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貴: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要從“學歷”變為“學習力”

师说 | 李希贵: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要从“学历”变为“学习力”

师说 | 李希贵: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要从“学历”变为“学习力”

“在基礎教育階段,讓孩子內心埋下種子,有一天會發芽、開花、結果”

時代發展太快,一些不常常接觸孩子的人,往往擔心這一代孩子“壞了”,這一代青年人不行了。也有很多同志越想越害怕,越想越擔心,孩子都不行了,我們這個民族怎麼辦。

其實,我們現在的孩子很好。我每天都和孩子們在一起,我可以作證,他們的規則意識、法律意識、環保意識、資源意識、生態意識,包括責任心、使命感,都比我們年輕時候好得多。

講兩個故事。

一位從十一學校畢業考入清華大學的大四學生,今年九月份來學校找我,說討論一下她未來的職業規劃。過去她一直想成為一名律師,不過她經過兩年來對環保問題的關注,決定報考公共關係管理專業碩士,再出去讀博,希望今後進入國家的重要智庫做研究,致力於與環境保護相關的工作。我聽了之後很欣慰。

她還講述了她在十一學校上初二的時候,我送了她一本書,並在扉頁上提了一句話:希望她志向高遠,心懷天下,多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做一些事情。沒想到初二埋下來的種子竟然生根發芽了。

還有一位是十一學校四年前的一個畢業生。她在進入北大的時候作為唯一的優秀畢業生代表在開學典禮上講話,畢業的時候也是唯一的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講話。她在北大三年讀了三個本科學位:

政治學、哲學和經濟學。她本來想出國深造,但是她在大四這一年,看到了我們國家在環境保護、生態文明方面的決心和力度,她決定改變自己的志向和職業規劃,放棄了牛津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名校的offer,從事她幼小時候的夢想——動物保護。

這個孩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志向呢?她在十一學校6年的時間,組建了很多社團,參加了很多社區活動,這一系列的體驗使她內心感覺到幸福,感覺到成就感,她嚐到了為別人付出、為別人服務的那種感覺。

孩子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正是基礎教育階段為他們埋下的種子,未來它會生根、開花、結果。

教育者要著眼未來,人類文明是教育和技術的賽跑

师说 | 李希贵: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要从“学历”变为“学习力”

相比從前,中國的教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比十年前、二十年前的教育,我們的教育確實有了巨大的提升。再橫向比較一下,與周邊國家相比,我們進步的速度很快。

我講一個觀點:人類文明是教育和技術的賽跑。當教育奔跑的速度能趕上或者超過技術的時候,人們在學校學的知識、技能可以應對技術帶來的社會進步時,人們就比較平和從容;反之,則會顯得焦慮。

我們回憶一下。18世紀的英國,當蒸汽機出現的時候,全社會慌了,給整個英國帶來很多年的焦慮。過去人們覺得在學校裡只是學學知識,學學文學,比較開放一點的學校學學歷史就行了。科學、技術都是雕蟲小技,不能登大雅之堂,學校裡萬萬不能學這些東西。

但是蒸汽機帶來的社會改變,使人們感覺到僅僅學哲學、文學,走出學校沒法應對蒸汽機帶來的社會生活和工作的變化。

終於,人們突破了自己,把科學作為課程引進了學校。

19世紀,電動機又出現了。電動機的出現使整個歐美世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什麼?因為電動機的出現,尤其是電的出現,使技術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細胞,無孔不入,這時候人們感覺到僅僅靠過去的經驗無法應對世界。

在此之前,上學是少數人的事,大部分人都不上學,包括很多皇宮貴族的孩子也不上學,他們就在家裡請一個老師,學學《聖經》、哲學就可以了。但是電動機的出現,技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細胞,使大家感覺到不上學無法應對未來,所以教育就出現了大量的跨界,變成了多數人在上學。而教育普及就是從這個時候提出的。

今天,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數字技術和人工智能,對生活和工作的侵略遠遠比前兩次大很多倍。那麼這樣的挑戰、變化,怎麼不使我們的社會和家長焦慮呢?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包括它對整個社會的衝擊,使我們意想不到、突如其來。

有些人預測說再過20年時間,60%的崗位會消失。有些人不信,但是有時候這個變化比我們的預測還大。二十年的時間對這個社會的改造就能達到鉅變,不可想象。

我們要幫助學生,實現從學歷到學習力的轉變

师说 | 李希贵: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要从“学历”变为“学习力”

事實上,我們現在學的課程遠遠落後於我們的這個時代。既然我們在學校教給學生的知識馬上就淘汰了,那我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麼?我想,我們就是要實現從學歷到學習力的轉變。

過去,我們學了什麼知識就具備什麼學歷,我們拿到畢業證書就可以找到合適的工作。今天已經不是了,你有沒有通過學習知識培養出你的學習能力,以應對未來你終身學習的崗位;未來不管碰到什麼新的技術、新的行業,你能不能立刻進入角色。

