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老人晚年認字出書 網友:每個字都直戳人心

78歲老人晚年認字出書 網友:每個字都直戳人心


78歲老人晚年認字出書 網友:每個字都直戳人心

1

60歲時才學會寫字,76歲時出版第一本書。日前,“傳奇奶奶”姜淑梅所寫的《亂時候,窮時候》一書,在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著名作家王小妮甚至稱她為中國“最後的講故事的人”。

老伴去世後學認字

如果沒有1996年的那場車禍,我們不會看到這樣一本奇書。

那一年,老太姜淑梅和丈夫回山東老家,在秦皇島出了車禍,老伴不幸去世,當時姜淑梅虛歲60。一起生活了42年,老伴忽然離世,對姜淑梅的打擊很大。兩位老人有六個兒女,小女兒張愛玲看到姜淑梅整日滿臉哀容,覺得這樣不是辦法。作為曾經上過魯迅文學作家班的青年作家,張愛玲決定教母親姜淑梅認字。

老太太一邊給女兒帶孩子、照看生意、做家務,一邊開始學認字,街上的牌匾、廣告、說明書都成了她的教材。幾個月以後她就能讀一些幼兒故事了。

真正動筆,卻已經是2012年6月底了。女兒把單位打印了一面的廢紙拿回家,給姜淑梅一支鉛筆、一塊橡皮。姜淑梅就開寫那些她時常對兒孫講起的老故事,寫她在兵荒馬亂或者缺衣少食的時代經歷的傳奇和艱辛。老太太一開始拿起筆,總是哆哆嗦嗦握不住,練習了幾天才“橫平豎直”。

得知母親寫作的消息,平時不苟言笑的三兒子哈哈大笑。但是姜淑梅暗下決心學好寫作。一段段昏黃的回憶變成了一篇篇精彩的故事。寫到有關親人的動情處,她入了神,對女兒張愛玲說:“我覺得你姥娘、姥爺和大舅、二舅,他們好像都還在,沒覺得他們不在了。”

“寫的都是真事”

“我一寫就勾起來一個一個的老故事,寫完我女兒說我寫得好。然後她就把這些故事打電腦裡了,有個我女兒認識的人讓我們給《讀庫》投稿,我閨女投了1萬3000字,發表了,還給我寄來3000塊稿費。然後圖書公司看中這個書,要給我出。”姜淑梅說。

姜淑梅的作品最早於今年4月起刊於《讀庫》,並且很罕見地在半年內刊登了兩期,另有部分文字陸續刊於《新青年》《北方文學》等。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文章面世後,好評如潮,贏得了很多“薑絲”,一些外地讀者甚至前來慕名登門拜訪,甚至有人自己朗讀,用手機錄下來,將其做成有聲書,給母親聽。網友們評價“每個字都‘釘’在紙上,每個字都‘戳’到心裡”,“草根小民親筆書寫的亂窮中國史”等。

今年10月,姜淑梅的第一部作品《亂時候,窮時候》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亂時候”指的是解放前戰亂不斷的時代發生的故事,“窮時候”則是建國後經濟還沒起飛時的一段時光。她從一個普通老

百姓的時代,展現了一段平民視角的歷史。

“我寫的都是真事”姜淑梅強調。確實,書裡有些故事在今天看起來多了一些離奇的色彩。比如在《鬧黃皮子》的這個故事裡,她講的是在黑龍江曾經碰到過多次的黃鼠狼上身的事情。每一次黃皮子上了誰的身,誰就又哭又鬧又笑又唱,總之就是各種不正常,有時候能一鬧鬧一宿,天亮時一點勁兒都沒有了。

著名作家王小妮為此書作序,她在序言中寫道:“《亂時候,窮時候》是我見到的第一本純正的‘聽老人講故事’的出版物。可以想象,類似的講故事的人將越來越少,因為他們存在的鄉土已經面目全非,他們也許成了最後的講故事的人。”

已動筆寫第二本書

對於姜淑梅來說,把一生一世的事兒寫在紙上,真是太高興了。不過,在寫“捱餓那兩年”的時候,回憶起那段苦痛的饑荒日子,她寫著寫著就會心裡難受,寫了好幾天就是寫不下去。女兒勸她:“你寫吧,寫出來就放下了。”她繼續提筆,用簡單質樸而又生動傳神的語言,記錄那些密封在心裡的陳年舊事。

在寫作過程中,她有很多字要邊學邊寫,所以經常翻開女兒製作的生字本反覆辨認;老記不住標點符號怎麼用,看了莫言的幾部小說後,只使用三種標點符號:問號、句號和實心點;用不慣“不亮堂”的書桌,把果箱放到腿上或是抱著沙發枕墊就開寫。“一開始,一天寫了兩句話,問了好幾個字。後來一天能寫一行了,再後天一天一行半了。現在要是寫得順,一天能寫1000來字。”姜淑梅說,“我現在正在寫第二本書,7萬多字了。這些民間故事都是聽來的,沒有親身體驗。”張愛玲告訴記者,出版社已和母親約了第二本書。

談及以後在寫作上的打算,姜淑梅說:“只要活著,一年就要出一本書,愛好上了吧。”

據悉中央電視臺《夕陽紅》欄目也與姜淑梅聯繫,拍攝製作了一個時長約15分鐘的專題片。

檔案

1937年生於山東省鉅野縣,她家的成分是地主,大哥是黃埔軍校13期畢業的軍官,新中國成立初,姜淑梅還背上了因為有“海外關係”而帶來的沉重壓力。上世紀60年代,她跑盲流到黑龍江省,做了20多年沒有正式身份的“家屬工”。她早年讀過幾天書,她種過地、逃過荒、避過兵禍,經歷過戰亂、饑荒的年代。

78歲老人晚年認字出書 網友:每個字都直戳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