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是教育的DNA,別在遊戲上虧待了孩子,兢兢業業誤人子弟。

在今日頭條收到一個網友的問答邀請:

家長是否願意犧牲孩子童年遊戲時間,來換取優異成績?

1.換個角度看問題,其實孩子的遊戲就是學習。

此刻,時光倒流……

現在我們重回孩童。有一個決定等著爸爸媽媽,就是犧牲你每天的遊戲時間(不玩),換取給你優異成績。

嗯,就這麼決定了。

你是否同意這個交換?不妨思考一下。

……

關於這個交換問題,我也採訪了身邊的家長朋友們。

有人斬釘截鐵,不交換,童年遊戲珍貴,很多的理想就是從遊戲裡來的。

有人覺得自己也玩過,但印象不深,所以孩子優異成績更重要。

多數大人都會不同意父母確定交換的決定,但同時更願意為自己摸孩子規劃未來。處於自相矛盾中……

遊戲是教育的DNA,別在遊戲上虧待了孩子,兢兢業業誤人子弟。

雖然,這種交換隻是一廂情願的想象,正如你瘦若飛燕,有人玩笑說,給你幾斤肉,平衡平衡一樣不太可能。而且,減少遊戲,也不一定是成績優異或落後的直接原因。

但是,孩子有時為了遊戲忘記吃飯,成人有時為打網絡遊戲忘記時間。都是遊戲,區別在於,孩子的遊戲就是學習

2.童年回憶“金”不換,貴在那些玩不夠的遊戲。

就我本人而言,童年賦予我一生寶貴的回憶和財富。如今雖已長大成人,但每每回憶,仍然記憶猶新,無法忘懷。

蔣勳先生講到,“我有一個不願意死掉的童年,總夢見自己飛翔之類”。真是隔空遇知音,原來不獨我一人。

遊戲是教育的DNA,別在遊戲上虧待了孩子,兢兢業業誤人子弟。

童年之所以珍貴,就是那玩不夠的遊戲。

而遊戲有單獨的,更有合作的,不是一個人的事情,這裡牽動很多夥伴。

童年的遊戲裡有和家人在一起的溫情,有個親子一起的樂趣。

丟了童年,大概就沒了童年夥伴的快樂,沒了親子游戲的情感。

正如一位家長所說,遊戲的價值無可比擬。

當今幼兒園教育中大談學習品質,比如說好奇心,學習興趣,主動性,認真專注探究,想象,創造,計劃、挑戰執行包括心理等等。都是在嬰幼兒教育階段萌芽形成,在遊戲中實現的。丟了遊戲也就失了童年和長大的夢想。

遊戲是教育的DNA,別在遊戲上虧待了孩子,兢兢業業誤人子弟。

蔣勳老師2014年回到他長大的地方,在城鄉之間尋根,回憶過往還有珍貴的遊戲。

屈原對故鄉不離不棄,那是他長大的地方,有成長和快樂的回憶。

沒有人跳過遊戲一下子長大、沒有夥伴獨自一人變成CEO,這裡面的能力需求,遊戲裡都有。

顯然,童年遊戲是個人成長的財富,價值連城,不可替代。我們無權替代孩子犧牲遊戲,來換取成人所謂的成功。

3.童年遊戲質量好,成功幾率相對高,是真的嗎?

就目前兒童發展角度而言,童年遊戲代表在那個時期受到的刺激反應、積極動腦、人際關係、合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相對高。

玩好了成績就好?當然沒有那麼絕對。但是遊戲就孩子縱向發展,確實推動孩子成長的角色。

如在幼兒園中,孩子玩輪胎,用手滾動輪胎,健康有臂力練習、控制力、協調性等。用腳蹬動輪胎,有平衡能力、意志力、反思力等。多人玩,有次序、協商、合作、規則、思考。一個願賭服輸的漢子,就是遊戲中歷練出來的。

遊戲是教育的DNA,別在遊戲上虧待了孩子,兢兢業業誤人子弟。

再如搭積木,搭建中整體設計、圖紙繪製、想象功能的實現,需要孩子很多潛在的經驗、思考去實現。搭建過程中,積木塊數量預估、比例對稱、穩定性調整等,有邏輯思維、數理推算、學習再現等未來建築師需要的能力的前期練習。

沒有孩子不遊戲就開心快樂獲得優異成績。孩子不是機器,需要情感,需要遊戲。孩子終究是孩子,需要被尊重、被理解。

沒有無用的遊戲,這些遊戲裡都為以後得學習和成績奠定基礎。

遊戲是教育的DNA,別在遊戲上虧待了孩子,兢兢業業誤人子弟。

孩子的生長,需要等待機體成熟,伴隨心理成長。成績可以努力爭取,錯過遊戲將一去不復返。正如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提到:“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教育者要懂一些遊戲裡的奧秘,這樣才會走進孩子的心裡,會解讀孩子們某項能力來源於哪裡?才會一個真正合格的教育者。

我們需要了解兒童遊戲的DNA,踐行尊重,理解兒童,理解遊戲對兒童的重要作用,把遊戲當做教育的DNA來研究學習。

從此,別在遊戲上虧待了孩子,同時兢兢業業誤人子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