我發現,很多優秀的人都有著很強的學習力。他們換了很多崗位、很多領域行業,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每當換一個崗位、換一個行業,他們都能夠很快適應,並且很快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這也和他們的學習有關,他們靠“學習力”這個殺手鐧闖天下。

那麼學習力來自何方?學習力只能來自學習本身。

你把學生弄進教室,一個勁兒給他灌,耳提面命,他能有學習力嗎?他一輩子都不會有學習力。只有給他時間、空間、自由,他才能真正培養出自己的學習力。我為什麼不斷地和朋友說,

小孩成長三件寶,讀書、玩伴和樂高。就是因為這些方式容易給孩子空間、時間,是最終培養他學習力的方式。

提供特定年齡適合的書特別重要

师说 | 李希贵: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要从“学历”变为“学习力”

怎樣提供特定年齡適合的書特別重要。有的家長說,我家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我說你叫孩子讀什麼書,我一看壞了,我們家長現在帶著孩子到書店去,一買就買提高成績的書、馬上見效的書、他不喜歡的書,所以,孩子不是不喜歡讀書,是不喜歡家長給他推薦的書。

有一位語文特級教師,他說他的小外甥就是不喜歡旅遊,你知道為什麼嗎?他說旅遊回來就得寫遊記。你這樣要求孩子,那肯定不行。像今天開會,回去就讓你寫3000字的觀後感,那你肯定就不來了。

我們不願意這樣,那我們憑什麼要求孩子這樣呢?他讀書讀得多了,你不叫他動筆都攔不住他。他讀書讀到一定程度就迸發了。所以,怎樣找到適合孩子特定年齡的書是我們老師和家長們的責任。

怎麼讀書你基本上不用管他,但是我們往往在這個地方缺乏遠見。一歲的孩子應該學習嬰兒畫畫,兩三歲的孩子學習娃娃畫畫,四五歲學習幼兒畫畫,小學之後學的是兒童畫畫。現在有些家長恨不得一兩歲就給孩子學習兒童畫畫,反倒傷了胃口。

包括繪本,一兩歲的孩子應該是以家為範疇的,爸爸媽媽、香蕉蘋果等這些;兩三歲才開始社區、幼兒園、郵電局、超市等;五六歲開始面向社會。同樣是繪本,它也一定要這樣設置。因為孩子正處在關鍵成長期,半年就能差很多。

還有些文章老師覺得優美,孩子覺得一點都不美。我每次聽課都讓孩子們排序,你最喜歡的課文是哪篇,最不喜歡的課文是哪篇,朱自清的《春》總是排倒數第一,因為這個課文是在五年級,五年級的孩子怎麼能喜歡散文呢?他們喜歡的是歷險記,二十多套歷險記他百看不厭,這就是我們怎麼選擇適合孩子看的書。

讓孩子在互動交流中培養能力

师说 | 李希贵: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要从“学历”变为“学习力”

現在社會有很多獨生子女,獨生子女最大的缺失是什麼,就是品格。品格永遠教育不了,必須是靠自己的體驗內化。

比如,有些孩子在家裡跟爺爺下棋,每一次都是爺爺輸,怎麼能培養他的抗挫能力呢。什麼叫挫折教育?挫折教育就是必須讓他輸了,他才能知道輸了沒什麼。

為什麼要玩伴?我們要讓年齡差不多的孩子在互動、交流合作中,甚至是處理衝突的過程當中,學會很多能力,培養很多情感。

特別是處理衝突、解決矛盾的能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沒有兩個孩子的家庭,就要找同學、社區、同事幾個差不多的孩子,給孩子們一個自由的時間,每一天、每一個星期有幾次,這遠遠比上培訓班更加重要,上一輩子培訓班也培養不出這種能力來。

給孩子帶有體驗性、

互動性的益智玩具

有些孩子的玩具,上一個發條就飛了,裝一個電池就能跑了,我建議家長們不要給孩子買這種玩具。這種玩具只能把孩子培養成一個旁觀者,必須得讓孩子參與創造。樂高就是這種玩具的代表,我們也有好多國產的這類玩具。

還有,怎麼方便孩子們成長,這就需要打破學校邊界,形成新的學校形態,這是一個更大的問題。

拓展閱讀

我們怎麼通過全社會的參與,來形成各種形態的學習型組織?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曾說過:小學要開心,到了中學階段要活心,到了大學、研究生階段要靜心。教育如何改革才能達到三個“心”的效果?

