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除了“躲貓貓”還可以這樣玩兒!

前兩天大寶二寶媽問我:”你上班他倆哭嗎?你是怎麼和他們說上班這個事情的?我們家這兩個孩子,前一天晚上說的好好的,明天媽媽要上班,不能哭啊!一到早上要走的時候就變卦,哭著不讓走?這可怎麼辦?“

產假到期很多媽媽需要重返職場,所以和孩子的分離大概是每個職場媽媽會遇到的問題,你是如何解決的呢?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我在這方面的經驗。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除了“躲貓貓”還可以這樣玩兒!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嬰幼兒因與父母等親近照顧者分開而產生的不安、焦慮的情緒。這是因為在嬰兒的孕育過程中,懷胎十月居住在母親的子宮裡,甚至出生的時候他仍認為自己與母親是一體的,所以當嬰兒有一天意識到自己與母親是會分開的,便會產生不安的情緒。

通常表現為哭鬧、情緒低落,如果嬰幼兒的分離焦慮沒有得到恰當的處理會導致孩子安全感下降,無法信任他人,專注力下降,無法專心的遊戲,影響身心健康。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除了“躲貓貓”還可以這樣玩兒!

關於分離焦慮,我們需要從孩子的不同月齡來考慮這個問題:

5-18個月: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無法進行遊戲或者講故事,在他們的世界裡覺得:媽媽去上班,就消失了,所以媽媽的離開會引起孩子的焦慮。孩子五六個月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孩子刻意的玩兒”躲貓貓“的遊戲,把紗巾或者書或者雙手擋在自己的面前,然後揭開,和寶貝說”媽媽在這兒“,等孩子大一些,可以有意把他熟悉的玩具藏起來,然後帶著寶貝一起去找到它,告訴孩子“玩具就在這裡”。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除了“躲貓貓”還可以這樣玩兒!

這樣簡單的小遊戲可以幫助寶貝建立“客體永存”的概念,客體永存是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來的,它是指即使一種物體不在眼前,也可以在頭腦中保持其形象的能力。皮亞傑在對他自己的孩子的行為進行研究時提出了這個概念,客體永存性的獲得是兒童早期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標誌著兒童從侷限於當時當地的身體動作中解放出來,認識到物體的位置轉換和永久存在性。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除了“躲貓貓”還可以這樣玩兒!

當孩子建立“客體永存”的概念之後,媽媽或者其他照顧的短暫離開,孩子的認知是這樣的:媽媽雖然離開了,但她是存在的,她還會回來的。當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孩子的分離焦慮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

18-24個月:講故事,幫寶貝說出心裡的情緒。

其實這個辦法是來自我偶然聽到的一個繪本故事:一隻小浣熊長到三歲要去上幼兒園,幼兒園裡有很多好玩兒的玩具和小夥伴,小浣熊也很喜歡去幼兒園,可是當他去幼兒園的時候就見不到媽媽了,他又很難過。這可怎麼辦呢?媽媽和小浣熊一起想了個辦法:媽媽每天給小浣熊一個手心之吻,媽媽把媽媽的愛吻在小浣熊的手心裡,當小浣熊在幼兒園想媽媽的時候可以張開手掌,看看自己的手心,用手摸摸自己的臉,就好像媽媽就在自己身邊一樣……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除了“躲貓貓”還可以這樣玩兒!

當我第一次給兩個孩子講這個故事的時候,他們聽得認真極了,意猶未盡的感覺,於是我接著故事說下去

”媽媽每天要離開你們去上班,媽媽心裡也很難過,這可怎麼辦?“

”吻,吻“兩個孩子說

”那以後媽媽去上班的時候你們給媽媽一個'手心之吻'可以嗎?這樣媽媽上班的時候想你們了可以張開手心,用手摸摸自己的臉,就好像你們就在媽媽的身邊。“

兩個孩子開始給我”手心之吻“,我說:”嗯,這樣感覺好多了,沒有那麼難過了。寶貝們,媽媽每天去上班的時候你們是不是也很難過?“

兩個孩子點頭。

我說:”那以後媽媽也每天給你們一個'手心之吻',吧,你們想媽媽的時候就張開手掌,看看自己的手心,用手摸摸自己的臉,就好像媽媽就在自己身邊一樣……“

兩個孩子說:”好“

就這樣,”手心之吻“成為我們家的一個”暗號“,甚至當孩子的爺爺奶奶晚上要回家的時候兩個孩子都會喊著要”吻!吻!“。

這樣的做法比較適合18個月以上,理解力強一些的孩子,開始的時候孩子可能不是很理解故事的內容和意義,所以我會把這個故事作為睡前故事,反覆地講,講了大概半個多月,幫助孩子熟悉內容和抒發他們心裡難過的情緒。

休息兩天之後的分別對於孩子來說又是一個挑戰,孩子當然希望爸爸媽媽每天都是週末可以陪著他們,所以每當這個時候我會耐著心再講一遍”手心之吻“的故事,然後說:“媽媽給你一個'手心之吻'好嗎?”然後和孩子們愉快的告別。

24+個月:

隨著孩子的理解和認知能力的提升,幫助孩子抒發情緒的形式可以越來越多樣化。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除了“躲貓貓”還可以這樣玩兒!

用”遊戲“的方式來幫孩子抒發不捨的情緒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有一天臨上班前的時間較多,我坐在墊子上和孩子們玩兒積木,兒子突然說自己要去上班,我開始沒有反應過來,我說:”好,注意安全。”兒子在家裡轉了一圈,說:“寶寶回來。“如此重複三四次之後,我也突然意識到這是孩子在上演我們每天離開他的情景呀,那我應該像他一樣表現出難過不捨才對。於是當他第五次說要”上班“的時候我抱著他很難過的說:“不要走,不要上班”然後假裝哭了起來,沒想到兒子高興地哈哈大笑……後來這個遊戲重複了十多次,每次我都“哭”得“撕心裂肺”,表現出很難過的樣子,兒子則開心地哈哈大笑,那天早上我去上班的時候,兩個孩子輕鬆的和我說再見,我知道他們的情緒在遊戲中得到了釋放。

自從“發明”這個遊戲之後,只要我和老公在家,孩子們會隨時在家裡“上演”,有時候我們哭得很難過,孩子們也會模仿我們的話說:”星期六,不上班,陪你“我們會說:“那太好啦,媽媽好開心。”

如何處理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除了“躲貓貓”還可以這樣玩兒!

其實開始和孩子分別的時候,婆婆總是會想辦法讓孩子看不見我,讓我“偷偷地走開”,但是我覺得如果我是孩子的話會覺得這樣很可怕,媽媽是突然消失的,而且我認為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學會分離也是他們成長過程中要面對和學會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希望用一些更好的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你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歡迎與我分享。除了這些小遊戲,爸爸媽媽也要注意平時專心的多陪孩子玩耍,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安全感的根基。

好,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對你有用~我是發憤的米米,一對25個月寶寶的雙胞胎媽媽,還是一名早教指導師,我的slogon是:“為了給孩子們更好的愛,和孩子們一起成長!”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攜手前行~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點贊、留言、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