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名址』之河北唐縣青虛山道場


『道教名址』之河北唐縣青虛山道場


青虛山為道教名山,位於河北省唐縣齊家佐鄉境內,最高峰海拔998米,因“四時之氣清而煦,界入虛無,超然物外”而得名。山體構成多為石灰岩,因久經風雨溶蝕,形成了如青筍、似狼牙、像箭頭,直刺雲天的廳峰異景在朝陽的輝下,煙騰霧罩,紫氣縹緲。風景區內青虛秀峰林立,峽谷幽深,還有參天古樹,飛瀑甘泉。構成了景區特有的地貌景觀,一些天然洞穴幽深莫測,更為這座山增添了無限神秘的色彩。

該山乾隆皇帝去五臺山朝聖路過此地,為其雄麗的山勢而驚喜親手題匾“紫雲峰”、“鳳凰石”,鑲嵌在山崖上,至今保存完好。


『道教名址』之河北唐縣青虛山道場


傳聞晉代著名道學家葛洪“幼年慕道,壯而出仕,老而歸真”;“披荊斬棘而入,攀藤扶葛而上”,來到青虛山修煉。至今山上洗心泉、青虛宮、藥碾、曬艾臺、仙奕石等遺蹟猶存,因此青虛山又名葛洪山。據清同治十年《重修葛公殿碑記》記載,青虛山自葛洪真人隱居得道後,名氣大增,文人騷客、達官顯貴雲湧而至,形成了以道教為主流的青虛山文化。

山上有自遼代以來修建的寺、觀、庵、廟100多處,天下眾“神靈”聚集,致使青虛山香火鼎盛不衰。據《重顯子返真碑》載:全真教主丘處機派其弟子陳道義(號重顯子)到青虛山傳經佈道,發展信徒,興建關庵。自從洞虛真人陳道益開闢全真龍門派道場到解放前期,龍門派在青虛山傳續十九代。解放以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落實,眾多道教龍門派弟子均赴青虛山修道。

到清朝末年,這裡的各種寺、廟、觀、庵達100多處。尤其是三月十五青虛山廟會,五州八里數十萬香客雲集青虛山,更是盛況空前。


『道教名址』之河北唐縣青虛山道場


乾隆皇帝到五臺山進香,路過此地,見此山雄偉壯麗,派大臣董邦達兩次到青虛山勘察,畫了一幅全圖和八幅小景,至今留存在故宮博物院。並御筆書寫“紫雲峰”、“鳳凰石”兩塊玉匾鑲嵌在懸崖上。

據清乾隆年間陳效元的《葛山指掌圖》載:青虛山有紫雲峰等四峰、三巖、九洞、四峪、二園、二寨、二崖、二潮等自然景觀40餘處。遠眺此山,“萬峰聳翠,霽瞑不時,煙霞無定,青虛聳翠”,為唐縣古八景之一。

正一天師堂:杜三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