小學的開心、中學的活心和大學的靜心,確實符合我們教育的規律。

小學怎麼開心?除了我們的課程本身更加符合孩子這個特定年齡階段的認知規律,我們還要釋放出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他有個快樂的時光。

中學的活心,事實上是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把自己打開。

到大學的靜心,就是學生已經通過基礎教育找到一個本來的自己,踏上了一條符合他成長道路的路徑,這個時候他就可以潛心去鑽研。

這樣一個目標,這樣一個教育理想,說實話我們整個教育系統確實做了大量的努力。下一步,我們改革的方向就是陳部長提到的‘全面施工、內部裝修’。這個內部裝修,最重要的是在課程體系上,怎麼通過可以允許學生選擇,讓每一個學生髮現自己的潛能。

我們的教育,過去更多的希望按照我們的意願,把學生塑造成什麼樣的學生,我們不太特別留心學生的意願。

但今天,我們在建設一個以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的現代國家的路上,就特別需要那些在某一些領域有個性、有專業甚至要痴迷於這個方向的青年。這個時候,我們能不能通過我們教育的轉變,通過課程體系的完善,來幫助每一位學生找到他自己,發現他自己,喚醒他自己,最終成為他自己。

师说 | 李希贵: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要从“学历”变为“学习力”

現在十一學校,今年9月份開學,全校4359名學生,就有4359張課表,每一個學生通過學校開發的268個學科課程、30個綜合課程和70個職業考核課程,形成了不一樣的學習路徑和成長路徑。

另外,這樣一個試點改革,從今年的高考志願填報這樣一個視角我們也看到了希望,五年前我們的學生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大概有80%的學生聚焦在20%的熱門專業。今年十一400多個學生參加高考,他們報考的志願,第一專業統計了一下,涉及到80%的大學專業領域。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就是我們的學生慢慢找到了他自己,慢慢喚醒了他自己,慢慢開始走向了更加適合他未來潛能的專業之路,這是我們感到非常欣慰的。”

新高考改革到底帶來哪些挑戰?第一個挑戰,是人才觀的認識。我們過去把孩子一分為二,一部分文科,一部分理科。今天當我們把20種組合在學校裡形成的時候,每一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成長路徑的時候,我們要怎麼來衡量、評價、看待我們的學生?什麼樣的學生是真正的人才?所以這個人才觀必須要重新定義。

第二個挑戰,是對我們的老師,就是路徑依賴的挑戰。過去的教育過程當中,行政力量相對比較多一點,你有什麼事,我們喜歡通過管理的方式。今天,走班上課帶來的行政力量相對淡化,師生關係比較平等,這個時候,我們必須用大量的教育智慧、教育藝術來跟學生平等對話。

這對我們來說還是很大的挑戰。

未來20年60%職業面臨消失,學生需要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線

目前這種大面積的學生參加社會補課,確實無論是從孩子的成長,還是從學校的教學秩序,都有一些不良的影響。這種現象我們不能簡單來談,他覺得從教育自身也要反思。

儘管我們在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推進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客觀還是存在的。所以在學區內、區域內實現教育的均衡,在過程和結果上實現教育的公平,我們還需要很多的努力。

“這樣一種社會焦慮產生的背景我們也要認真分析,只有找到原因,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人類的文明,事實上就是教育和技術的賽跑。當我們的教育能夠趕上技術的進步,整個社會就會比較順暢,氛圍就會比較祥和,大家比較淡定。

但是當有一天技術帶來迅猛發展,出現了重大突破、帶來了重大進步的時候,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是對我們做教育來說卻帶來重大挑戰。

人們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對經過什麼樣的教育來應對未來的工作和生活,心中沒有底數,這個時候就會產生社會焦慮。

今天以計算機為基礎的信息技術、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出現,這一輪的挑戰遠遠超出過去兩次技術進步。所以我們發現,我們的家長就感覺到,我們怎麼應對不確定的明天?未來二十年的時間,會有60%的職業要消失。

我們今天用學校裡12年時間學習,或者加上大學4年時間學習,然後工作,把人生分成工作和學習兩段,已經不行了,沒法應對變化的未來了。但是到底我們應該怎麼辦?

所以這次十九大報告提出來,要加強網絡教育,這是黨和政府的報告裡第一次提出來網絡教育,僅僅靠現行的傳統教育沒法應對未來。

我們怎麼通過全社會的參與,來形成各種形態的學習型組織,使我們的學生、一代一代的青年找到一次一次的起跑線,而不要僅僅把學校當作起跑線;找到一個一個不一樣的學校,這樣知道人生不是先做好了教育的準備再去工作,而是終身學習。

“建設一個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國家,可能下一步是一個非常需要思考的問題。”

來源 | 京師書院BigDate

作者 | 李希貴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師說 | 名校長柳袁照:別讓教師不像“教師”!句句鞭辟入裡

師說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為師的10條警醒,與所有教師共勉!

師說 | 竇桂梅:讓美好書籍充實孩子心靈,別讓電視和遊戲陪孩子度過童年

師說 | 竇桂梅:“語文為王”時代,孩子語文不行,別的是學不通的!

師說 | 劉彭芝: 別再誤導公眾,英才教育不是教育公平的對立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