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學區房——這三個問題想清楚了嗎?

談談學區房——這三個問題想清楚了嗎?

土地和房子是農耕文明的圖騰;

讀書和教育是儒家文化的圖騰;

兩張圖騰烙印在一起,就叫“學區房”。

今天我們從房產、學區、教育,三個角度來談談學區房的問題。

先說房產。學區房首先是房,這一段不談學區,只說房產本身。如果你還沒有自己的住房,那麼“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這件事,對你來說有多大的價值,你完全可以自己衡量,我不會對你的生活態度說三道四。但是,如果你已經有了自己的房子,甚至已經有了很多套房子的話,那麼我希望你能把房子當成一種普通的投資工具來對待。對於一個成熟的投資者來說,任何一種投資工具都不是特殊的,我們只需要根據當下的環境,決定要使用哪一種。

看過《投資要義》的朋友,一定記得“投資體系的三個層級”。現在的問題是,當前情景下,房產是屬於系統性機會,還是系統性風險呢?

先講個歷史小故事:有一個國家叫厲害國。在2000年初的時候,厲害國的上證指數的市盈率大約是60倍,而那時,北京、上海的房子,租售比大約是20倍。歷史穿越到19年後,也就是今天,上證指數的市盈率從60倍下降到了11倍,而北京上海的房子,租售比從20倍上升到了80倍。過去19年,房市的表現好於股市,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但當你撥開所謂“股市”和“房市”的外衣,去看一下背後的數據,你會發現,其實就是低估值的資產,跑贏了高估值的資產而已。19年前,股市的估值遠遠高於房產,19年後的今天,情況完全倒轉。

房子的租售比,跟股票的市盈率,差不多是一個意思。市盈率高的資產未必就不會漲,但從投資的角度,面對這種資產我是會非常謹慎的。另一方面,目前一線城市房產的交易稅費已經變得非常高,而且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如果股票的交易稅(印花稅)增加對投資者而言是一種負擔,那麼房產也面臨相同的問題。房產市場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一樣,也是有周期的,但房產市場的特殊性在於,它的週期極長。一個人一生有機會經歷8到10個股市的牛熊週期,但也許只能經歷兩到三個房產市場的大週期,這使得人們很容易對房產市場的風險收益特徵產生更大的誤解。一個30歲的人,通常不會說出“股市永遠單邊上漲”這種荒唐話,但當他胸有成竹地喊出“房價從來只漲不跌”時,這的的確確是他切身體會到的“歷史規律”。週期太長,生命太短,這是最危險的誤會。

如果你仔細觀察美國、日本、香港這些資本市場發展了比較久的國家和地區,你會發現,房產市場和股票市場的估值,長期來看一定是互相靠攏的。歷史會不會重演,我們拭目以待。請你注意,我不是說房價一定會跌。我是說長期來看,低估值的資產,有極大概率會跑贏高估值的資產。我們不知道未來去向何方,但必須清楚自己身在何處。所以我的結論很簡單:任何時候,我會選擇擁抱更加低估的資產。

房產就說到這兒,接下來聊聊“學區”。很多人在孩子還沒出生,甚至還沒懷孕的時候,就開始搶學區房。請注意一個問題:當你買學區房的時候,若干年後,你的孩子可以進入某某學校這一條,寫在合同裡了嗎?如果沒有,我們憑什麼認為這個權利在自己手中?單說過去兩年,學區房相關的政策就很不穩定(西城區的朋友肯定知道我在說什麼),如果你為一個還沒出生的孩子準備一套學區房,怎麼說呢,將來很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我跟一位朋友聊到這一點的時候,他提出了反對意見。他給我講了一個他自己的故事。這位朋友是XX系統的子弟,他家的小區在當初修建時,就是XX系統的家屬院,當然經過後來這麼多年,小區裡已經有一部分房子賣給了外人。突然有一天,規則發生了變化,這個院的孩子不能再無條件進入XX小學了,增加了很多苛刻的附加條件。於是業主們不幹了,開始動用自己的種種資源斡旋、協調、施壓,經過大家的努力,最終入學的政策又回到了原來的樣子。朋友用這個例子告訴我:學區房的政策,不是想變就能變的,阻力會非常之大。

我沉默良久,輕輕回了一句:你需要動用自己的勢力才能守住的東西,能叫產權嗎?

我們從銀行取走自己的錢,需要動用什麼勢力嗎?把自己的海賊王手辦掛在網上賣掉,需要動用什麼勢力嗎?你有一張迪士尼的門票,走進公園大門需要動用什麼勢力嗎?

薛兆豐老師對於“權力”和“權利”,有過一段很精彩的描述。獅子嘴裡叼著一塊肉,這叫“權力”,它擁有這塊肉,是因為別人搶不走。你家冰箱裡有一塊肉,這叫“權利”,你擁有這塊肉,是因為整體社會對規則的共識。就算我比你強壯,我也不會去搶你冰箱裡的肉,因為如果我破壞了規則,整個世界都會跟我為敵。現在問題來了,你的孩子能在XXX上學,到底是哪個原因?

學區的問題就說到這兒,簡單一句話:房是產權,學區不是。當你準備為“學區”付費的時候,警惕這一點。

最後說說教育。這已經完全脫離我的專業領域了,當我胡說八道就好。開頭說到,教育是儒家文化的圖騰。我們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儒文化國家,教育在這裡已經有了天然的正當性,以至於我們相比於其他民族,會更少、更晚去思考

教育的回報率問題。

教育,其實就是對“人”的投資。說回到投資,我就又能得瑟兩句了。一般什麼樣的東西投資回報率最低?答案是:人人爭奪的東西。從這個角度看,我們這個民族,教育的回報率應該是極低的。這裡說教育回報率低,不是指個人的進步慢,事實上中國人的學習能力之強,在人類中幾乎是個BUG。我的意思是:我們中國人太捨得在教育上花錢了,以至於這個東西溢價率極高。換句話說,它太貴了,所以性價比很低。

之前網上有個經典的段子——如果上了清華還買不起學區房,那我們買學區房是在盼望什麼?常青藤學生畢業後10年的平均工資,大家有興趣可以查一下。排名第一的麻省理工,大約是9萬美元1年,耶魯是7萬左右。教育可以把人送到一定的高度,但它是有極限的。摺合成人民幣,年薪幾十萬,差不多是“學校教育”這項資源,被開發到極限的結果。至於再往後,能不能實現小目標,能不能進福布斯,能不能當總統,那跟學校的關係就很小了。

學區房,本質上就是一套房子+一張門票(好小學或好初中)。好初中和常青藤之間的轉化率是多少?和人北清之間的轉化率是多少?我沒查過數據,可以想像不會是個很高的數字。

注意我不是反對買學區房,如果你錢足夠多,教育回報率低又怎樣,就當是消費好了。我是反對傾家蕩產買學區房。在國內,這麼幹的人太多了,幾乎已經有了割韭菜的趨勢。

很多時候,投資於教育也是一種懶惰。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如果一個人花幾十萬買P2P被跑路,家人會罵他是賭徒。同樣是這個人,如果花幾百萬給孩子買學區房,娃沒成材,卻沒人會說閒話。“我已經把全部資源都砸在教育上了,我俯仰無愧,我仁至義盡。”這種理直氣壯的感覺,很爽的。

房子跌了還能住;再窮不能窮教育。這是華語世界兩個神一樣的藉口,一招祭出,所向披靡。

不能再諷刺了,最近受《荒野大鏢客》的影響,說話有點刻薄。最後說句正經的:凡事有度,過猶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