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的一首《贈趙晦之吹笛侍兒》,被稱為詠物詩詞的範文

水龍吟·贈趙晦之吹笛侍兒

宋代 蘇軾

楚山修竹如雲,異材秀出千林表。

龍鬚半剪,鳳膺微漲,玉肌勻繞。

木落淮南,雨晴雲夢,月明風嫋。

自中郎不見,桓伊去後,知孤負、秋多少。

聞道嶺南太守,後堂深,綠珠嬌小。

綺窗學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

嚼徵含宮,泛商流羽,一聲雲杪。

為使君洗盡,蠻風瘴雨,作《霜天曉》。

蘇軾的的一首《贈趙晦之吹笛侍兒》,被稱為詠物詩詞的範文

賞析

據《東坡紀年錄》載,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但從詩詞內容上來看當有誤。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十一月初,蘇軾即已到達密州開始知州生涯,而這首詞的內容是說蘇軾在蘇州(閭丘公顯)家中,見到其侍妾懿卿善吹笛,想起了遠在嶺南的好友趙晦之,遂作此詞以寄之,故《紀年錄》所載當有誤,我們姑且認為這首詞作於蘇軾從杭州赴密州途中經過蘇州時所作,之後若發現其他時間證據當及時修正。

這是一篇“詠笛詞”,整首詞讀罷,會覺得其在構思、比喻、結構安排上都堪稱一篇詠物詞的範文。上闕先從笛的取材開始,“楚山修竹如雲,異材秀出千林表”,楚地山中盛產上好的竹子,這些修長優質的竹子就長在一片片的山林間,卓爾不群、聳立挺拔,這些竹子都是做笛子的好材料。“龍鬚半剪,鳳膺微漲,玉肌勻繞”,龍鬚指用竹子做笛時在首勁那兒留有的幾根竹須,鳳膺微漲指笛子首節下方靠近首勁處渾圓飽滿,膺即胸膛,玉肌勻繞,指笛子的整個質感,就像女子的肌膚一樣勻稱柔滑。這三處比喻是詩詞中形容所詠之物的絕妙典範,三句讀罷,一個精緻的像玉一般、柔美的像女子一般的竹笛就浮現在眼前,你不禁想象,用這樣的笛子所吹奏的樂曲,當是多麼的悠揚動聽,那麼詩人接下來就告訴你。“木落淮南,雨晴雲夢,月明風嫋”,當這樣的竹笛吹奏時,你閉上眼睛仔細感受,那聲音像風吹秋葉落在淮南,那景象像雨過天青雲夢之邊,那感覺像月明星稀、盪舟江上,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詩人形容當你聽到笛聲時,你所有的感官都被最柔和的刺激著、撩撥著,這應該是最高檔的舒適吧。聽到這麼美的笛聲,你不得不想到古之先賢中那些善吹笛者,“自中郎不見,桓伊去後,知孤負、秋多少”,中郎指東漢蔡邕,《後漢書》載,邕嘗為中郎將,善吹笛,其聲獨絕,桓伊,東晉名士《世說新語》載其善吹《笛上三弄》,這些善吹笛子的名士先賢早已不在,而這些適吹笛曲的秋夜,就不知被辜負了多少,實為惋惜!詩人看到精美的竹笛,想到了聽笛曲的感受,自然而然就迫切地想聽一曲,而悽然顧影,那些善吹笛曲的名士卻早已遠去。上闕讀到最後,就有一種高山流水的感覺,詩人找不見善吹笛曲的名士,他找不到自己的俞伯牙,他找不到自己的知音呀。

蘇軾的的一首《贈趙晦之吹笛侍兒》,被稱為詠物詩詞的範文

詞轉下闕,詩人想起了趙晦之侍兒的吹笛才能,“聞道嶺南太守,後堂深,綠珠嬌小。綺窗學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我聽說嶺南太守你趙晦之家,金屋藏嬌,有一位嬌小的愛妾名叫綠珠,時常閒倚窗前吹奏一曲,梁州未徹,霓裳已起,悠揚迴盪、餘音婉轉。“嚼徵含宮,泛商流羽,一聲雲杪”,美妙的笛曲,能使宮音和徵音融合起來,其間的輔音會流出商音和羽音,渾然天成,像是天上傳來的仙樂一般。趙晦之時任藤州知州(今廣西藤縣),最後一句作者勉勵貶官嶺南的趙晦之,既有佳人相伴、又有仙樂暫鳴,一曲《霜天曉角》,“為使君洗盡,蠻風瘴雨,作《霜天曉》”。

蘇軾的的一首《贈趙晦之吹笛侍兒》,被稱為詠物詩詞的範文

《貴耳錄》謂此詞有“八字諡”。“楚山”兩句,寫的是笛子的材質;“龍鬚”三句,寫的是笛子的外觀;“木落”三句,寫的是演奏的最佳時機;“自中郎”三句,寫的是吹笛舊事;“聞道”三句,寫的是吹笛的人;“綺窗”三句,寫的是笛子奏的樂曲;“嚼徵”三句,寫的是笛子的音調;“為使君”三句,寫的是聽笛子的功效。然後宮商徵羽,五音用其四,就少一個“角”字。句末作“霜天曉”,省了最後一個字“角”,不完美中的大完美。

作為詠物詞,詞人寫的是吹笛的事件,但是從頭到尾沒有出現一個“笛”字。通過從各個方面的細緻描寫,涉及歷史、音樂等等典故,調動多種感官給讀者描繪出一幅完美的吹笛圖,堪稱詠物詞的典範,也將宋詞婉約的特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蘇軾的的一首《贈趙晦之吹笛侍兒》,被稱為詠物詩詞的範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