起來,心裡就忍不住發怵,螺釘又掉了,試了好幾次才成功。

“看著簡單,其實也不簡單啊。”我們感慨。

滕玉素笑道:“在車間,什麼都得用心花時間練,才能做好。”

9時30分,有10分鐘的休息時間,滕玉素與我們拉起了家常。

“我剛來時,廠裡只有二三十個工人,那時候還叫‘溫嶺市照洋家用電器廠’。當時溫嶺做泵的作坊不多,也沒這麼多的規範、這麼好的環境,到處都是黑漆漆、溼嗒嗒的。像螺桿泵配螺桿這種精度要求很高的活,也全憑經驗手感,眼一眯就做。”滕玉素感慨說,“許總剛從部隊回來的時候,看不慣這些,就自己蹲到車間裡,跟著學技術。”

“熟悉了生產線上的一整套技術後,許總就下狠手了。”滕玉素回憶說,那一天,許敏田將所有員工召集在一起,當面用一把大榔頭把一批價值6萬多元的零部件砸了。最後,整整4噸零部件全部當廢品賣掉。“當時整個廠的年銷售額也就20萬元,而這批零部件與其他廠的比起來,質量已經算很好了。但許總說,我們不能跟差的比,要比就得跟國內一流、國際先進比。很多人當時感覺許總有點異想天開,但還是被他的決心震撼到了,從此誰都不敢有一丁點含糊。”

這帶來了一個有趣的現象。質檢員這個在很多企業不可或缺的崗位,在新界泵業,卻可以說是最沒有存在感了。“若等到最後質檢發現問題,就說明前面的環節沒做好。所以我們要求每一道關都必須把牢,最終目標是沒有專職的質檢員。”

自律,成為一種自覺。這些年,新界泵業產量以年均11%左右的速度增長,連續12年農用泵產銷量全國第一,成為全國泵業的領軍企業。2010年,新界成功登陸A股市場。

浙江制造如何瞄准浙江“精造”?记者在水泵龙头企业当“学徒”

本報記者跟新界老師傅學習泵的組裝。通訊員 吳敏力 攝

最“折騰”的技術員——

不經歷八十一難,不可能取得真經

每年,新界都要安排年銷售收入的3%以上用於技術研發。一月中旬,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部門聯合發文,公佈了2018年(第25批)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名單,全國共有111家技術中心、7家分中心入選,新界泵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名列其中。

早在1984年就成立的技術中心,是新界泵業崛起的核心動力所在。目前,技術中心擁有科研人員226名,博士及高級職稱16名,碩士及中級職稱49名。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66項,其中國標26項。

我們體驗的最後一站,就放在這個最神秘的部門。

我們的“師傅”是開發部三部的孫濤,負責深井泵的結構設計。他今天的任務有三項:4SPm流量擴展原型機會籤,高速淬火軸料進展跟進,3SPm流量擴展可行性文件準備。

“我們實施項目小組制度,一人牽頭,其餘成員協助。每一個新產品從誕生到流入市場,都要經歷可行性分析報告、原型機會籤、壽命試驗、小型會籤、批產5個環節。具體時間可長可短,視項目的複雜程度不一而足。”由孫濤牽頭的一個項目上午剛完成原型機會籤,他拿出產品測試報告,我們拿尺量了一下,整整有2.2釐米厚,“接下來還有好多道關要闖呢。”

到了專門為研發服務的試驗車間,孫濤一把攬住組裝員工的肩膀,向我們介紹:“這兩位師傅是專門負責組裝的,我們是‘戰友’。”

接著,他指了指檢驗區的電腦屏幕說:“新界採用統計過程控制軟件,每一個零件的品質都可追溯。”

在試驗區,無數臺水泵正在進行壽命試驗,水聲嘩嘩,如同激越的樂章。孫濤蹲下來,指著其中兩臺說:“這兩臺水泵的型號是一樣的,一臺24小時頻繁運轉,另一臺每15秒啟動停止,這種運轉狀態的測試要持續兩個月時間。”

“通過後,還要進行泥沙試探、極端情況下試驗等,‘殘酷’程度都快趕上西天取經九九八十一難了。”他邊走邊說,“等全部通過之後,才會進入小型會籤階段,給商家試用。試用六個月合格後,才進入批產階段。”孫濤說,他到新界泵業已有兩年,還沒有遇到過小型會籤後出問題的例子。

2018年,孫濤先後參與了5項重大項目,光產品研發三部申請的國家專利數就達到20個。截至目前,新界擁有國家專利400餘項,公司海內外水泵自主品牌率近90%。

新界泵業曾經提出的一個口號:“隨便從庫房提一臺新界水泵,都是好水泵”。而如今,從孫濤的電腦桌面上,我們看到了他們的新雄心——

“我們的使命:為世界提供最好的水泵和水處理系統解決方案,讓人類享受高品質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